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眼下我市秋糧已顆粒歸倉。數據顯示,今年全市水稻播面149萬畝,預計產量超過80.3萬噸,比去年多1800噸。秋糧入庫意味着全年糧食生產大局已定。今年,眉山糧食有望繼續保持連年豐收的好形勢,這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10月16日所在周也是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而在過去10年,眉山全市常年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單產始終居全省前列。其中,東坡區和仁壽縣還是全國知名產糧大縣。
今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永豐村視察時提出: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如何保障糧食供給,如何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東坡故里牢記殷殷囑託,在豐收時刻醞釀更大的豐收,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着更多的希望。
仁壽縣進行秋洋芋播種。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攝
又是一個豐收年
「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業主邵國東,實際面積1131.62平方米,產量1655.3公斤,按照13.5%的含水量計算,實際畝產達到了780.2公斤,祝賀!」在今年東坡區永豐村舉行的水稻開鐮儀式上,農技人員公布高標準農田測產數據後,田埂上等待已久的人群發出陣陣掌聲。
「我們已經在採收新栽的蔬菜了。」9月上旬水稻收完後,種糧大戶邵國東便在地里種下了西葫蘆。按照西葫蘆生長期約為35天算,眼下正值他第一批西葫蘆的收穫季。「我們的西葫蘆除賣到成都外,還會銷往甘肅、陝西等地。」他告訴記者,稻菜輪作能更好提升種地效益,以西葫蘆為例,按照去年同期4元/斤,畝產 4000斤算,刨開種植成本,一季的收入可破萬元。
稻花香里說豐年。豐收的喜悅,記在賬本上。「1200畝水稻,總產量在180萬斤左右,每畝增產約100斤,總收入超過200萬。」青神縣西龍鎮,種植大戶程偉「曬」出了自己的賬本。在當地農業部門、農技專家的指導下,程偉不斷改良品種,實行機械化、規模化種植,獲得了水稻連年豐收。
仁壽縣方家鎮東嶽村蔬菜基地,種植戶李詰正在組織當地村民為圓根蘿蔔減苗。「這一批蘿蔔11月底就要收穫,年前就要售出。」李詰說,種植蘿蔔之際,他已為來年種植玉米做準備了……
連日來,全市各地搶收搶種,田間奏響勞作曲。統計數據顯示,全市小春糧食作物播種26.2萬畝,面積同比增加0.8萬畝;油菜播種面積83.9萬畝,同比增長1.5%。夏糧產量達到6.9萬噸,同比增長6.2%,油菜籽產量12.8萬噸,同比增長7.3%。今年全市水稻播面149萬畝,預計產量超過80.3萬噸,比去年多1800噸。根據測產,我市多地水稻單產創下新高,「菜籃子」產品供應也穩定增長。
這場豐收來之不易。7月以來,我市先後遭遇高溫乾旱、疫情反彈等超預期因素,農業生產面臨多重困難挑戰。大考來臨之際,全市上下統籌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抓好農業防災減災,紮緊了「米袋子」,端牢了「天府飯碗」。
糧食安全有保障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作為全省農業生產的「先進生」,眉山始終將糧食生產作為全市「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
責任壓得更實。今年以來,全市大力實施「1611」糧食擴面增產行動,實現退果退草還糧1.7萬畝,撂荒地復耕6.1萬畝,果園、藤椒園等間套種糧10萬畝,複合種豆12萬畝,水稻播面149萬畝。全市還全面開展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以黨政同責壓實各級黨委政府責任,全面實施「田長制」,明確各級黨政一把手出任「田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選良種、施良法、種好糧,糧食生產才能不懼高溫「烤」驗。近年來,我市穩住育制種「基本盤」,依託水稻產業優勢,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與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進水稻試驗育種、種子種植推廣,建成全省規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基地之一。
惠農政策持續加碼,攪活農業發展「一池春水」。水稻收穫後,洪雅縣余坪鎮金釜村種糧大戶劉國雄通過惠農「一卡通」辦理了種糧補貼手續,「今年種植水稻,洪雅縣要給予400元/畝的種植補貼,購買農機的話,還享受購置補貼和項目補貼,我種糧的勁頭更足啦。」
政策持續發力,不斷給種糧農民吃下「定心丸」。8月30日,市委五屆五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眉山市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示範區的決定》,提出要堅定扛起「天府糧倉」首提地的使命擔當,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集成化配套、科技化支撐、社會化服務、生態化發展、融合化提升、品牌化培育上實現突破。明確着力構建「一核三帶十片」糧食綠色高產高質高效示範引領新格局、全面實施「天府糧倉」建設六大工程。
「美田彌望、稻穀飄香、物阜民豐、幸福和樂」。糧食安全有保障,一幅生動美好的鄉村振興畫卷在東坡故里不斷延展。
擔當使命再出發
東坡區復興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山祠片區,3000畝高標準農田的水稻早已收割完畢,滿栽滿種的輪作蔬菜和藥材正努力生長着……「今年,我們的種糧大戶在參加眉山市東坡區岷江現代農業園區組織開展的『一優兩高』競賽中,水稻測產產量達到了830公斤/畝。」山祠村黨委書記周艷容稱,能獲得這樣的豐產,離不開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建設。
周艷容介紹,近年來,山祠村不斷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3000畝,土地流轉率達92%,種糧面積達3500畝,同比增長6%。同時,該村還通過「小田變大田」「閑田變忙田」「差田變良田」提升改造,重點推廣「稻-葯」「稻-漁」等模式,實現了耕地增加、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增強。
有「天府良田」,才能打造「天府糧倉」。「出發巡田!」今年7月20日後,永豐村黨委書記李雪平多了一個新身份——村級「田長」。稍早前,四川省出台《關於全面推行田長制的意見》,宣布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制責任體系。緊接着,眉山市印發了《關於全面推行田長制的實施意見》,建立起18個單位集監督執紀、執法查處、保護宣傳等為一體,市縣上下聯動、部門各司其職,「四員」通力配合的耕地保護組織架構。
李雪平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來村裡的耕地巡護隊核對耕地圖斑,確保「一寸都不能少」。「劃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責任細化到鄉(鎮)、村組,落實到田間地塊,我們各級田長簽下了耕地保護『軍令狀』。」李雪平說。
不止良田,更有良謀。「再生稻長得咋樣?秋洋芋面積有多少?」整個9月,仁壽縣鍾祥鎮龍橋社區黨支部書記范冬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大春損失晚秋補。七八月份的高溫伏旱天氣,對仁壽縣部分地區大春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晚秋生產是全年農業生產的最後一道關口,范冬組織黨員幹部成立服務隊,走村串戶幫助農戶「遇災補歉」。
從推行「田長制」到搶抓晚秋生產,再到一系列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黨委政府考核政策體系,全市上下持續凝聚重農重糧共識。
分享喜悅,擂響戰鼓,提速行動。眉州大地上,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正快馬加鞭!
