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食物界的頂流是誰?
恐怕非排骨年糕莫屬。
隨着電視劇《繁花》爆火,劇中出現的一些小吃也一時風頭無兩。胡歌飾演的寶總與唐嫣飾演的汪明珠(「寶珠」cp)談生意必吃的排骨年糕,近日在外賣平台搜索量暴漲670%,外賣訂單量環比上周暴漲237%,一時間成為熱門之選。
為什麼《繁花》里,兩人談生意時總要吃排骨年糕?是真的好吃,還是有其他深刻含義?
圖源:微博@繁花blossomsshanghai
《繁花》中,上海美食千千萬,但只有排骨年糕是汪小姐的最愛,也是她和寶總見面時的標配。寶總喜歡吃年糕,汪小姐就吃排骨,兩人配合默契。
圖源:視頻截圖
在美食雲集的上海,為什麼汪小姐和寶總談生意不吃山珍海味,而是選擇了排骨年糕呢?
一個主要原因是,這契合當時的社會情況。
排骨年糕是老上海傳統小吃之一,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流行美食,而《繁花》的故事背景設定恰好在20世紀80、90年代。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好吃不貴的排骨年糕飽受市民歡迎,好評如潮。
劇里汪小姐和寶總吃的那家店,原型是始創於1921年的老字號「鮮得來」(上海話非常鮮美的意思),它也是上海最出名的排骨年糕店。一開始,創始人何世德經營了一個賣西點的小攤。但西點不太符合上海人的傳統口味,何世德就改賣排骨年糕和烘魷魚。生意越發興隆,還收穫了「排骨年糕大王」的美稱。
1980年,《解放日報》就有過對「鮮得來」排骨年糕的報道。鮮得來的排骨年糕1986年獲上海市優質產品,1994年獲「上海名特小吃」,一直是上海人的「心頭好」。
1980年的《解放日報》對排骨年糕的報道
而小小的排骨年糕店,也給足了汪小姐和寶總相處時的「氛圍感」。
劇中的排骨年糕店看上去和「高端大氣上檔次」不沾邊,店裡總是顧客頗多、人來人往,裝潢也略顯老氣陳舊,色調總是偏暗的,偶有燈光也是暖色調,自帶曖昧色彩。
而寶總和汪小姐之間的感情也是複雜又微妙,像夥伴,像知己,也像情侶——得知寶總有危險時,汪小姐用所有積蓄買下新車,一路狂飆去救他;新年將至,寶總向汪小姐發出了一起吃飯的邀約,用網友的話來說,如果不喜歡,誰願意和自己生意上的合作夥伴一起跨年啊!
對於這樣的關係而言,相比在正經的餐廳或者敞亮的辦公室談生意,還是一方小小的、溫馨的排骨年糕店更適合。
圖源:視頻截圖
排骨年糕這道菜,二者缺一不可,排骨的做法大致分為面拖派和麵包糠派。比手掌還要大些的豬大排用秘制調料腌漬,然後炸制金黃酥脆,鮮美多汁。年糕分炸過的和沒炸過的,炸過的外皮酥脆,沒炸過的軟糯可口。兩者搭配相得益彰,再淋上醬汁,香氣四溢。
這似乎也是一個隱喻,汪小姐和寶總就是這樣在生意上相互幫助,不離不棄,但在私人感情方面則不然。正如排骨年糕雖是一道好菜,兩者放在一起相得益彰,但各自都能獨立存在。
或許兩人共度新年時,背景音樂《友誼地久天長》更接近感情真相。
最後,寶總為汪小姐點她愛吃的排骨年糕,也是一種「投其所好」:寶總吃年糕,汪小姐吃排骨。
寶總白手起家、逐漸發跡,汪小姐是他生意場上的一大助力。寶總一開始是個創業新人,手上沒有什麼大單子,也沒有什麼名氣。他的師傅爺叔,則介紹寶總去找汪小姐。因為爺叔知道汪小姐的為人,確認汪小姐會幫助寶總。後來,汪小姐確實幫寶總拿下不少單子。
圖源:視頻截圖
把汪小姐哄開心了,還怕生意談不成嗎?
愛情,是「吃」出來的
《繁花》中,跨年時,寶總則約汪小姐在和平飯店吃飯;數年如一日地在排骨年糕店邊吃邊聊生意,漸漸暗生情愫。
汪小姐後來創業,成為寶總的競爭對手,爺叔對寶總說:「你現在又多了汪小姐這個對手了,你現在是四面楚歌,一分也不可以讓的」。但寶總回答:「對我來說,排骨年糕從來都不是生意。」
可以說,他們每次吃飯時「談」的不僅是生意,更有「談情說愛」的成分在。
圖源:視頻截圖
為什麼人們總在餐廳「談情說愛」?
