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雲
位於陝西榆林的石峁遺址是規模龐大的史前遺址。石峁體現的城建傳統、禮玉傳統等,都被商周以來的後世文明所繼承。
四千多年前的紝木、已發現的神秘的石雕、古老的瓮城和馬面,在這樣一個今天看來偏僻荒蕪、位於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的交界地帶,幾千年歲月風霜沖刷過的古遺址,卻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近10年來,探訪石峁的人往往帶着疑惑而來,帶着驚奇而去,大多意猶未盡,因為石峁還有許多未解之謎。相信石峁博物館開放和新的考古報告問世,將進一步解開人們的疑惑,讓驚奇變為驚喜。
2019年,在石峁主持工作的同時,我又負責神木市楊家城的保護建設工作。這是一座與石峁直線距離僅45公里的古城,建城時間卻比石峁晚了三千多年。
三千多年來,歷經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南北朝、隋唐,雖有分裂紛爭,然而一次次終歸於統一,統一始終是華夏文明的基本價值和終極追求。當時間來到兩宋,距石峁45公里的楊家城再次見證了華夏文明的堅韌與包容。
這裡是唐、宋麟州州城所在地,是楊家將的故鄉,是英雄楊業成長的地方,也是楊業父祖兄弟保家衛國的地方。根據《宋史》記載,在宋夏斷斷續續近百年的戰爭中,作為一座孤懸塞外的邊城,麟州城數次被李繼遷、李元昊等西夏首領率重兵圍攻,卻堅如磐石,一直未被攻破。麟州城挺立百年,使長安—延安—榆林神木一直向北的草原絲路,余脈尚存。
我們今天難以知道,從楊家將保衛的麟州城,向南輸送了多少駿馬和物資。僅從兩宋期間許多精兵良將出自今陝北地區、南宋初年「中興四將」一半出自陝北就可以看出,以麟州城為盾、為矛的陝北,當年是大宋的強軍之地。
仲秋之際,站在楊家城上,西風獵獵,長空碧透。一代文宗范仲淹在此寫下了《漁家傲·麟州秋詞》:「衡陽雁去無留意……將軍白髮征夫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在麟州城上,滿腔無奈。北宋統一了中原和南方,但對西北、北方草原和東北,卻是力不從心。北宋君臣有一個統一夢,卻一直未能如願。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堅守麟州城數十年的楊家將,出現了令強敵畏懼的楊家將,並一次次體現了堅韌不拔、盡忠報國的英雄氣概。楊業寧死不屈、壯烈殉國,更是讓楊家將成為感天動地的千古英雄。
石峁尚未發現文字,老祖宗留下的豐厚文化財富還有待解讀;楊家將有史有詩,有小說演義、話本戲劇,這些文字講述着忠誠勇毅、浩然之氣……
在楊家城上,我感受着古聖先賢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大忠大勇,這和石峁人篳路藍縷、危難險阻中創建文明、堅守文明一脈相承……
從石峁到楊家城,百里之間,一瞬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