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長安何懼三萬里

娛樂頭條 3777℃

逐夢長安何懼三萬里

最近《長安三萬里》火了,上映11天票房就突破8億元,豆瓣評分從上映之初的8.0上升到8.2,成為目前暑期檔評分最高的國產院線影片,這對於一部國風動漫電影來說尤為不易。很多人感嘆,「現在國漫已經能做得這麼好,既自豪又感動」。

該片以高適和李白的友情為主線,引出了眾詩人追逐理想、跌宕起伏的一生。隨着人物的經歷沉浮和心境變化,影片吟誦了48首詩詞,尤其到了《將進酒》這一段,瞬間將盛唐的絢爛和浪漫拉滿,很多影廳還成了「大型背詩現場」。

光靠畫面和氛圍,顯然不足以撐起一部優秀作品。筆者認為,《長安三萬里》引發熱議的關鍵在於它的「共情力」,大唐群星的人生沉浮,就像一梭梭穿越時空的子彈,精準擊中了千年以後普通人身上的焦慮、迷茫、彷徨,令人產生強烈共鳴。比如,當看到暮年高適與小書童騎馬偕行、吟詩懷舊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不由陷入了深思,「原來小時候背過的詩,都是長大後才懂的人生」「突然共情了高適李白的人生」「連名留千古的詩人們都如此坎坷,又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逐夢長安何懼三萬里 - 陸劇吧

《長安三萬里》劇照 圖源:@電影長安三萬里

一、每個時代都有它的不容易

在我們心中,李白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天縱奇才,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謫仙人。然而在《長安三萬里》中,李白因為出生於商賈之家,連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沒有,只能拜謁名人以求推薦。同期的王維為了向皇上舉薦自己,也要通過彈琴獻藝以博公主青睞。

電影中還刻畫了一位奇女子——裴十二。她盡得裴家劍法真傳,一柄長劍舞得颯颯生風,然而只因是個女子就被擋在功名之外,去邊關建功更是天方夜譚。

盛唐年代,已經是古代中國乃至世界思想最為開放、社會最為包容的一個時期,但仍然存在諸多無法跨越的鴻溝,讓青年才俊們留下一聲聲「壯志難酬」的嘆息。

大唐盛世是泱泱中華萬古江河中的驚艷一筆,但身處其中的人們依然有着自己的痛苦和矛盾。其實每個時代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每個人也都有他的不容易。儘管我們現在的社會也並不完美,但我們該慶幸的是,只要努力,每一個追夢人都有機會,去改變命運、去實現理想、去報效祖國。

二、成功不該只有一種定義

狂放不羈的李白與嚴肅沉穩的高適,身世、性情、才華完全不一樣,最終選擇了兩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李白和高適相逢了很多次,也告別了很多次,這些場景清晰勾勒出二人志向和選擇的迥異。每次相見,李白的生活永遠是把酒言歡、洒脫肆意,對此高適是無法融入的,他心中是否有過彷徨,我們不得而知,但最後高適選擇了為追逐自己的理想奮進不止,以十年作為一個標尺丈量人生際遇。

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自洽的人生,成功不該被定義。如果沒有李白,流光溢彩的大唐盛世將失去一半色彩。而略顯執拗笨拙的高適,既壯志凌雲又踏踏實實,其實更接近於當下正在逐夢的年輕人。

不管怎樣,他們都是成功的。因為衡量成功不存在唯一標準,財富不是,功名不是,別人的評價更不是。我們相信,只要精神上是富有的,向前的每一步是自信從容的,那每個人就都是成功的,也都能夠抵達自己心中的「長安」。

逐夢長安何懼三萬里 - 陸劇吧

《長安三萬里》劇照 圖源:@電影長安三萬里

三、跌跌撞撞後記得往前走

「原來光彩奪目的他們,一生也都坎坷。」這是很多人觀影后留下的感嘆。的確,少年的志,青年的闖,中年的堅,暮年的惑,誰又曾不一樣呢?

