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古有嘉禾、禾兴、檇李、秀水等之称,历代以文化名人众多而闻名。子仪的《江南文人的眼》从嘉兴文化名人故居(祖居、纪念馆等)出发,放眼于所撰写的文化名人的一生,重点突出所写人物在嘉兴当地的文学艺术创作、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等,完成16个文化名人的写作,分别为:吴镇、朱彝尊、沈曾植、王国维、茅盾、徐志摩、丰子恺、巴金、陈学昭、钱君匋、朱生豪、黄源、江蔚云、陆维钊、木心、龚宝铨等。
人杰地灵的嘉兴,代有人才出。走近嘉禾大地,走进沧桑故居,感受一份浓郁的人文气息。本书由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策划。
我们选登周立民为书写的序言,和读者分享。
这里也做下展览预告:“江南文人的眼:子仪插画展”将于2020年5月30日下午在“烟雨楼前”文创专营商店展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一看。
子仪书中插画
《江南文人的眼:追寻嘉兴名人的足迹》 子仪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随着作者的笔来拜访一个个前辈
周立民
如果吹牛可以不缴个人所得税的话,那么,我可以放心而大胆地吹牛:我是“看”着子仪由散文家成为学者的。这么说,并没有看轻散文家的意思,好的散文家也无不是学者、思想家,但那种咿咿呀呀、哼哼唧唧的散文却由俗套成滥调而往往令人过目即忘,当然抒发一点个人的小情小调无伤大雅,有益健康。这样的文字子仪大概也写得得心应手,从好处上讲,感性、细致,能够捕捉到心底的很多微妙;可另外一方面,也未免千篇一律、缺少个性,辛苦十年也难得换来大境界,反倒如钻木的虫子,钻得越深自我限制得越紧,空间也反而更狭小了。而《江南文人的眼》中的文字不一样了,有小女人的才情,也不乏大丈夫挥挥手送走历史烟云的利落,当然,时不时也有老学究的掉书袋。
我想,子仪没有要做学者去吓唬那些博士们或去抢他们饭碗的意思,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缘于对于嘉兴这方水土、历史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如干柴燃起了她兴趣的烈火,并背起行囊付诸行动。你看她写西塘的文字,恨世人不赏西塘夜色的急切心情,如怀抱美玉无人赏识一样地连连顿足。并非科班出身的子仪,要写不同时代的各色人物,可以说并非易事,除了现场的考察,她在背后要下的功夫更不知有多少,常常为一条资料奔波于图书馆之间,常常要补很多科班之士习以为常的课,我常常惊叹于她的有心,比如整理方令孺的书信,在很多人那里不过是有心无肺的事物性工作,在她却从文字间捕捉到一个寂寞女诗人的心境,而且联系到很多与方令孺有过交往的人,连方家高龄的保姆都拜访到了。如果说子仪的“学者之路”还很漫长的话,那么她的这种热情、这股劲头就是最好的引路者。更何况,随着她的深入学习,她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努力方向,文章中的引号和书名号越来越多了,俨然一幅学者派头了!
嘉兴是我素来敬重之地,这不仅有一连串我仰慕的历史文化名人,还让我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中看到了文化的根柢。仅凭我有限接触,也加深了我“学在民间”的印象,因为在教授、博导帽子漫天飞的大学中,我越来越少见到他们对学术的热情、专注,更难看到他们那份“白心”。然而,在吴藕汀先生的书房中、笔记里,在邬燮元先生的刀痕中,在范笑我先生的书局里,乃至在子仪的这份书稿中,我看到了他们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倾注心力的心定气闲,并由此养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我知道嘉兴这样的高人还有很多,丰厚的历史文化给了他们底气,他们所做的事情与功名利禄无关,与精神、灵魂却紧紧拥抱,当代社会应当接纳和充分认识到这些文化成果的价值,或许他们没有头衔、职称,但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命脉薪尽火传的体现。
每次来嘉兴都匆匆忙忙,许多想仔细品味之处总难如愿,常常引以为憾。但有了子仪的这些文字,我走马观花的印象得以加深,浮光掠影中产生的疑窦得以解答,我仿佛又随着作者的笔来拜访一个个前辈。
梅花庵飘雪的时候,我不能来与朋友们高谈阔论,读读子仪的文字望梅止渴吧。有许多细微的地方,子仪发挥她散文家的功底都一一捕捉到了,读这样的文字也让我生出很多另外的感慨。比如沈曾植的故居,今年春天一个落雨的日子,我也曾造访过,给我的印象正如子仪所说的冷寂。屋子,庭院,都给人以阴冷的感觉,再加上寥寥无人,真让人感叹一个学者的命运。我当时就在想,今人在拍卖市场上到处炒卖他的字,对他的学问却往往不置一词,实在是因为我们的浅薄,因为他的学问,我们接续不下来,自然也谈不出什么,而字嘛,反正可以不懂装懂地品评几句,更重要不是都说好吗,不是值钱吗?我想老先生如果在世会怎么看?对于那个时代的学者屡屡称赞他的字写得好,而对真正呕心沥血的东西却装作视而不见,他会不会苦笑、长叹?就像今天的人会操作电脑已算不得什么一样。他的这份寂寞让我觉得子仪用“新”和“旧”来评价未免严苛了一点,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文化世界,这是不可以借贷、移植的,一个时代有弄潮儿,也有观潮者,还会有逆流上的人,选择不同,未必有高下之分,对此,我往往对那些时评不存好感,认为有些事情没有人们说的那么严重,包括对朱竹垞。
扯远了,回到子仪这里来吧,如果以她的并不资深友人的身份也严苛地要求她的话,我觉得随着兴趣的深入,她应当深入到这些人的心灵世界中,让大家触摸先贤灵魂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精神,这一点,目前的文字中似乎少了一点,但子仪并非做不到,因为很显然她已是被这种文化所化之人了,只要再能从故纸堆里跳出来,用自己的生命去碰撞一个个远去的生命,相信会有更闪亮的火花迸出来的。
(本文为《江南文人的眼:追寻嘉兴名人的足迹》的序言,大标题为编者说加。)
江南文人的眼:子仪插图展
来源:嘉兴在线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