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禮智
在青島,有這樣一位老人,以一己之力經營着一個家庭文化沙龍。從每周六到每隔一個周的周六,她都會在家擺好水果茶點。嘉賓學員們如約而至,他們一起談文學、歷史、哲學,甚至還有心理學、法律、宗教等等。她就是90歲的老人汪洋,追隨丈夫遺志,把一個民間的、私人的家庭文化沙龍辦到了28年。就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就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條船,承載着求知者學習的憧憬和渴望,頂風破浪,依然在大海中前行。」
精神的家園
有學員已經跟了四十年
周六晚上,記者來到汪洋位於嘉定路上的家,而這裡就是她辦家庭文化沙龍的地方。一進家門,汪洋就熱情的招待記者,但規矩還是有的,比如詢問核酸有沒有測過、進屋要穿鞋套等,這些是參加沙龍的每個人都要遵守的。記者看到,這雖然是一棟老房子,但是打掃的非常乾淨,傢具擺放有序,整個房間給人非常溫馨的感覺。沙龍雖然沒有開始,但水果、點心、茶水已經擺滿。
時間過了晚上六點半,學員們陸續趕到。在這些學員中,有上學時候就跟着汪洋的先生金又新老師,然後一直跟到現在。比如董美琳,她80年代就在四方夜校聽金又新的課,後來又參加了沙龍,到現在有四十年了,「我覺得很幸運,汪老師、金老師不光是講課精彩,做人也是我們的楷模,文化沙龍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在這受益很多。」
彭渤是1996年就參加家庭文化沙龍。當時,他以為文化沙龍是在一個很高檔很豪華的地方。結果到汪洋老師家一看,房子小還非常擁擠,很多人在走廊做個小板凳就聽課,「當時大家對於文化的追求非常熱烈,也不在意這種條件的艱苦,大家聚在一塊討論很激烈,金老師的演講也非常有激情。」彭渤到現在都記得,自己參加沙龍的第一課是講《詩經》,後邊接着是魏晉南北朝文學。
陳雄飛雖然1986年就跟着金又新在夜校上課,但是最近三年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汪洋老師的家庭文化沙龍,來了之後就再也捨不得離開。
捨不得學生
家裡辦起了文化沙龍
談到這個家庭文化沙龍,汪洋說這還要從自己的先生金又新說起。金又新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曾當過青島市青年文工團的導演,90年代的時候,金又新在四方區幹部職工業餘大學當校長,愛好文學的他同時兼着文學班的代課老師。1994年,金又新突發心臟病,身體每況愈下,但是他又放不下自己教的學生,於是就想到利用晚上的時間替他們補課,「這些學生平常一有問題就會來請教他,那個年代上學的人很少,特別是工廠里的職工、機關里的幹部。」
這個家庭文化沙龍就是從補課開始的,剛開始只有幾個人,後來影啊大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每周聚會多達二三十人,小小的房間已經無法容納來晚的人,只能在走廊上坐着。後來就開始固定時間,每逢周六晚定期舉辦聚會,這樣就形成了文化沙龍!十幾個平方的小客廳,聚集了二十多個年輕人,其中有工人、學生、教師、部隊官兵、機關千部等。
沙龍剛開始的時候,都是金又新一個人講,他從中國古代文化講到現當代文化,從傷痕文學講到網絡文學,內容涉及文學、美學、經濟、管理、法律、哲學、心理學、音樂、戲劇等多個領域。在文化沙龍里,金又新既研討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接點,又對年輕人進行知識的普及和提高。他說,要把年經人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改革意識,具有文化素養、審美素養和高度奉獻精神的人。
這個沙龍一直堅特到1996年下半年,當時金又新病情惡化必須住院,就暫停了下來。1997年1月11日,他因心臟病不幸去世,活動也停下來。為了記念他,文化沙龍取名又新文化沙龍。
重新辦起來
這是金又新生命的延續
金又新走了以後,他的學生找到汪洋,說他們很捨不得金老師,希望汪洋能把沙龍繼續辦下去。汪洋也感覺,沙龍就是金又新生命的延續,加上參加沙龍的人大都是金又新的學生,大家互相幫襯,於是在1998年11月,文化沙龍又重新辦了起來,「文化沙龍就像接力棒一樣繼續下去,這是又新文化沙龍新的開始。」
其實,汪洋和金又新一樣,都非常熱愛文學,當時汪洋就在夜大講現代文學,所以文化沙龍重新辦起,剛開始的主講人就是汪洋自己。在文化沙龍上,汪洋講小說、講散文、講詩歌,一晃一個月就過去了。但是汪洋深感這樣長期下去不行,「我不是又新,我沒那麼多學問。」於是,汪洋想到了請「外援」,她想請一些有學問的嘉賓做這個家庭文化沙龍的主講人。因為金又新本就和青島的文學圈子淵源頗深,再加上這個家庭文化沙龍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反響,所以當汪洋向這些青島的文學大家發起邀請的時候,很多人都欣然接受。
汪洋說,到現在她先後邀請了二百餘位老師來講課,從中國古代神話、先秦文學、唐詩宋詞講到現當代文學,從魯迅、郭沫若、徐志摩、張愛玲講到曹禺、巴金、周有光等等。汪洋還利用學生、親友的關係,請到了一些來自美國、德國、荷蘭和希臘等國家的人,請他們介紹國外的文學、哲學現狀,「這給我們帶來了新的信息,充實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
除了講課,汪洋還利用節假日開展戶外活動,如爬山、遊覽、參觀等,至今已經舉辦過二十多次新年晚會、室內音樂會和詩歇朗誦會等活動。
沙龍這些年
每天很充實沒有虛度年華
沙龍辦的有聲有色,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人提議把沙龍做大做強,可以搬到很大的會議室去辦。汪洋沒有接受這些建議,因為在她看來既然叫家庭文化沙龍,就應該在家裡辦,但是搬到人家那個地方,就不叫家庭文化沙龍了。
這個家庭文化沙龍已經辦了28年,能夠堅持到現在,汪洋說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學員們,「特別是這些年輕的學員,他們迫切的渴望知識,希望沙龍一直辦下去,這是大家的強烈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汪洋自己的需求,她說自己退休了,總得找點事情做,才能不荒廢時光。
所以這二十多年來,汪洋不僅沒感覺累,每天還都過得很充實,有時候也會寫點東西,「就像個回憶錄,每天寫一點,積少成多,哪怕不是給後人看,給自己看也是好的。」寫着寫着就快到周末了,這時候汪洋又開始籌備沙龍的事情,比如聯繫嘉賓,詢問嘉賓的主講題目,詢問學員有什麼經歷,她整理好後再發給大家。為此,汪洋還學會了微信,建立了一個微信群,沙龍的大小事情都在微信群里說,「這樣,我覺得也不虛度年華了。」
學員們都講,汪洋老師非常新潮,除了微信,汪洋還自學了剪短視頻、製作電子相冊等。汪洋說,這個時代在前進,你不學習的話,人就更衰老了,「我看到很多年紀大的人,什麼也不知道了,在家光等著兒女們伺候,這種日子我不能過,我到現在買菜做飯都是自己做。」
至於家庭文化沙龍的未來,汪洋說等到自己有一天走不動了也就結束了。也有人問她,是否可以找個接班人,汪洋就說他們誰願意接班誰就接。
回顧一路走來的這麼多年,汪洋專門自己寫了結束語,足見她對這個家庭文化沙龍的重視。在這個結束語里,汪洋寫道「有人說,我就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條船,承載着求知者學習的憧憬和渴望,頂風破浪,依然在大海中前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