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11)

电视剧快讯 1111℃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11) - 陆剧吧

回向偈:愿以此功德

1

第三十五颗念珠。老子后来在过函谷关时,被守关的关令尹喜将军扣住。将军说,老先生,你这一生笔头子太懒,述而不作,这是不对的。我要把您扣在这里来著书,你务必将你那高旷的思想,援笔写出,写成一个像是留给我们种族遗嘱那样的东西,我才会放你走。老子无法,只好在羁绊时,洋洋洒洒,写出五千言《道德经》,才又继续西行。

骑上青牛,就要抬脚走时,老子说:大言若讷,大巧若拙,大道行简,大智不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这五千大言,将自黄帝,自周公,以至今日的黄老之学的思想,尽数写出,如果,假如还有什么言不尽意的话,二百年后,会有个我的思想的承继者、追随者出现,他叫庄周,这庄周是个整日沉湎于思考,神思无垠,好作大言的人,到时候你们去问他吧!

这本五千言的《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至高经典,就这样问世。后来,《道德经》被广为刊印,以三千六百多种版本广为流行行世。道学家认为,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版本,最为权威和准确。这本书亦漂洋过海,影响西方世界。西方有个叫黑格尔的哲学家说:“中国哲学中另一个奇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另一位西方哲学家,写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尼采,这样说:《道德经》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以一句话能涉及天、地、人、文、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等经纬相间的唯有老子,那是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11) - 陆剧吧

老子西行,那一团紫气这些日子随着老子在函谷关的停驻,它们便浮游在关隘和城头上,如今随着老子的西去,紫气便重新凝聚,在老子的头顶一路漂浮。中国民间“紫气东来”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后来行到终南山下时,又被信徒团团围住。这里是西周的故都镐京,老子来到沣水镐水之滨,见眼前败落景象,于是嗟叹上一回。嗟叹完了,来到终南山楼观台,给信徒们设坛讲经。这个名叫楼观台的地方,被后世的道家尊为祖廷。

老子后来如何终老的呢?后世的道家、儒家、释家为我们共同制造了一个美丽神话。这神话即是,老子在楼观台讲完经以后,继续往西走,穿越河西走廊,直抵昆仑山顶,然后站在山顶,呼唤释迦牟尼。他们是同时代人。这样,另一位先知,五印文明板块的释迦牟尼,听到呼唤,便自恒河流域,逆水而上,来会老子。这真是一次盛大相遇,支撑起中华文明板块的三教合流,就这样开始了。道家有一本书,叫《老子化胡经》,说的就是这个故事。该书成书于东晋年间,即大教东流,汉传佛教在中华大地确立的年代。这故事明显地是人们为了儒、释、道三教合流,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而臆想和演释出的一个美丽童话。

2

第三十六颗念珠。孔子在洛阳城的通衢大道上,长跪不起,眼睛里饱含热泪,目送着老子骑一头青牛,顶一团紫气,缓缓西去。残阳如血,老子一步一挨,摇摇摆摆,像一座会移动的山峰。

直到这山峰移动得消失在远方,与残阳下的西地平线融为一体,眺不见踪影了,孔子才俯身起来。他将那些竹简,晃悠悠地装满了一牛车,然后离开洛阳城,回他的鲁国。他的牛车,车轴发出吱吱哑哑的声音,就这样走过那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历史空间。

牛车的车轴是用最结实的木头——枣木做成的。一根胳膊腕粗细的枣木,得长十年二十年,这木质细密而坚韧。用枣木做车轴,是最恰当的东西。两根弯曲的车辕,是用曲阜老家院子里那棵歪脖子古槐做成的,一棵槐树,锯倒,风干,然后解匠从中间一解两半,恰好可以做两根车辕。那车的两个木质的轱辘,亦是槐木做的。有木质的辐条,木质的轮子,辐条的连接处,码满铁钉,而木轮子着地的部分,则用铁瓦包满。至于车厢,杂木的就可以了,甚至轻巧的杨木,也可以用它来打车厢。

牛车在行走中,车轴上得时时膏油,这样它的叫唤声会轻一些,小一些。在那个叫人伤感的日子里,孔子就这样乘着牛车,离开了东周王朝的国都洛阳城。他将在他的祖邦鲁国,混上一些时日,然后失望地离开。离开前,他用“庙太小,挥不开我的刀”作为自嘲,然后走进就近的一个大国,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他在那里大约也是呆了三年,然后再次失望地离开。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11) - 陆剧吧

