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殺! 隨着夜幕降臨, 他們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電影快訊 1405℃

爆米花、喝奶茶,

在黢黑的影院里看電影,

已是當下城市裡人們最平常的消遣。

但是,

長輩們會憶起曾經露天電影盛行的年代,

搬上小板凳,坐在人群中,

雙眼追着光束,凝神在薄薄的幕布上,

你有過這種體驗嗎?

穿梭在村頭巷尾的「電影匠」

在青海的偏遠鄉村,山溝溝里的村民習慣把拉着幕布、放映機穿行在村頭巷尾的人叫作「電影匠」。

「代匠,啥時候來啊?放個啥片?」碰到代華旦加出門買菜,遠近村鄰的人開口不離這幾句。

「鋸木頭有木匠,打石料有石匠,我們放電影的,人家也叫聲『匠』。」

回憶殺! 隨着夜幕降臨, 他們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 陸劇吧

藏族人代華旦加出生於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樺林鄉。上學時,每次要放電影,同學間都會早早傳開,「但只在一個村放,為了看要從放學走到天黑。」他咧起嘴笑,雙手比划著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緊握爆破筒的動作,「當時想,自己要是個放映員該多好。」

回憶殺! 隨着夜幕降臨, 他們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 陸劇吧回憶殺! 隨着夜幕降臨, 他們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 陸劇吧

2007年,願望實現了,雖然條件有限:家裡的手扶拖拉機白天耕地,晚上拖斗里裝放映設備,蓋上塑料布,載着代華旦加一路「突突突」開到別的村。「每次出發,一定要先用開水澆熱發動機和部件,」不僅耗時,遇到寒冷天氣,「皮帽、皮襖、皮袖套全裹上,也吃不消。」

回憶殺! 隨着夜幕降臨, 他們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 陸劇吧

後來,代華旦加學會騎摩托車,把設備綁在后座上,靈活、快捷,但不安全。一次,他騎經一段曲折的泥沙路,不料拐彎時,車子突然失去重心,連人帶設備全被甩出去,右肩撞到石塊上:「當時疼得動不了,就大喊着讓路人把我扶起來,休息一下,又繼續騎。」

回憶殺! 隨着夜幕降臨, 他們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 陸劇吧

2015年,代華旦加終於開上了自己的小車。「這條路走得太多了,我連哪有坑都知道。」他熟練地打着方向盤,水泥小路兩側的農屋、田地飛快掠過,雪山腳下成片的低矮平房起伏可見,只有小圓點大。「遠吧?」他邊說邊往旁邊一指:「還有更深的村我們也去,你看不見呢。」

回憶殺! 隨着夜幕降臨, 他們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 陸劇吧

幕布、投影燈、放映機、三腳架、兩隻大音響…12年間,代華旦加拉着超過100斤的放映設備,跑遍全縣大大小小的村莊。如今,52歲的他已是縣上出名的「老匠」,他不再像過去那樣四處奔波,而是集中負責2鄉21個村的電影放映,每年播放的影片超250部。

目前,像代華旦加這樣的放映員在青海省已有近300名,覆蓋4000多個行政村,每年放映公益電影超50000場,實現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

徜徉在銀幕中的青春年少

傍晚,放映員汪正全從縣城下班,顧不上吃飯,便同代華旦加一起,開車前往古城村。

到村口,汪正全把車上的喇叭支起來:「邀請您今晚七點半觀看露天數字電影...」慢慢轉到廣場,打開後備箱,一手提起一隻笨重的黑色立式音響,身子微微晃着往前挪。

眼看夜幕降臨,兩人加快手腳,幕布一邊一角,綁在窗戶護欄上,「有些村繩子只能系在籃筐、木杆上,要不就找一面白牆直接投影。」汪正全說。

幾米外,三腳架上撐起放映機和投影燈,幕布上畫面出現,「今天放《烈火金剛》,」他上下擺弄投影燈,調試音響效果,「老人們喜歡抗日經典,『有沒有打鬼子的?』他們經常問,特別喜歡看地道戰、地雷戰。」

「聽說,過去是用馬車拉上膠片機到村上放,正演得精彩,膠片突然斷了,放映員要接半天,大家等得很心急。」在汪正全看來,老電影喚起長輩們對青春的懷念。

汪正全(右一)放電影 大通縣廣播電視局 供圖

而自己也深有同感:「20多歲時,從小商品市場淘來信號接收器放在房頂,可以收上央視六套、鳳凰、美國的電影頻道,我第一次看見了成龍、周潤發。」

夜漸深,寒風不停往脖子里鑽,汪正全披上棉大衣,繼續回憶:「我從小生在山溝里,17歲離開家去打工,媽給穿了雙新鞋,走了13公里,路上下大暴雨踩一腳泥,」多年前的這一幕,最近被《爸爸媽媽我愛你》這部講述農村父母親情的電影重新在腦海中清晰刻畫,「因為親身經歷過,所以感觸特別深。」

一起淌下眼淚,一起「轟」得笑開,光影交織中,老人們聊着天,孩子們追跑着,爸爸坐在兒子推的三輪車上,看得高興了把自家釀的青稞酒拿出來,給大家暖身子...

村民們觀看露天電影 大通縣廣播電視局 供圖

「我陪兒子去看3D電影,但更喜歡跟村民在一起,」即使看過多遍的影片,也從不覺得無聊,「因為看着大家高興,我就覺得輕鬆、有勁兒。」汪正全說。

你小時候觀看過露天電影嗎?

還記得當時

演的片子、陪你一起看的人嗎?

那種熱鬧又親切的感覺,

你懷念嗎?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