李白,即使商賈出生、家財萬貫,即使才華橫溢、性格豁達,逐夢長安之路一樣坎坷,到了晚年以為投奔永王可以報國,最後落得「參與叛亂」險些喪命;高適,祖父是戰功赫赫的渤海郡王,然而家道中落的他、壯志凌雲的他,同樣仕途不順、充滿艱辛。

面對時間流逝的無奈,面對事業無成的無力,面對人生沉浮的無助,或許大部分人都曾有過猶豫、有過彷徨、有過掙扎,在時代的洪流里總有起起落落,這些都在所難免。

而李白和高適的一生啟示了我們,不管處在哪個行業領域、承擔什麼樣的社會角色,所有懷揣着的理想抱負,都少不了被現實撞擊。只要堅守本心、拼盡全力,曾經不可逾越的挫折,都將化為「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超逸。

四、心中的錦繡終有脫口而出的一日

高適出身寒門,雖然心有一腔熱血與抱負,但在那個「神仙打架」的時代里一度被埋沒。苦苦練就的高家槍法,卻還不如王維撫琴一曲,幾次到長安都處處碰壁。然而,高適從沒有放棄夢想,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沉潛和努力,終於在中年厚積薄發,可謂大器晚成。

誰曾想到,高適後來的誘敵之計,與年少時李白教他的相撲之術異曲同工。就像我們的人生,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用上那些曾經認為「無用」的本領,或許只是時機未到。正如年輕的李白在和高適第一次分別時說:「高三十五,你心中的一團錦繡,終有脫口而出的一日。」這個預言終被證實。

倘若在年輕時暫未找到一展拳腳的機會,抱怨無濟於事,只會白白浪費自己的光陰和才華。畢竟,人生是一次長跑,心中的錦繡又何必一出生就綻放。每一次深蹲都在為跳躍積蓄能量,每一次努力都在為成功埋下伏筆。

逐夢長安何懼三萬里 - 陸劇吧

《長安三萬里》劇照 圖源:@電影長安三萬里

五、詩詞賦予了中國人獨有的浪漫

詩詞築就了中國人獨有的情感空間。在詩人輩出的盛唐,既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惆悵,「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憤懣,也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洒脫,「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的豪邁。

「只要黃鶴樓的詩在,黃鶴樓就在;只要長安的詩在、書在,長安就在。」「長安城」的那些詩和人,烙印在中國人的基因中,延綿不絕千年。

「出世」與「入世」的中華文化母題,造就了豐富的詩意想像。正因如此,詩人既能在詩詞中為心靈留下一方凈土,也能在詩詞中重拾建功立業的抱負。

如今我們很多人都不去寫詩,但嚮往詩意的棲居,嚮往如詩的生活,仍然是中國人的精神底色。詩詞打開了從現實短暫抽離的通道,讓我們在迷茫困惑之時,情有所寄、心有所歸;詩詞也打開了與歷史對話的通道,讓我們在時代的激蕩之中,不忘自己從何而來、去往何方。

文脈不斷,中國精神就不會斷。

六、個人命運與家國興衰緊緊相連

電影前半段繁華氣派的都城長安、風光旖旎的煙花揚州,流光溢彩的夜宴、風流綽約的詩人,滿足了國人對盛唐的所有想像。但安史之亂後,國家動蕩、社會離亂,曾經載歌載舞的亭台樓閣在戰火中化為殘垣斷壁。沒有強大國家、繁盛時代的支撐,詩人們遭遇了各自的坎坷。

比如杜甫,年輕時有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然而,在迄今所能見到的他的最後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中,他寫道:「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位生於開元盛世的詩人,不會想到自己將死於一望無際的烽火之中。

可見,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休戚與共,如果國家落後、山河破碎,承受痛楚的將是每一個國民,哪怕再超脫的詩人也無法倖免。只有把自身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融為一體,個人才能在時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如果說,長安三萬里,是人生之路的三萬里,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三萬里。那麼,只要我們與這個時代同頻共振,迎着朝陽出征,篤定信念前行,逐夢長安,又何懼三萬里!

來源: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

編輯:苗苗、姜雯婷(實習)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