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黃金搭檔主演的《抓娃娃》上映沒幾天,票房就衝到了8億,豆瓣開分7.5,口碑算是還不錯。
但我看完之後,內心卻是五味雜陳。
明明是個喜劇,可所有笑點,幾乎都包裹在悲哀和恐怖之下。中式教育中那些不可言說的隱痛,以一種荒誕戲謔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
主角馬繼業,原本是個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公子,可他父親馬成鋼(沈騰飾)因為把大兒子「養廢」了,擔心小兒子重蹈覆轍。
於是趁馬繼業還小不記事,帶着妻子春蘭(馬麗飾),一家子搬到破破爛爛的大雜院,偽裝成最底層的窮人家庭。
幸好沒帶兒子一起去看,否則,他要是問我這些問題,我還真不知道怎麼回答,比如:
媽媽,你會不會也是個土豪?咱們家是不是特別有錢?
媽媽,為什麼大兒子不聽話,他爸爸就不要他了?
是的,這部電影對孩子來說,是有些殘忍的。馬繼業生活在謊言和欺騙中,被父母以「為你好」的名義,精確設計每一步的人生方向,而他的自由意志,無人在乎。
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聊《抓娃娃》背後,關於家庭教育的探討。(以下涉及劇透)
01
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馬繼業簡直就是個「夢中情娃」。
他每天早早起床,做家務、給奶奶煎藥,然後步行5公里上學。他衣着樸素,粗茶淡飯,勤儉節約,從不玩電子遊戲,一門心思看書學習。
身體力行地詮釋了那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可鏡頭一轉,才發現一切都沒那麼簡單。
馬成鋼夫婦可不是什麼貧困戶,而是滿身大金鏈子、抽高檔雪茄的土豪。
這個仿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格搭建的筒子樓區,其實是個大型的教育基地,裏面的住戶,都是npc,是演員。
就連和馬繼業朝夕相處、卧病在床的「奶奶」,也是假的。
奶奶是知名的教育專家,也是「基地」的總指揮,每天,當馬繼業出門上學後,她就拿着對講機,像個特工般指揮其他在馬路上「盯梢」的員工們。
馬繼業需要練英語口語了,奶奶就適時地在街角安排兩個外國人,和馬繼業「偶遇」,用純正的英語聽力口音,念出教科書上的標準對話。
去買個菜吧,馬繼業還得和攤主鬥智斗勇,必須解出一道複雜的數學應用題,才能知道某個菜的價格。
馬繼業的生活里沒有娛樂,沒有放鬆,因為貧窮,他自覺地扼殺了自己的天性。
整部電影的笑點,都圍繞着這樣的信息不對稱展開——馬成鋼夫婦知道一切是假的,周圍的演員們知道,觀眾知道,唯一蒙在鼓裡的,是馬繼業。
像極了《楚門的世界》。
奶奶經常教導馬繼業:人無信,則不立,人不誠,不可交。可不信不誠的,到底是誰啊?太諷刺了!
這感覺就像是,一群成年人對一個孩子的霸凌,不能細想,一細想就笑不出來了。
最讓人五味雜陳的一場戲,是奶奶身份差點暴露後,馬成鋼安排「奶奶」假死。
靈堂里,大人們嚎啕着,抹着眼角並不存在的眼淚。只有馬繼業是真的傷心欲絕,那是他奶奶,從他孩提時,就陪伴在他身邊的奶奶啊,卻死得這麼突然。
躺着裝死的奶奶,此時也動了真感情,身子大幅抖動,後來還差點「詐屍」,坐起來要抱「孫子」。
現場亂成一團,馬繼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馬成鋼夫婦忙着遮掩,奶奶還想掙扎,被三下五除二推進了「火化間」。
觀眾的情緒也開始莫名其妙,一會想哭一會想笑,但最後沉澱下來的,還是悲哀。
如果在一個孩子的世界中,不僅沒有真實,而且連血脈親情都可以被人為操控,當他得知真相後,該是多麼沉重的打擊?
嚴重點說,精神錯亂都有可能。
02
馬成鋼之所以要大費周章,給馬繼業布置一個窮苦的環境,是因為他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而他覺得,他之所以能有後來的成就,完全得益於曾經吃過的苦。
因此他得出結論:要窮養,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可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馬成鋼的自大和強勢,一手造就了馬繼業的災難。
即使馬繼業長大後得知,自己其實是富豪之子,貧窮打在他身上的烙印,也根深蒂固,很難清除了。
為了省錢,他琢磨出一套讓水龍頭緩慢滴水、水表不轉的「生活小妙招」;
他帶全家人去吃「還得撈」火鍋,在等座位的間隙,拚命吃免費零食,等座位排到,早就吃飽了,省一頓火鍋錢;
他想到的賺錢方法,是去垃圾箱里撿瓶子,渾身髒兮兮的活像個小乞丐,被路過的同學們嘲笑戲弄;
他在操場上跑着步,看到路邊有一堆空礦泉水瓶,還是像條件反射一樣忍不住去撿……
長年累月的「貧窮教育」,已經讓馬繼業真的成了一個窮孩子,那種心理上的匱乏感,將一生揮之不去。
我想起《奇葩說》中,席瑞曾說,他在一個單親家庭中長大,從小到大聽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家裡沒錢,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有一次,他和姥姥一起逛超市,看到一瓶橘子罐頭,很想吃,沒忍住盯着看了半天。
姥姥注意到他的動作,猶豫了一會,還是買下了那瓶罐頭。
回去的路上,姥姥念叨:這瓶罐頭7塊9,夠我們吃一頓飯了。
席瑞原本雀躍的心情,頓時墜到了谷底。
那瓶罐頭,席瑞沒嘗出一點甜,全是苦澀,而那苦澀的滋味,從此就留在了他心裏。
長大後,席瑞憑藉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家庭的窘境,貧窮對他而言已是過去式,但強烈的不安全感依然如影隨形。
去一個消費場所,如果不帶上足夠的錢,他就會心慌,好像自己配不上那個地方;只要不是病得特別嚴重,他就不會花錢去醫院。
貧窮本身並不是財富,和成功之間也沒有必然聯繫,甚至更多時候,它起到的是反作用。
父母過度地強調貧窮,用悲情去綁架孩子,可能會催逼着孩子懂事、早熟,可孩子內心的千瘡百孔,又有誰看見呢?
