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最近一段時間,各地疫情抬頭趨勢明顯,很多朋友都被困在家裡。要麼是正在做核酸,要麼是在排隊做核酸的路上,我也不例外。
而前兩天正好有一個朋友從網上找到我,說他們公司希望找一些對戶型設計有「不拘一格想法」的人,並希望我對戶型趨勢做一些研究,給他們的項目出出主意。
這篇文章是對此要求的一些回應,但我不希望被「疫情」束縛住,所以防疫戶型只是我考慮的因素之一,在這次的幾個案例里就不出現了。
02
可變
2015年的秋天,賽拉維受萬科天津區域委託,開始一個絕密項目的研發,代號「萬科芯」。這一項目最終在2016年夏天誕生。隨後,萬科在全國多個區域開始推廣,並定名為「無限系」。
通過一顆結構「芯柱」,可以使得一個固定的空間,演化出不同的居住空間,滿足人生不同階段的使用要求。(如下圖)
通過對建築結構體系的創新,整個戶型以一顆結構柱作為建築核心,通過樓板加固加厚,與建築外剪力牆結構結合,滿足其力學要求。
萬科的這個戶型,對於豎向的管井我也做了點分析,基本都靠近外圍偏北面,這也符合住宅設計的常識。(如下圖,紅色為原有點位,藍色為我增加的立管點位)
追求可變,必然會導致建造成本的上升。但應對不確定性,」設計冗餘「可能是一劑良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小戶型需要的不是設計,而是彈性!
03
低碳
2010年11月,巴黎建築師vincent callebaut被選中在台灣建造一個可持續的住宅項目。
這個項目名為「陶朱隱園」,取名自春秋時期的陶朱公(范蠡),以傳承其利己、利鄰、利天下的理念。
面對逐漸惡化的全球變暖問題,建築師以生態設計的手法,試圖打造一棟在能源上自給自足的公寓樓。陶朱隱園的造型源自DNA的雙螺旋結構,寓意生命之源。
該項目種植的喬灌木將超過23,000棵,綠植覆蓋率更是高達246%,從而實現每年130噸的碳吸收量。
公寓樓的標誌性陽台更是大樓綠色有機生態系統的縮影,在提供充足自然光照的情況下,也給住戶帶去了足夠的植被綠植:每戶165平方米的空中花園;270度全景觀賞視野。
這是個豪宅項目,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比較遙遠,但還是有借鑒意義的。隨着「綠色低碳」的理念越來越被倡導,陽台即使不種樹,種菜也行啊。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立體綠化將是非常時髦的一種建築手法。但如何運用,就是八仙過海,全憑個人手藝了。
04
科技
從二十年前開始,中鷹·黑森林開始了探尋「建築與人類關係"的道路。如何讓建築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探尋了20年,所以在上海只完成一個項目。
比如中鷹黑森林的十大室內空氣環境科技建築系統,展現「生態、節能、科技、環保」的綠色健康人居生活。
德國天棚毛細管夏季輻射供冷系統
德國地板毛細管冬季輻射供熱系統
瑞士四管制空調採暖供回水系統
德國全熱回收、控濕、除霾新風系統
徳國地面送風與頂面迴風置換式通風系統
瑞士主要房間送風衛生間廚房排風的正負壓室內氣流組織分佈系統
德國室內環境控溫系統
瑞士室內環境空氣指標監測系統
瑞士風、水模擬量調節系統
瑞士夏季防結露控制系統
這個項目我去實地考察過,除了遮天蔽日的樹林給我留下的「黑森林」印象之外。就是這兩棟高層採用的」黑科技「,我當時腦子裡馬上聯想到的是」變形金剛「,這房子就像一個可以變形的大玩具。
大家不妨想想,這幾年我們普通人生活中有多少習慣隨着科技的進步發生了改變。懶人用上了自動洗碗機、敏感型體質的人用上了新風系統、怕冷的人用上了地暖...
照這個趨勢發展,科技必將更深刻的影響我們的家庭生活。而問題只有一個:技術如何更便宜的達到普惠?
05
速成
7月16日,遠大科技集團「活樓科技暢享大會」在長沙經開區遠大城舉行,亮相全球首創不鏽鋼建築「活樓」,僅用28小時就完成了該建築11層樓的建設。
這是一種對城市空間的新型探索,它在既有城市建築的基礎上,即時性地插入活樓空間模塊,靈活、多變、快速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給人帶來可移動、可循環的空間新體驗,讓建築「活」了起來。
工廠100%預製好的模塊化建築,採用模塊化設計、生產、安裝方式,在工廠製造好結構、牆窗、機電、裝修後,現場只需像搭樂高積木一樣組裝起來,擰螺栓插接水電,即可交付使用。
活樓由房間模塊、樓梯電梯模塊和衛浴模塊加飄窗、陽台窗、屋頂、基墩等部品組成,可根據客戶需求靈活選擇模塊數量、戶型、樓型。內部空間可靈活改造,高跨度,無柱空間達11.7m*4.8m,可隔出所需任意房間。
活樓有整樓建築保溫系統、全屋潔凈新風系統、全屋5秒熱水系統、BBA智能家居系統,安全舒適,低碳節能,比傳統建築節能90%以上。
在裝配式建築的成本中,材料本身的價格會隨着標準化大幅度的下降,而物流成本會成為敏感性因素,所以設計伊始就要把運輸的標準化考慮進去。
06
結束語
一說到未來住宅,大家可能會想到」頭上帶點綠的、造型誇張的「奇怪建築,可以有但不應該是主流。
未來住宅發展的趨勢應該是:
1.更加靈活可變的空間,適應不同人群,不同生命階段的使用要求。
2.更多的科技運用其中,讓普通人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和紅利。
3.更加的低碳環保,讓」種綠「這件事更加的科學、合理、與居民的生活發生化學反應。
4.更快的建造速度,更低的建安成本,更完善的退出機制,形成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