種糧人的種糧事
李相德 難忘的「東方紅LY1104」拖拉機
春華秋實、不負耕耘。在「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的征程上,種糧大戶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近日,我們採訪了兩位種糧大戶,請他們談談「種糧人的種糧事」。
1998年,在眉山市東坡區土生土長的李相德返鄉種糧。10多年的苦心經營,他的種糧規模已經達到了570畝。2011年12月,他獲得「全國種糧售糧大戶」稱號。
李相德(右)在田間查看作物長勢。
「國務院獎勵我一台價值22萬元的『東方紅LY1104』拖拉機!」李相德回憶道,「2012年春節前夕,我們一行3個人專程從眉山到成都辦理了提機手續。我和一個種糧大戶輪換着開,花了4個小時才把拖拉機開回眉山!」
可這一年,李相德卻遭遇了種糧生涯的重創。「當時,我流轉的土地已達800畝,可插秧的時候卻請不到工人,秧子花了兩個月才栽完,錯過了最佳時期,結果穀子減產30%,損失30多萬元。」李相德說,「到了收割的時候,我又沒有烘乾設施,有300多畝穀子曬路上,偏偏遇到12天連綿陰雨,全部霉爛,又損失了30多萬元。最後,我連農民的土地租金都給不起了!」
無奈之下,李相德將那台「東方紅LY1104」拖拉機作價12萬元,賣給安徽宿州一個種糧戶,以此渡過難關。
這次慘痛的經歷,也讓李相德反思了很久:如果不是單打獨鬥,是不是可以避免?如果有專門的合作社提供服務,類似的悲劇是不是可以避免?
2012年,李相德成立東坡區德祥蔬菜合作社。2014年,成立了眉山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他聯合眾多種糧戶抱團發展,種糧規模逐年擴大,一個個田塊由小改大,購置涉及耕、種、收、烘的大型農機具160台(套),開展育種、種植、收割、銷售一體化服務,大大降低了風險,增加了收入。
2021年「七一」前夕,李相德再次找到當初的農機中介人,從省外回購了這台拖拉機。儘管當時這台老舊的拖拉機價值僅七八萬元了,但李相德依然爽快地花了12萬元,原價購回。
「這台拖拉機見證了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對種糧人的關懷,也激勵着我,它對我意義非凡。」李相德說。
王程淋
一個少年的「農機夢」
「小時候站在田裡,幫着大人收割小麥還有水稻,那個時候我就希望能夠有一台機器,讓農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王程淋對記者說。在彭山區鳳鳴街道金燭村,王程淋是出了名的種糧大戶,周圍需要收割或者烘乾糧食,幾乎都要找他。他的成林農機機械合作社,擁有播種、收割、加工等糧食生產步驟中需要的各種機械,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王程淋駕駛挖掘機幫助烘乾糧食。
王程淋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小便知種糧的艱辛。在他的記憶里,每年一到小麥收割的季節,長輩們都要面朝黃土背朝天,抓住晴好天氣一連收割幾天才能收完,既費時又費工。他從小就希望,農民們種糧不再這麼辛苦,同時還能賺錢。
2003年,王程淋17歲,村裡來了一台江蘇的收割機,一畝地的小麥半個小時就全部收完。這讓他「開了眼界」,他東拼西湊,花了6000元買了第一台舊的收割機,自學之後收取服務費為村民收割,為此他賺了人生「第一桶金」。漸漸地,王程淋添置了拖拉機、插秧機、旋耕機……並在2011年成立了成林農機專業合作社。「政府有農機補貼,還有專門的技術人員為我們指導,讓我們機械化耕種少了後顧之憂。」他說。
2014年,彭山區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34個深化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也是全國「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區和全省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王程淋也是在此時開始承包土地種植糧食,如今,他流轉土地面積超過了6000畝。他的合作社也擁有了各類農機具40餘台(套),包括大中型拖拉機10台、水稻插秧機4台、糧食烘乾機2台等,初步發展為機耕、機播、機插、機收、農田改造、糧油烘乾和農機維修保養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組織。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幸 見習記者 周坤 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