我看到一條特別扎心的豆瓣影評:
「他們殺死了馬繼業,馬繼業可以繼續享受他的富二代人生,做自己喜歡的事,他永遠都是富二代。
可是真正被愧疚式教育殺死的普通小孩兒是沒有這樣強大的底氣的,他們只會心理扭曲,成為一個有人格缺陷的人,或者一輩子都在追求無條件的愛,甚至真的走向死亡。」
電影之外,那些平凡的、真實的受害者,更讓人心疼。
03
影片結尾,馬繼業在高考當天,揭穿了圍繞着他的所有謊言。
他看見奶奶的照片被掛在牆上,名字是「李老師」;他看見他熟悉的鄰居們,全是各個學科的老師;他看見他的生活中遍布着攝像頭,他被全方位地監視着,他的微表情被放大了逐幀分析……
他崩潰了,幻滅了,不知所措地呆在原地。
馬成鋼夫婦走過來,他茫然地問他們:你們是哪位老師?牆上沒看見你倆。
最後,馬繼業清醒過來,腳步堅定地往外走。
春蘭急忙問他:你要去哪?
馬繼業頭也不回,說:去個真實的地方。
而馬成鋼,還在嘴硬地辯駁:善意的謊言從來就不是欺騙,而是愛,最偉大的愛!
直到這時,馬成鋼心裏都沒有一丁點反思、歉疚,他是那麼理直氣壯。因為他壓根沒把馬繼業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
他從沒問過馬繼業,他的夢想是什麼,只固執地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考上清北大學——強加在馬繼業身上。
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馬繼業也在潛意識裡,把考上清北當成了自己的目標。
小時候的一天,他發現自己對跑步特別感興趣,還被一位教練挖掘,要送他進體校,往專業運動員的方向發展。
馬繼業興奮不已,馬成鋼卻急得要命,兒子是要考清北的,上體校不是跑偏了嘛!
他嘴上假意答應,半夜偷偷往馬繼業腳上塗麻醉藥膏,又和假醫生裡應外合,讓馬繼業誤以為自己不能走路了,自願放棄上體校。
從診所出來,馬繼業坐在輪椅上,突然感覺腳好像能動了,他打算站起來自己走,馬成鋼一把按住他,慈愛地說:
爸爸推着你,能走得更遠。
細品一下,這句看似充滿溫情的話,實在是讓人不寒而慄。
孩子藉由父母來到世上,卻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應該用自己的手腳去探索世界,而不是一輩子都寄生在父母身上。
只有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04
孩子在等待父母的道歉,父母在等待孩子的道謝。
面對父親的固執,馬繼業滿心失望,他繼續朝着門外真實的世界走去。馬成鋼又追在後面吼了一句:你以為就我們操控了你的人生嗎?你也操控了我們的人生!
這句話,讓我思考了很久。
不可否認,馬成鋼是愛馬繼業的,為了兒子的教育大業,他不得不放棄生活享受,不敢露富,辛辛苦苦地裝窮,還要花費大量時間、金錢、精力去培養兒子。
他和春蘭的人生,也在為兒子犧牲。
馬繼業選擇衝破禁錮,尋求真實,馬成鋼認為他不領情,身在福中不知福,辜負了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感到很委屈。
他不僅沒把兒子當成獨立的人看待,也沒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他和兒子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病態共生關係」,喪失了邊界感。
常常聽到一些父母說:我這輩子都在為了兒女活,沒有享過一天福。
兒女聽到這樣的話,卻多半不會感到幸福,而是會感到沉重、壓力山大。
今年母親節期間,博主「江問漁」發佈了一條視頻,引發無數人共鳴。
博主將母親和女兒比作兩棵樹,母親通過獻祭自己,為女兒供給養料。但她的付出,卻讓女兒感到心疼又窒息。
母親養大女兒後,又希望女兒能像自己一樣,獻出所有,供養下一代的小樹苗。
女兒的一句話讓母親陷入了沉思:你不是說這樣很苦嗎?為什麼要求我也這樣呢?
短片最後,母親離開了,女兒問她要去哪,母親回頭,綻開一個燦爛的笑容,說:我想去過周海芬的一生,我的枝椏,還會開出繁茂的花。
過度獻祭,一味奉獻,不是父母的義務,也不是子女希望看到的。
健康的親子關係,應該是各自擁有各自的人生,互不相欠,互相扶持。
父母樂觀、積極、快樂、好好愛自己,才能養出獨立、鬆弛、幸福感滿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