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八卦 1407℃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柏杨与张香华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并不熟悉柏杨,但是在70年代,柏杨的名字在文学青年中可谓如雷贯耳,他曾被列为台湾地区十大畅销作家之一,有人说,凡有华人处,皆有柏杨的著作流传。

有句话叫做“文章憎命达”,柏杨的一生仿佛是在践行这句话,他文章写得好,命运却十分坎坷。

半生坎坷

柏杨本名郭定生,大概出生于1920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并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他在回忆录中称自己为“野生动物”。关于自己的出生,他只记得一个年份,可是到了晚年,连这年份也模糊了,就姑且算作是1920年。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柏杨

柏杨年少丧母,关于他的生母,柏杨没有印象,母亲是谁,在哪年去世,因何而死他统统不知。

父亲续弦后,柏杨一度把那位新夫人当成自己的母亲,可是在继母的辱骂和毒打中,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

“人皆有母,我独无”柏杨在晚年想起身世仍然无法释怀。

历史学家唐德刚曾说过:“柏杨的生平,在他呱呱坠地之日始,便构成传统中国社会里一宗标准化的形象——他是受‘晚娘’虐待的一个小孤儿。”

对于柏杨来说,童年的底色一片漆黑,父亲常年在外工作,给了继母无限虐待他的机会。在那时,柏杨说:“继母不打我,已经幸福生活了。”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在他小学六年级时,继母对他的虐待终于让父亲看不下去了,他把柏杨送回了老家——河南辉县,在那里柏杨继续他的求学生涯。

柏杨的求学之路走得也并不顺畅,1937年,他刚刚升入高中二年级。七七事变发生后,柏杨毅然投笔从戎,所以并他没有拿到高中毕业证书。

后来,他想去上大学,为了获得联考资格,柏杨花了5枚银元伪造了一份毕业证书。凭借这份证书,他考上了甘肃学院。但是假的真不了,不过一年,柏杨便被发现并开除。

随后,柏杨辗转到了重庆,打算试着考取中央大学,但是由于数学和英文太差,柏杨名落孙山。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俗话说,不到黄河不死心,两次梦碎,柏杨自觉已经到了黄河,可是他仍然没有死心。

柏杨在重庆找了一份文书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为流亡的大学生登记,然后将他们分发到其他大学继续就读。

当时柏杨忽然想到,他为什么不能分发自己。有了这个想法后,柏杨旧事重演,又做了一份假证。这次他幸运些,被分配到东北大学读了4年,领毕业证前才被发现。

1948年,教育部核对学生档案,发现他的文书是伪造的,不但开除了他在东北大学的学籍,还通报全国,不允许任何院校对他进行接收。

柏杨一生在多地辗转求学,却从来没有获得文凭,晚年时他在回忆录中承认自己的做法有违法律,确实应该被惩罚。

东北大学是他求学的终点,至此,柏杨的学生时代彻底告一段落。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虽然柏杨早年的经历坎坷,但是他却没有学会逆来顺受,反而培养了他一身反抗“权威”的精神。在高中参军时,柏杨由于在军队中表现出色,被送到重庆受训。

当时,重庆时不时会被日军轰炸,跑防空洞就变成了家常便饭。一次,他和蒋中正躲在了一个防空洞里。

当时,蒋把他自己的照片送给每一位战士,而且亲自一一点名,战士们都激动得不能自已。在吃饭时,还有人喃喃自语:“点名之后,领袖对我有了印象。”

听到这里,柏杨立即接话:“放心吧!领袖对你不会有印象,点名是叫你对领袖有印象。”


这话一出,全桌人都安静了下来。一位分队长率先打破沉默,似笑非笑地对他说:“你的嘴太快了,已快到足以断送自己的地步。”

不想这话一语成谶,此后柏杨口无遮拦的个性非但没改,反而还用笔写出来,差点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1949年,柏杨随国民党到台湾。1968年,柏杨在报纸上翻译美国漫画《大力水手》,这篇漫画的内容是一对父子在海岛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二人明争暗斗竞选总统。

而且柏杨还将“fellows”一词翻译为蒋中正经常用的开场白——全国军民同胞们。当时台湾政坛由蒋氏父子把持,这篇漫画讽刺的内容不免变得敏感起来。

同年3月7日,柏杨以“侮辱元首”等罪名被台湾当局逮捕,最初被判处死刑,但是经过妻子和朋友的多方斡旋,改判为12年。

经过几次减刑,在被囚禁了9年又26天后,柏杨于1977年4月1日获释。

出狱后,柏杨仍不改其书生意气,在《柏杨曰:资治通鉴启示录》中自序:“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这两句话后来被刻在了柏杨的墓地旁,这既是柏杨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再次步入婚姻

坐了九年的大牢,出狱时,柏杨已经57岁、垂垂老矣了。不仅如此,他还面临着无家可归的窘境。

原来,在柏杨入狱前,他曾与倪明华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女,可是在他入狱后,倪明华便提出离婚,此时早已另觅新欢。

