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卧在京杭大運河南岸、比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北京藝術中心,因設計靈感來自通州古糧倉而多了「文化糧倉」的別名。作為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新發展格局的最後一根棟樑,這座承載歷史回憶又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終於在12月22日迎來開幕大戲《運河謠》。
北京青年報文化視頻直播欄目「後台之大戲看北京」,在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高級主管孫徽的導覽下,先期對這座文化空間進行了探訪,與國家大劇院同聲相應又差異化的定位,讓這座建築有了屬於自己的標識與個性。
據悉,在這座面積約為12.5萬平米的建築中,包括擁有1760座席的歌劇院、1500座席的音樂廳、1000座席的戲劇場、500座席的小劇場,以及650座席的綠心露天劇場等多個劇場功能空間。
歌劇院藻井設計體現傳統文化匠心
據孫徽介紹,這座恢宏氣派的歌劇院的建築設計理念呈現三大特點:
一是舞台的尺寸和機械設備的魔術設置,都與大劇院本院非常接近。「這樣是為了實現自製劇目和輪演劇目的快速換裝,以便自製劇和外邀劇在最短時間內適應北京藝術中心的舞台,而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進行調試與磨合,從而提高劇場的使用率。」第二個特點便是由148支音箱構成的沉浸聲系統,「在觀眾席和舞台區域都安裝有很多音箱,目前這一設置也是世界領先的配置,可以適應歌劇、音樂劇或歌舞劇的演出,為觀眾提供最好的聽感與沉浸聲效。」第三個特點則是天花板的設計,「這一造型仿造的是中國傳統藻井設計,還裝飾有祥雲紋飾,寓意團圓美滿、喜慶吉祥,在設計理念上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匠心。」
後台的尺寸面積、機械裝置以及吊杆的設置和大劇院本院都非常相似,其中65道吊杆的配置,比本院還多出了兩道。對於即便是《運河謠》這樣擁有大型舞台布景和諸多道具的劇目,寬闊的副台也不會顯得擁擠和凌亂。至於選擇《運河謠》作為開幕大戲,是由於劇中講述的也是京杭大運上的運河人家、運河兒女的故事,與北京藝術中心獨特且優越的地理位置非常契合。
孫徽表示,未來,北京藝術中心會在節目內容上與國家大劇院本院呈現差異化,「這裡會更加貼合年輕觀眾以及親子家庭的觀演需求,突出現代性,像年輕觀眾喜愛的音樂劇以及大型舞劇等等,都會在歌劇院內上演。」
「山地葡萄園式」格局對標世界知名音樂廳
色調與布局更加典雅的音樂廳,觀眾席有着如歐洲山地葡萄園一般分區設置的結構。孫徽說,「我們把這樣的設計稱作『山地葡萄園式』,目的是可以讓指揮、樂手與觀眾之間的觀演體驗更加親密,沒有那麼大的距離感。另外從音響效果來看,這樣的設計也是聲效最均衡的一種設置。世界上廣受觀眾喜愛的柏林愛樂音樂廳、日本三得利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等等,都採用了這樣的設計。」
在建築初期,兩家業內頂尖團隊——比利時卡爾聲學設計事務所以及上海華東建築設計院聲學研究所就被邀來為音樂廳的聲學設計提建議。「今年9月27日、28日,由指揮家張弦執棒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與小提琴演奏家寧峰一道,在音樂廳內呈現了兩場測試音樂會,並特意請來上海華東建築設計院聲學研究所的幾位專家來為演出分別做了空場和滿場的聲學測試。從數據上來看非常令人滿意,達到了世界領先音樂廳的水平,包括音樂家們也都對現場的聲學效果讚不絕口。」
10月25日,指揮大師捷傑耶夫率領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在音樂廳進行了一場國際交流演出。孫徽說,「大師非常喜愛音樂廳,他親自走到每一個角落聆聽聲效,連用了幾個感嘆詞,並讚賞道: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廳的舞台將來一定會為來自世界各地擁有天分的藝術家們賦能,讓他們在這裡展現出最光彩的一面!」
