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愛你,越挑你的刺」,有一個攻擊型伴侶,有多窒息?

漫畫 1805℃

朋友兩口子經常吵架,私底下吵,當著外人也吵。


某次老公請客,她張羅了一大桌子菜,客人誇讚她手藝好,她正喜不自禁,老公扔出一句話:「她平時懶得要命,天天點外賣。」


朋友忍無可忍,回了一句:「你就不能說點好的嗎?」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回憶結婚以來老公罵自己的每句話,越想越委屈,忍不住哭了起來。


「我越愛你,越挑你的刺」,有一個攻擊型伴侶,有多窒息? - 陸劇吧

cottonbro,Pexels


老公打開房門,看見妻子滿眼淚水,懵了。


得知前因後果,他撓着頭迷惑地說:


「我以為你喜歡這樣呢。」


「誰喜歡整天被人罵?」


「戀愛的時候我老調侃你,你說就喜歡我壞壞的樣子。」


我說,還真知道。


戀愛時激情滿滿,老公的逗弄讓你心跳加速;


婚後激情退去,心跳不再加速,恐懼感就被放大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弔橋效應:


陌生男女站在弔橋上,面對深淵的恐懼感,讓他們心跳加速,這種感受和「一見鍾情」非常像,所以站在弔橋上的男女更容易愛上對方。


親密關係也有這樣一座弔橋,你一看到TA就心跳加速,最初誤以為是「愛情」,時間沖淡激情後,真相就水落石。


原來,你心跳加速是因為你遭到了攻擊。


攻擊型親密關係意味着什麼


弗洛伊德認為,人活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攻擊驅力的需要。


攻擊驅力會表現出各式各樣的攻擊行為:嬰兒揪媽媽頭髮,兒童用石頭打鳥,青少年爭強好勝……


攻擊性非常普遍,被稱為「人類三大生命力之一」。


生活中,我們會有意無意表達攻擊;親密關係中,我們也時常攻擊、被攻擊。


「我越愛你,越挑你的刺」,有一個攻擊型伴侶,有多窒息? - 陸劇吧

cottonbro,Pexels


心理學家萊特在《如何正確吵架》中寫道:


一些人本能地避免爭吵,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建立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的合理恐懼之上;


另一些人頻繁大聲爭吵,對他們而言,這些反應同樣是無意識的。


爭吵、羞辱、逗弄,都是人際關係中的常見攻擊。


攻擊型親密者,覺得「越吵感情越好」,總是會無意識地攻擊對方,讓關係劍拔弩張。


為什麼他們會用攻擊表達親密?有三方面的形成原因:


1.用攻擊來留住配偶


進化心理學認為,攻擊是一種留住配偶的策略。


從古到今,人類都會用一些傷害懲罰來防止配偶出軌,比如警告、獨佔、嫉妒和操控。


男女兩性都會攻擊對方,但方式不同:


男性更多使用身體暴力,用力量威懾來警告其他男性;


女性更多使用語言暴力,用喋喋不休來宣告「所有權」。


2.原生家庭的影響


攻擊型親密者有着特殊的童年,他們在充滿攻擊的環境里長大,對照料產生施暴者認同,每當他們想要表達親密,攻擊性就會隨之而來。


孩子「有樣學樣」學會了攻擊,但不曾學會如何控制。


所以親密關係中,他們越是投入,越會無意識傷害對方,甚至錯把攻擊當成「愛的表現」。


「我越愛你,越挑你的刺」,有一個攻擊型伴侶,有多窒息? - 陸劇吧

bess,Pexels


3.尋找理想替代父母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童年沒有得到足夠關愛的孩子,成年後為了補償童年的缺失,會尋找理想的替代父母(往往是愛人)。


他們尋找的方式,是考驗對方能否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作死」試探伴侶的愛,以此來證明「TA無論如何都不會離開自己」,能夠接納他最壞的一面。


但現實中,伴侶往往會選擇離開。


人心都是肉長的,遭到羞辱、挫敗的伴侶會感到很無力,最終對親密關係失去全部信心。


攻擊背後是匱乏的婚戀資源


《進化心理學》中提到,成年人常常把「攻擊」當成一種策略,忽視了攻擊背後的驅力和情緒。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婚戀價值較高的男性,通常會用送禮物、表達關心來留住配偶;