眼看着柏杨就要露宿街头,这时候,一位朋友帮忙,将一个汽车间进行了改造,才让他勉强有了一个容身之所。由于柏杨当时身无长物,所有生活用品也全靠朋友们慷慨解囊。

这段时间的柏杨,可以说是处于人生的低谷,年近花甲,一贫如洗。可是就在这时候,他却遇到了陪伴自己走完余生的人。

那是在一次聚会上,柏杨遇到了一位面容姣好的女诗人张香华。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从左至右:柏杨、张香华、倪匡夫妇

张香华出生于1939年,足足比柏杨小了19岁。在见面之前,她就听说过这位因言获罪的文人,想象他为人大概也是言辞激烈、锐不可当。

但是真正见面后,张香华却发现,他居然是一位文质彬彬、斯文有礼的人。

在聚会上,柏杨对张香华一见钟情,分别时礼貌地询问她的联系方式。但是张香华没有电话,一时回答不出。

后来,柏杨为张春华拿了一张电话申请表,打算为她办理电话线路,他去信写道:“感谢上苍,赐给我们会见。电话申请,需向电信总局办理,已讨到一张申请表,给你送上。请填妥后给我寄下,由我代为办理登记……如果没有线路,你也排在前面,有优先的机会。”

当时,张春华作为诗人,已经在诗坛扬名。大一的时候就在《文星杂志》发表了诗作,在与柏杨相识之前,就已经在《草根》诗刊担任执行编辑。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台湾著名作家聂华苓曾经这样评价张香华的诗歌:“香华是非常感性的。诗是诗人对人、事、景、物有所‘感’而抒发的‘情’。一件衫、一张吸墨纸……香华都有所感,抒发了种种情——爱情、乡情、世情、国情、人情、亲情。”

可能正是因为张香华诗人随性浪漫的一面,在与柏杨的相处中,她很快坠入爱河,没过多久,两个人便打算结婚。

这时候,有人劝张香华,柏杨坐过牢,又大你将近20岁,你何必嫁给他?

张香华却显得异常坚决,她表示自己就要嫁给这个“老穷丑”。就这样,在1978年2月4日,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张香华带柏杨做了一次全身检查,她很担心九年的牢狱生活会毁坏柏杨的身体。

出乎她意料的是,柏杨的身体基本没有问题,但是牢狱生活却给他的精神带来了伤害。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刚刚成婚时,张香华经常听见柏杨在梦中或发出惊叫,或发出长长的叹息,有时甚至像个孩子一样哭泣起来。张香华的朋友警告她,坐了十年牢的人差不多都成了精神病人。

但是她却没有被柏杨的状况吓倒。在张香华看来,柏杨是热情而温暖的人,有着一团坦荡的书生气,所以才无法在复杂诡谲的时局中脱身。

随着张香华的细心照料,柏杨梦中惊醒的状况慢慢减轻,终于能在晚上睡得安稳了。

有一次柏杨在桌前伏案工作,听见窗户外面有雨声,他抬起头听了片刻,然后对张香华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宁静的时刻。

除了浪漫婉约外,两个人的生活中也不乏忙乱。柏杨在狱中时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中近两千册书在九年里他统统看过一遍。在这么多书中,他唯独偏爱《资治通鉴》,反复看了几遍。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出狱后,他决心把《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文,这一翻译便是十年。

柏杨是一位极勤奋的高产作家,当他下了写历史的决心后,一方面觉得工程浩大,另一方面又唯恐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便更加卖力。

“我们家简直就像个印刷厂。”张春华想起那时,不禁感慨。

柏杨好友、台湾艺术家徐荣昌也说:“那时候去他们家,真是每个人都像是在生产线上一样。”

这项工程虽然极为浩大,但是在柏杨夫妇的努力下,最终在1993年3月完成,全书一共72册,这样繁重的工作,对于63岁的柏杨来说,十分不容易。

功夫不负有心人,《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当时被评为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大陆探亲

柏杨结过两次婚,这在台湾众所周知,张香华也一直以为自己是柏杨的第三任妻子,可成婚8年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那是一个晚上,张香华帮柏杨整理书桌,她发现桌子上有几封大陆寄来的信函,一封写着“亲爱的爸爸”,另一封写着“父亲大人”。

张香华看到后愣了好久,才反应过来信可能是柏杨在大陆的子女寄来的。

这个猜测让她有些难过,晚上柏杨问起时,张香华半带“威胁”地说:“我看你还会有第五个妻子。”

可她万万没想到,柏杨竟然回答道:“可是你就是第五个。”原来,柏杨曾经在大陆结过两次婚,那两封信是由两个不同的子女寄来的。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对于此事,张香华觉得好笑之余,不可避免地有些难过。

但是柏杨坦诚了战乱时他在大陆的经历,乱世中实在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在听过他坎坷的经历后,张香华便释然了。

