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楊菲菲)珠穆朗瑪峰的南坡在哪個國家?為什麼不能坐飛機上珠峰?為什麼要晚上出發攀登珠峰……2月1日下午,在第二十一屆新京報小記者活動中,電影《看不見的頂峰》的導演范立欣為小記者們分享了自己拍攝紀錄片的故事和感受,以親身經歷寄語小記者們對待自己熱愛的事情要堅持不懈,即使付出再多辛苦也沒關係,總會有收穫的。
資料顯示,范立欣是受國際矚目的中國紀錄電影導演和製片人之一,執導過《上學路上》《歸途列車》《沿江而上》《讓世界看見我》等多部紀錄片。他也是中國首位獲得美國艾美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長篇商業報道獎兩項大獎的導演,首位獲得世界紀錄片最高獎伊文思大獎的中國導演。
范立欣和新京報小記者們在課上進行交流。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電影紀錄片《看不見的頂峰》講述了中國盲人登頂珠峰第一人張洪的故事,他21歲失明、40歲學習登山、46歲登頂珠峰,成為亞洲首位、全球第三位站上珠穆朗瑪峰8848.86米頂峰的盲人。作為該電影的導演,范立欣向小記者們分享了拍攝中的故事。
從珠峰南坡開始攀登、在珠峰大本營整理每天要用的物資、為了少洗頭並減少生病的風險剪掉頭髮……范立欣介紹了在大本營的生活,並表示攀登珠峰要避開太陽,在晚上11點左右出發直至第二天早上七八點鐘,「因為我們是走在冰川上的,太陽出來之後冰川容易融化或鬆動,甚至發生雪崩。所以晚上攀登,這樣就避開了最危險的時候。」晨光熹微的珠峰、滿天星雲的珠峰、白雪皚皚的珠峰、深不可測的冰裂縫……在講述中,范立欣向小記者們展示了大量的珠峰圖景,小記者們也被深深震撼,不時發出驚嘆聲。
范立欣表示,這部電影紀錄片拍攝周期長達兩年,拍攝了360個小時的視頻素材,最後花費一年時間剪輯,才得以成型。「在這個過程中,我從張洪身上感受最深的就是路再難也要一步步走下去。」
小記者們踴躍舉手向范立欣提問。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講座結束後,小記者們踴躍舉手,向范立欣提問。小記者鄭境好率先提問,她好奇的是范立欣為什麼要拍紀錄片;小記者鄭今姿想問范立欣是否喜歡這份工作。
對此,范立欣表示,中國現在的發展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的東西發生,紀錄片就可以記錄正在發生的事情、做這些事情的人,紀錄片是一種講述他們故事的手段,可以把一個故事講得更詳細。與此同時,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歡這份工作,「拍攝紀錄片可以讓我去很多不一樣的地方,認識很多非常了不起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會有很大的收穫,同時也有好的作品能跟更多的人分享。」
針對小記者尹筠心提問哪部紀錄片印象最深、小記者梁可欣提問拍攝紀錄片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范立欣表示,2009年拍攝的《歸途列車》最難忘,「不是因為它得了很多獎,而是因為我覺得這部紀錄片的主角代表了很多人。」他還說道,每部紀錄片拍攝遇到的困難不一樣,在珠峰拍攝時,最大的困難是電,因為柴油發電機的柴油需要一點點馱上來,只能靠太陽能充電,但攀登時常常三五天不見太陽,無法收集到足夠的電,「這個是我們比較無力的事情,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最後,范立欣在回答小記者郭恬伊的問題「下一部紀錄片拍攝計劃是什麼」時透露,正在計劃拍攝一個與水下城市相關的紀錄片。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