管風琴音色比大劇院的更柔和
音樂廳的鎮廳之寶無疑是來自於奧地利里格爾品牌的管風琴,這架管風琴有86個音栓,兩側配有回聲風琴。2023年12月31日及2024年1月1日,音樂廳即將迎來新年音樂會,為此,藝術中心請來了廠家的專家以及國內的管風琴演奏家做調試。
坐在移動演奏台上的正是中央音樂學院管風琴教授沈凡秀,被譽為「中國普及管風琴第一人」。試彈之後,她表示,「這架管風琴在設計之初就決定與大劇院本院的管風琴在音色上有一定區別,本院的管風琴偏德式,在音色上更洪亮,而這架管風琴在風格上更柔和,可以演奏更多法國浪漫派時期的作品。試彈時已經能夠感受到其音色的柔美,演奏時的觸感也非常舒服,奧地利原木色不僅環保,視覺上也很美觀。」
據沈凡秀介紹,「管風琴之所以被稱作『樂器之王』,是因為它的發聲宏偉且震憾,左右兩邊的音色就如同交響樂團的布局,有小號、大號,有弦樂、雙簧管、長笛,在不同的鍵盤上可以獨奏,也可以左手彈伴奏,右手彈旋律。正因為其音色的豐富,通過切換鍵盤的音色,可以讓樂器發出豐富變化的色彩。雖然有鋼琴基礎再彈管風琴會更容易,但不同的是,鋼琴是打擊樂器,其鍵盤是從管風琴發展過來的,因此管風琴是鍵盤樂器的鼻祖;但是管風琴顧名思義,要有管子,還要有風,所以它不屬於打擊樂器,是吹奏樂器,下鍵時的力度與鋼琴截然不同,同時還需要與腳鍵盤的配合。」
用管風琴製造環繞立體聲效果是我們的創舉
雖然管風琴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還不是很高,但同樣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的管風琴演奏家沈媛則對未來中國觀眾喜愛上這個樂器非常有信心。「很多歐洲學者認為管風琴起源於中國的笙,其中一個脈絡與中國有着強大的聯繫。北京藝術中心的這架管風琴造型是月季花,又非常像水花飛濺,同樣代表了音樂思想奔放的瞬間。除此之外,它還非常類似京劇的臉譜,京味兒元素也被設計到了這架管風琴中。」
在嘗試彈奏了不同曲風的樂曲後,沈媛表示,「一架管風琴就如一個交響樂團,小提琴和大提琴『對話』,小號與長笛『對話』……演奏者通過鍵盤的互換來完成這一系列的『對話』,實現強弱的變化。而這架管風琴正是一架非常磅礴、交響化的管風琴,兩架輔琴,一邊嘹亮一邊鏗鏘,演奏家可以讓左右兩側實現對話。輔琴合奏的設置在中國還是第一架,在一個音樂廳中用管風琴來製造環繞立體聲效果,也是我們的一個創舉。同時這架琴上還有亞洲第一的高科技設計,就是用電子演奏台模仿機械演奏台的手感,雖然在美國已經有了幾個先例,但在亞洲,北京藝術中心是第一份,而這也會成為管風琴演奏大師們來這裡演出的理由。」
在沈媛的彈奏下,慣常印象中恢宏嘹亮的管風琴發出了有如巴赫、莫扎特作品中那種可愛的聲音,沈媛說,「甚至如同喃喃細語,彷彿唱給嬰兒一般的搖籃曲,這架琴都可以表現,這是非常令音樂家興奮的。」
小劇場是觀演關係最為靈活的一處空間
此外,在歌劇院和音樂廳區域的公共空間,50餘件國家大劇院院藏雕塑同時展出,觀眾在休息時可以邊喝咖啡邊沐浴陽光欣賞這些作品。從b1層共享大廳,穿過東廳、西廳,便可抵達戲劇場,「這裡未來將會上演沉浸式話劇、地方戲、親子家庭劇、跨界融合劇目以及小型音樂劇等,演出形式將非常豐富」,孫徽介紹說。同樣參照了大劇院本院的舞台設置和尺寸設計,戲劇場的劇目也可以實現快速換裝,提高使用效率。據悉,國家大劇院製作話劇《林則徐》將於明年1月在這裡登台。
活潑溫馨、深淺不同的坐席,擁有500個觀眾席的小劇場,是北京藝術中心各演出空間觀演關係最為靈活的一處所在。「觀眾席可做延展,既可以近端觀演,也可以做成島式舞台、t型舞台,或者去掉觀眾席變成活動場地。12月27日起,大劇院自製話劇《嫌疑人福爾摩斯》將在這裡上演。」
目前,北京藝術中心已經做好了準備,將秉承國家大劇院「高品質、高水準」的雙高藝術標準,等待觀眾來「享用」藝術空間。孫徽說,「希望周末一睜眼,觀眾就能想到帶着家人一道來北京藝術中心喝一杯咖啡,參加一個藝術沙龍,再看一場演出,這將是我們非常期待的場景。」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柴程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