1986年7月,柏杨邀请在大陆的两个女儿到香港团聚。在分别了三十多年后,他终于又见到了自己的骨肉。

当时柏杨的大女儿身体不好,张香华亲自陪她到医院看病,对她照顾得十分细致。

1988年,两岸允许探亲,柏杨在妻子张香华的陪伴下回到家乡,这是他在近四十年后第一次返回故土,虽然离开家乡已久,但是柏杨的河南话仍然说得很地道,可以和家乡人流畅地沟通。

对于那次探亲,张香华回忆道:“他既理性又感性。说感性,一次,朋友来拍摄,让柏杨唱歌,他不假思索唱了起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一边唱一边流泪。”

后来,柏杨又回了两次家乡,但或许是触景伤情,每次都行色匆匆。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身后之事

1994年开始,柏杨的心脏便逐渐出现了问题,当时他说:“等我病好了,还要回大陆呢。”可惜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

2007年,柏杨多种疾病缠身,频繁进出医院,但是他仍然十分关心政治,甚至拖着病体,绝食抗议当局。

而且为了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柏杨将他藏有的1万多件文物赠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同时题词“重回大陆真好”。

2008年4月29日,89岁的柏杨病逝于台湾新店耕莘医院。骨灰遵照柏杨的遗愿,一部分洒在了他曾经被囚禁的火烧岛海面上。

另外一部分骨灰在张香华的努力下,带回了柏杨的故乡河南安葬,实现了他“叶落归根、回归故里”的遗愿。

此外,张秀华还邀请柏杨远在大陆的子女出席葬礼,让他们得以送父亲最后一程。柏杨的一生崎岖坎坷,晚年在妻子张秀华的陪伴下,才安稳了起来。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张秀华曾经这样评价他:“十年小说、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柏杨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五十年间写作量达到惊人的2000万字。

在他去世的第二天,《羊城晚报》对其高度赞扬:“柏杨的意义无限深远矣!我不敢说柏杨的精神不死那样的大话,但我敢说柏杨的文章不死!”

无论有多么深远的意义,多么广大的影响,对于张香华而言,最为直接的结果便是她失去了相伴三十年的伴侣。

在柏杨去世后,她独自一人在原来的房子里住了几年,然后便搬到了新竹,过起了隐居般的生活,读书、散步、写诗。

后来,张香华的眼睛逐渐看不见了,便不再写诗。对此,她的态度十分豁达,自我调侃道:“不能触景,如何生情?”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她曾写过一首《单程票》:“如果能为来生订座,请预购两张单程票。早早携我飞越三江五湖、纵横七海,到碧天的高处、到黄泉的幽冥。请不要遗漏我,不要让我久久地挣扎、等待。”

诗中描绘其中浓烈的情感感动了不少人。

张香华还有一首写给柏杨的诗——《我爱的人在火烧岛上》,表达得情感更为炽热,诗中谈到:“我们用臂弯成一个避风港,我们用温暖的眼色点燃火苗的希望,我们将合唱壮丽的诗章。”

火烧岛是当年柏杨被囚禁的地方,这首诗是张香华感慨他当时的经历写作的。柏杨曾经坦言他其实并不喜欢新诗,但他也强调,这是他最爱的张香华作品。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柏杨曾说,自己最幸运的事就是娶到了张香华,张香华同样表示和柏杨一起生活,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刚强了一些。两个人彼此爱慕、感激、欣赏,才成就了三十年来的一直相伴。

在柏杨的众多著作中,流传最广的是《丑陋的中国人》,同时,这本书也争议最大。

柏杨是怀有"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写作此书的,希望能在书中揭露国人的缺点,勉励国人有则改之、反省自身。

他曾一再交代张香华,当中国文明已经进步了,就要废除这本书的发行。

可是自2016年起,台湾方面一再想要将《丑陋的中国人》收录到本地教科书中,张香华认为这是台湾当局的别有用心。

为了维护柏杨的著作不被滥用,防止柏杨的书籍被误读,她对此类邀请一一拒绝。

1977年,被囚9年的柏杨出狱,小19岁女诗人张香华:我就嫁老丑穷 - 陆剧吧

张香华说,自己和柏杨生在祖国颠沛流离的时代,所以格外珍惜和平,无论身处何方,“爱国是一种美好的天性!”

正因为深知柏杨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张香华才一次次拒绝了将《丑陋的中国人》选编到教科书中。

近日,张香华更是发表声明:这本书在2024年与两岸出版社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同时也请各出版社不再出版此书。

张香华对柏杨遗愿的遵从,和夫妻俩对祖国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国际新闻界》,1994年第1期,《“大力水手”给柏杨惹祸》

[2]《中国文化报》,2003年5月24日,《张香华眼中的柏杨》

[3]《两岸关系》,2010年第9期,《柏杨魂归故里》

标签: 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