首先,和親密的人共享食物,會讓人感到分外開心。
2019年,伯明翰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人員研究指出,這種喜悅的感覺可能是源於返祖現象。
人類的祖先靠捕獵、採集來獲取食物,為了預防食物短缺,他們形成了在部落中共享食物的習慣。一起享受勞動成果會讓人們感到自豪、喜悅和滿足,這種生存機制一直延續至今。
其次,一起吃飯能夠有效加強社會聯繫。
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校園還是職場中,當我們想對他人表達感謝或者喜愛時,常常會給對方帶零食吃,大家一起分享。有來有往,大家會更加親密。伯明翰的研究人員分析認為,人們會把共享食物這種行為與對方對自己的讚美和認可建立聯繫。在共餐的過程中,彼此「越看越順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會慢慢加深。
在《繁花》中,汪小姐去燈紅酒綠的黃河路時,寶總叮囑她「別亂吃東西,早點回家」,是關心,或許也是也怕汪小姐和別人「吃出感情」。
圖源:視頻截圖
心理學教授理查森指出,如果女生在點餐的過程中,選擇價格昂貴的策略,就等於間接地否定了男生的魅力。也就是說,如果女生一味點昂貴的菜,說明男生對她沒有什麼吸引力,她可能根本就不喜歡對方。
菜上桌後,別忘了觀察對方愛吃什麼。
美國「嗅覺味覺治療與研究基金會」負責人,《你是哪種食物性格》一書的作者亞倫·赫希博士,針對人們選擇的食物與性格的關係,進行了25年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了食物性格這一概念,強調一個人的食物偏好決定了他的性格特點。
比如愛吃酸的人往往不善交際,愛吃甜的人樂觀積極,愛吃辣的人熱情果斷、脾氣火暴,喜歡另類口味的人心思縝密、獨來獨往。
《繁花》中三個女性角色她們愛吃的美食,正暗示着她們的性格。
精明能幹的老闆娘玲子,渴望一個家,她最喜歡約寶總吃家常的泡飯腐乳;汪小姐愛完美搭配在一起的排骨年糕,而她也正願意和寶總共同奮進,以及發展感情;爽利又神秘的李李,則喜歡帶着霧氣的熱氣羊肉。
圖源:微博@繁花blossomsshanghai
約會對象的飯量大小,也有大學問。
為了向陌生人傳達積極的印象,人們常常會選擇少量進食來博取對方的好感。美國馬里蘭的心理學研究人員在1979年的研究中發現,如果女性對和自己共餐的男性動心,為了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約會時食量會減少18%。而在不心動的男性面前,女性的⻝量與平時無異。
當然,如果女方吃得少,也可能是因為她意不在此,「另有所圖」。《繁花》中,拍攝寶總和李李(辛芷蕾飾演)吃熱氣羊肉的戲份時,埋頭苦吃的辛芷蕾很快被王家衛阻止,只允許她用筷子蘸一點點麻醬吃:「吃飯不是你的目的,你是來談生意的,要優雅。」
原本大口吃肉的辛芷蕾
當然,「若是對對方心動則可能吃得少」的規律,只適用於處於試探階段的男女。若是已經相處了一陣子,反而是食量大和感情好能划上等號了。
1990年,佐治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與熟悉的人共餐時,會比單獨進食多吃下29%的食物。伯明翰的研究人員指出,當我們與非常親密的人(比如愛人、朋友、家人)共餐時,食量會比單獨進餐時增加48%。
如果約會時,你發現對方已經能放心地大快朵頤,說明你在他心目中已經是足夠熟悉和親密的人。劇中,汪小姐和寶總一起吃早飯時,就是大口吃着粢飯糰,腮幫子鼓得像個倉鼠,絲毫不在乎自己的形象,說明寶總對她而言已不算「外人」了。
圖源:視頻截圖
《繁花》中,寶總最終對同汪小姐這段關係的態度,也可以從吃飯上看出來。
汪小姐讓爺叔帶話寶總,晚上八點半在排骨年糕等寶總,在27號外貿公司和寶總之間她要做出一個選擇。但寶總寧願在別處打一晚上的牌,都沒有赴約。排骨年糕還能再點,那個曾經一起吃排骨年糕的人卻離開了。
雖然兩人此後依然有聯繫,寶總還在生意上幫汪小姐,但論及是否會真的在一起,借用劇中台詞回答:
終究,還是排骨是排骨,年糕是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