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家更名的保險公司來了!1月2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四川監管局披露的信息顯示,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獲批准,公司名稱變更為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盟財險」)。
安盟財險的更名,只是近20年保險公司換姓改名的「冰山一角」。1月28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發現,2006年以來,至少已有41家保險公司更換名稱(不包含風險處置中承接業務的新設機構)。
透過保險公司更名,也能看到近20年我國保險業發展、開放之路,以及路上的部分坎坷波折……
近20年41家保險公司更名
1月2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四川監管局披露顯示,中航安盟財險獲批准,公司名稱變更為安盟財險。
安盟財險更名背後,是其股權的變更,在2023年末,中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將中航安盟財險50%股權轉讓給了蜀道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不再是其股東,中航安盟財險中的「中航」二字自然不能繼續使用。
實際上,這已經是安盟財險第二次更名,2012年以前,安盟財險名為安盟保險(中國),為外資獨資財險公司,後由於引入中方股東變身合資公司,獲原保監會批複,更名為中航安盟財險。
安盟財險的更名,只是近20年保險公司換姓改名的「冰山一角」。1月28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發現,2006年以來,至少已有41家保險公司更換名稱,更有保險公司經歷了兩次更名。如國民人壽更名為嘉禾人壽,再更名為農銀人壽;再比如從昭德人壽到正德人壽,再到君康人壽……
從更名原因來看,絕大多數是因為股東股權變更導致保險公司換姓改名,也有因出現經營風險被監管機構接管,後又引入新股東重獲新生,還有保險公司因集團化原因改名,或為了與集團步調一致而改名,甚至也有保險公司因名稱「吃官司」被迫改名。
知名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表示,一家保險公司改名可能對其品牌形象產生多重影響。比如品牌重塑,改名可以是保險公司進行品牌重塑的一種方式,通過更改名稱,保險公司可以傳達新的品牌價值、定位或形象。
毫無疑問,一個合適的名字,有助於提升公司形象。詹軍豪表示,在改名過程中,保險公司需要考慮如何保留原有的品牌資產和聲譽。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品牌價值的損失。
割不斷的前世今生
透過保險公司改名史,能看到近20年我國保險業發展歷程和開放之路以及路上的坎坷波折……
比如,2014年前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等銀行,紛紛通過收購股權的方式,拿下了壽險牌照。這促成了一系列保險公司更名,冠以母行之姓,如太平洋安泰人壽更名建信人壽、金盛人壽更名工銀安盛人壽、中保康聯更名為交銀康聯人壽再更名為交銀人壽、中航三星人壽更名中銀三星人壽、嘉禾人壽更名農銀人壽等。
這批銀行系保險公司的「殺入」,讓壽險業座次排名重新落定。目前,多家銀行系保險公司已經成功擠入了壽險業的「第二梯隊」。
除了銀行業的湧入,2012年以後,在原保監會鼓勵下,一系列民營資本也加速進入保險領域,2012年,原保監會發佈《中國保監會關於鼓勵和支持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保險領域、積极參与保險行業基礎建設,大力支持民營保險機構發展。
當時,民營資本除了申請新設保險機構,也採取了收購股權的方式進入保險業,進軍保險業的資本屬性中,以地產為主,實業、電商等也在其中,這同樣引發了保險公司的「更名潮」。如中新大東方人壽50%股權被恆大集團收購後,順勢改名為恆大人壽;海康人壽股權被同方股份收購後,更名為同方全球人壽;京東入股安聯財險後,安聯財險更名為京東安聯財險。
不過,民營資本在促進保險業發展的同時,在自身經營管理上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甚至導致一些保險公司開始暴露經營風險。有保險公司在風險處置過程中進行了更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家人壽和大家養老保險的更名。
逐步邁開的開放步伐
改名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僅有民營企業的起起伏伏,也有外資保險的湧入和攪動市場。
尤其是近些年,保險業對外開放步伐持續邁開,一系列保險公司完成了「合轉外」或「分改子」,包括如今的安聯人壽、友邦人壽等。
財險公司方面,近期,首家合資財險公司中意財險有望完成「合轉外」,變身外資獨資財險公司。
實際上,我國保險業一直是對外開放的「排頭兵」。1月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表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推出了50多項對外開放措施。一是取消外資股份比例限制,現在外國資本可以持有銀行保險機構100%股權,實現完全控制。二是外商投資准入的負面清單,關於金融業相關限制性措施已經完全清理。比如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的業務範圍與中資已經完全一致,實現了國民待遇。肖遠企指出,外資金融機構深度參與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和金融市場運行,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力量。
對於保險業的對外開放,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表示,保險業對外開放步伐不斷擴大,取消外資股份比例限制,這將進一步吸引外資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外資可以全資控股保險機構,將使得外資保險公司在市場中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同時也能更好地利用外資管理和資源優勢,提升保險業的服務水平和競爭力。
也有業內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保險產品來看,外資機構擁有相對成熟和豐富的產品線,國內險企也有望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過程,消費者將會獲得更加優質的服務,同時也會有更加多元化的保險產品進行選擇。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