他的周游列国的历程中,实际上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地方。离开齐国,一番漂泊后,他又率领弟子来到了卫国。卫灵公老了,朝政懈怠,为了能见到他,得到重用,孔子放下身段,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子见南子”的故事。南子是宋国人,美艳无比,虽然名声不好,但很得灵公宠幸。南子想借孔子来抬高自己,于是捎话给孔子,说要得到卫灵公的信任和使用,必须由她来介绍,她愿会见孔子。孔子先是婉言谢绝,后来见推不过,只好应命而往。晋见中,孔子向帷帐中的南子行叩拜之礼,南子则在帐中回拜。南子身上佩戴的玉器,发出悦耳的声音。孔子回来后向弟子解释,他并不想见南子,只是依礼答谢而已。

弟子子路觉得先生有失身份,说:先生不是平日教导我们,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吗?孔子辩解说:“非礼勿视”这一点我是做到了,隔着一层帷帐,所以我并没有看见南子的面容,至于“非礼勿听”,这一条我没有做到,因为我隔着帷帐听到了南子身上佩戴的玉器,所发出的呛啷声音,而我,没有能及时掩住自己的耳朵。说完,孔子让子路打来一盆清水,让自己洗洗耳朵。

孔子的屈就,虽然终于得到与卫灵公唔上一面的机会,但是,他并没有得到重用,还是被晾在一边。一个昏庸的,骄横的,懒惰的,荒淫无度的君王,有什么理由去听一个穷酸文人,去喋喋不休地讲些治国的大道理呢?孔子的这种一生的尴尬,与西方古典哲学的开肇者,那个在孔子死后十年才出生的苏格拉底,倒是很相似,难怪孔子被称为东方的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不过,虽然同被称为平民知识分子,他们的主旨还是大大不同。苏格拉底开辟了一条铺满一路鲜血的公共知识分子,用良心和良知发出声音的这样的道路,这道路一直延伸到今日,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孔子则秉承了一种“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样的道路,这道路也是荆棘四布,并且延续到今日,并且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化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没有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那些历朝历代的愤世嫉俗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能得到官家的赏识,没有能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为官家服务而发出的抱怨之声。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11) - 陆剧吧

不过,文化人还是有一点用处的。卫灵公突然想到要出游,带着他的美艳妻子南子在卫国的都城兜风,这时候他想到了孔子。君王和南子坐在第一辆车上,车踏踏而过,作为陪衬者,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当车驶过时,围观的人群看到,孔子的脸色很难看。

孔子大约在卫国又呆了三年。有一天,卫国发生了内乱,太子派人去杀南子,但那人那时见南子美艳如花,不忍或不敢下手,太子在旁几次暗示时,被南子觉察了。南子拼命喊道:“太子要杀我!”事情败露了,太子落荒而逃,逃到晋国去了。为此,卫灵公要对晋国用兵,便问孔子打仗的事。孔子觉得这事牵扯晋国,又系父子之争,不好说话,于是回应道:“要是问祭祀的礼节,我是懂的!夸口一句,天下可能没人比我更懂得的了。但是,要问打仗,我可是一窍不通呀!”卫灵公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与孔子说话,爱理不理的!

见状,孔子明白自己该走了,又延挨了一些时日,卫灵公死,南子主持,让卫灵公的孙子辄继承君位,是为卫出公。逃亡太子蒯聩在晋国的支持下,假哭着到达边境,率兵准备篡位,结果被卫出公武力阻拦,使蒯聩的阴谋破产。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孔子这样地嘟囔一句,沮丧地离开卫国,茫茫然向东南方向走去。牛车又吱吱呀地响起来了。他这次要去的是宋国的都城商丘。

文化艺术报记者

责任编辑 惠茹乐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11) - 陆剧吧

文化艺术报社

微信ID:whysbbs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11) - 陆剧吧

专注 深度 权威

刊号:CN61—0032

邮发代号:51—20

长按二维码关注


热线电话:029—89370002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艺术网:http://www.whysw.org
文化艺术报数字报:http://www.whysb.org
标签: 电视剧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