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江湖,春风雨露。
杂粮五谷,布艺华服。
且看我春蚕破茧歌,且看我霓裳云羽舞
一根丝,一块布。
一个筚路蓝缕的民族。”
一丝一缕的家国牵挂,衣襟春秋的族群冷暖。从一片翻飞的衣角和一条缠绕的裙带看出中国的时代变迁。《布衣中国》是一部聚焦“千年美服”的纪录片,分别从原材料、款式、颜色、设计变化、制作五个方面,为观众阐述了中国服饰的千年之美,而华服背后更是一个古老文化的生生不息。
“我们为新疆棉花代言”
棉花是天造地设的布衣原料,和丝、麻、皮、毛一道轻轻挑起人世冷暖的重担。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棉花从印度和阿拉伯跋山涉水来到中国,以朴实和温暖的花朵,率先在边陲新疆开放。地广人稀的新疆每年九月,天山南北丰满绽放的棉花朵朵如皑皑白雪一般。
按照惯例,每年有一次与千里外的各省采棉工的丰收契约。大量采棉工涌入新疆。他们多为女性,被称为中国采棉工的楷模。
漯河火车站是河南采棉工的集散地,采棉季里会有上万人从乡间地头汇聚于此,背着两身换洗的乡土工装挤上发往中国棉花产地的专列。这趟专列游2000多人,大多来自河南、贵州、四川和重庆,而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新疆。
同样殊途同归的还有他们的挣钱梦想。也许是修补生活可能出现的漏洞,也许是为更加幸福的生活“添砖加瓦”。
“挣钱了,就给我的孙子买奶粉”
“回家给孩子的学费交上了,再买几件新衣服。“
“应该能盖个房子。“
赶往拥有万顷棉田——新疆的列车疾驰,而去往新疆的他们,面对即将开始的采棉生活,心里满是质朴的梦想和无限的期待。
五家渠位于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东南缘,早晚温差大,中午气温高达40多度,烈烈阳光对棉花是福祉,对采棉人是考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午饭时间会有专人送来餐食。吃饱饭,采棉人又是能量满格。
新疆棉八成以上属于高品级。新来的员工刚开始只能单手采棉,第二年基本上就可以双手联动,娴熟自如了。他们带着梦想而来,新疆棉花就绝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 。
农作物中轻软的棉花,承载着人们的众望。每一朵浸染过汗水的棉花离开土地,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精梳、粗纱、细纱等步骤成为一块温暖的布,开始了衣被天下的旅程。
人类可以从一株植物中获取浑然天成的服装材料,这是一种索取,也是一种给予。人类感谢和珍惜这片生生不息的万物生长,人间也因此温暖美丽。
回首,亦是展望
现如今,许多新生代的设计师已经不甘于做国际潮流的追逐者,他们努力收回视线,向本民族的传统汲取灵感。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杜鹃就是其中一位。她主张把点滴的中国元素运用于服装的细节,将心灵放归到远古,在玄而又玄的老庄哲学里收获无形的创造力。她平日爱好看古籍,她时常能从古卷中清晰的感受到活泼的力量在体内无形生长。
“因为民族文化太美了,大象无形太美了。它洒脱,宏大,优美,它是自由自在的。”
无法用传统的款式定义她的设计,因为它虽来源于庄子,却不拘泥于庄子的年代。它样式简约而极富现代感,穿上它的举手投足之间,都能唤起暮鼓晨钟的古老记忆。
她化自在,她化万古。
中国人讲究与自然共生、天人合一,没有过多人为的东西。就如同杜鹃所选择的面料和款式几乎全部来自大自然,她对色彩也是惜墨如金,一旦用色,便采用草木染料,手工浸染。这些都源自于她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虽然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但是她并不在意。她认为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时尚。从众,则代表这种时尚即将淘汰。
“我的衣服不纯粹是物质,它是精神的延伸,也是生活状态的表达。”
款式,以日常的形态表达着族群的审美、家国的外貌;便服的衣襟连缀着民生;正装的领袖包裹着文化。
中国自古礼仪之邦,崇尚身份仪表、东方气度,文明终究流淌在一个人的一件衣服,一个民族的千万件衣服上,个体的人以个体的方式装扮自己,往小处看是自由,往大处看更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