婚戀價值較低的男性,則會用其他策略留住配偶,比如羞辱伴侶、挫敗伴侶的自尊。


「我越愛你,越挑你的刺」,有一個攻擊型伴侶,有多窒息? - 陸劇吧

cottonbro,Pexels


他們之所以採取這些傷害伴侶的行為,也許是因為他們缺乏資源,沒有什麼可以給予伴侶的。


「資源」可以是外部的金錢、權利、地位,也可以是內部的關愛、尊重和理解。


因此,攻擊型親密者往往是「資源匱乏」的一類人,他們活在生活的夾縫裡,飽受不安焦慮,為了活下去,他們必須強撐偽裝。


攻擊配偶,會讓他們感到:這段關係很安全,我可以真實表達自己。


其實,適當的攻擊並不會損耗關係,比如兩口子偶爾拌嘴、互相打趣;


不恰當的攻擊,會損耗感情,因為這份「不恰當」背後,藏着攻擊者的「匱乏」,和無力接納這份匱乏。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黑暗三合一」人格特質得分較高的人,更喜歡攻擊伴侶。


所謂「黑暗三合一」人格,是指病態自戀、控制欲、心理變態。


這類人內心資源極度匱乏,他們會因為嫉妒等原因殘害妻子,前段時間發生的女孩遭前男友殘害,不幸身亡的新聞,就是極端案例。


內部資源匱乏有多方面的原因:


外部資源匱乏引發的自卑、童年創傷陰影、惡劣的成長環境……


攻擊者無力面對這些匱乏,為了讓自己好受一點,他們會通過攻擊對方來宣洩。


所以,攻擊其實是一種高風險策略,它能讓攻擊者得到好處,捆綁住伴侶,但也會加劇衝突,加速愛情的消亡。


識別攻擊,走向健康關係的第一步


雖然對有的夫妻來說,「吵架」是一種情趣,但不是每個人都招架得住「炮火猛攻」。


為了避免親密關係走向衰亡,我們要學會調整關係中的攻擊性。


首先,看到攻擊性積極的一面。


「我越愛你,越挑你的刺」,有一個攻擊型伴侶,有多窒息? - 陸劇吧

cottonbro,Pexels


有句膾炙人口的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有趣」,就是一種表現得恰當好處的攻擊,通過靈活的人際關係技巧,來展現自己充滿活力的一面,同時避免了威脅和傷害。


所以,攻擊有積極的一面,但有的人攻擊性較高,或者習慣壓抑攻擊性。


如何調整攻擊性,把積極的一面表現出來,就是他們必須學會的一課。


然後,溝通探討攻擊的尺度。


人際發生衝突,有的人覺得「打一架就好了」「小打小鬧無所謂」;有的人卻覺得「吵一架就崩了」、「千萬不能吵架」。


人類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攻擊,到底能承受多少?


每個人的耐受度不一樣,伴侶之間的耐受度也有差別,感到自己被對方傷害時,一定要表達感受:


我感到不舒服,我感到憤怒,我需要和你聊聊。


有的時候,伴侶並不知道自己傷害了你,及時探討感受,可以識別伴侶是有意攻擊,還是無意攻擊。


如果是後者,友善的溝通能夠讓攻擊性極大緩解,創造雙方都舒服的親密關係模式。


最後,拒絕不可控攻擊。


要是伴侶明知自己傷害了你,仍然拒絕溝通,那這就屬於有意攻擊了。


意識到伴侶不願改變,一定要保護自己,甚至抽身離開,避免更極端更惡劣的對待。


儘管攻擊性在親密關係中很常見,但攻擊型親密模式,仍屬於一種不健康的親密關係模式。


因為愛是柔軟的,溫和流動在心與心之間。


呵護這份柔軟,是伴侶雙方的責任。讓愛得到充實,而不是損耗,關係才能和睦長久,心與心才能真正貼近在一起。


「我越愛你,越挑你的刺」,有一個攻擊型伴侶,有多窒息? - 陸劇吧

wendy,Pexels


作者:芒來小姐

圖源:Pexels

首發:壹點靈心理(yidianling0)

專註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着你

標籤: 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