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追月》改編自艾偉的小說《過往》,原著曾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講述了昔日越劇名角戚老師晚年返回家鄉,期望與子女重拾親情的故事,光影之中一段超脫世俗目光的女性命運故事再次重現。
戲夢人生:名角戚老師的悲歡離合
《追月》的主角戚老師年輕時曾以一曲《追月》家喻戶曉。事業上她是備受敬仰的越劇名伶,是嚴厲無情的顧問前輩,但生活中,她是突然離開丈夫的妻子,是兒女眼中「貪圖名利」的母親。
台上的她耀眼星光,幕後卻是支離破碎的人生。在身患重病之後戚老師期盼回歸家庭,然而並沒有如其想像中那樣圓滿,面對母親的歸來,大兒子秋生毫無重逢的喜悅,反而是斥責她疏遠兒女只為表演,未盡到母親應有的責任。
在發佈的預告片中,面對大兒子秋生(袁文康 飾)「你從來都不是一個好母親」的控訴,戚老師(何賽飛 飾)激動地為自己辯解道,「我要到更大的舞台上去,我有什麼錯呀」。
只為自己而活得離經叛道,是自私還是勇敢。隨着戚老師過往生命中的回憶一幕幕重現,隱藏的家庭真相一點點揭開,我們才明白面對這一段戲夢人生,戚老師的選擇,是義無反顧地奔月而去。
台上台下:演員何賽飛的戲痴生活
《追月》里的越劇名伶戚老師是中國電影史上罕見的女性角色,身於世俗,卻活在世俗之外。一面是奉獻終生的摯愛舞台,一面是在光陰中逝去的親情與家庭,生活的兩極在同一個時間段內碰撞,熱情與自私的反轉魅力也在戚老師身上展開。
角色的魅力越大,也意味着詮釋的難度越大。導演喬梁曾在採訪中透露他在籌備《追月》時,首先就想到了越劇出身的何賽飛。接到這個邀請,何賽飛有些猶豫,並不是真不想演,而是有些害怕,因為覺得這個角色太苦了,何賽飛說「我60歲了,演這個角色怕自己體力吃不消,演下來我真的會瘋的。」然而,「不瘋魔不成活」正是這個角色的真實寫照。
《追月》是何賽飛第一次在電影里當主演,她為這個角色付出很多,她總是使勁琢磨角色的邏輯與動機,常常跟導演打幾個小時的電話談論角色;劇本圍讀時,何賽飛已當作實拍進行表演,無論是爭論時的激動咆哮,還是爭吵後的傷心落淚,她都儘力表現,力求真實。
何賽飛與角色戚老師是相互成就的,從越劇表演的時光中沉澱,最終呈現在銀幕上。在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中,憑藉《追月》中的精彩演繹,何賽飛也成功斬獲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共話《追月》:主演觀眾各抒己見
雖然影片還沒有上映,但已經有不少網友在網絡上表達出了期待的心情,還有一些看過影片的觀眾也紛紛給影片留下了自己的看法,對於熱情觀眾的留言,何賽飛也給出獨家回應:
對於面對戚老師這個角色,何賽飛表示「一開始是拒絕這個角色的,因為作為一個普通女性,我對這個媽媽是不認同的,她為了事業不惜一切,甚至於放棄親情只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太用力了;但是作為演員何賽飛我又不得不去理解靠近這個角色」。
「在接下這個角色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我開始接納她了。一次機緣巧合,因為一位曲藝界前輩的經歷,突然讓我理解了這個角色。但戚老師對於越劇純粹且可以拋開一切的愛也讓我覺得很怕,因為演員這個職業就是要把身體靈魂借給這個人。導演說按照他的視角,感到害怕的時候已經進入到人物了。」
對於表演上的技藝,何賽飛表示:「我非常感謝喬梁導演,因為像這樣的角色是必須找一個越劇演員來演,他知道怎麼來運用啟發演員的一些潛能,像這場戲他就是告訴你一個大的情感,很多東西都是可以讓我依靠本能的理解去表演。」
「在這場戲中的台步其實已經走過頭了,但當時攝影一直跟着我,在出畫的邊緣又走了回來,讓我在表演的時候有一點恍惚的,這跟我曾有過真實經歷很像,所以才有這場投入的表演。」
初見不知戲中意,再見已是戲中人。戲中的戚老師用付出一生的代價去追尋了那輪月,而在戲外,何賽飛卻這樣形容她心中的「月亮」:
「我沒有這種眼前有個月亮,就要去追的想法,我就一直是這樣子隨遇而安的。我只是有一顆赤誠的心,給到我的事情,我會非常,非常認真地做,憑我所有的努力去把它畫圓了,做漂亮了。我的月亮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