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晚,《永恆的旋律》經典歌曲專場音樂會在惠州文化藝術中心唱響,帶領觀眾重溫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崢嶸歲月和光輝歷程。
本場音樂會由女高音歌唱家、惠州學院音樂學院原聲樂教學部主任王一晴領銜,鍾慧艷、李鈺波、陳梁熠、張芷茵、曾欣欣、徐逸滔、黃泳洲等共同演唱。
唱響中國紅色主旋律經典歌曲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兒轉哪,蠶豆花兒香啊麥苗兒鮮……」音樂會在一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的《九九艷陽天》演唱中拉開序幕。
《英雄讚歌》《絨花》《沁園春·雪》《鄉音鄉情》《映山紅》《唱支山歌給黨聽》《永遠跟黨走》《東方之珠》《我愛你,中國》等經典歌曲隨後上演。
據了解,從2015年開始,王一晴每年都會辦一場主題音樂會,今年音樂會的主題定為「永恆的旋律」。王一晴介紹,本場音樂會選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紅色主旋律歌曲,它們不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還承載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崢嶸歲月,以及民眾對未來的美好期盼。
「音樂會上唱的每首歌,我都很喜歡,每一首都讓我想起年輕時經歷的人和事。」今年66歲的觀眾劉女士提前知道歌單後,特意將每首歌的曲譜打印成冊,現場對着歌詞跟着唱。
十年來堅持每年舉辦一場音樂會
王一晴音色圓潤通透,歌路寬廣,深受惠州觀眾的喜愛。三十年來,她在惠州這片熱土上潛心教學,桃李芬芳,培養指導的學生在全國及省市大賽中屢獲佳績。
記者了解到,自2015年以來,王一晴致力於為年輕人創造歌唱藝術實踐的平台,策劃組織了「舞台上的成長」系列音樂會、聲樂課的創新與傳承——古詩詞作品新唱音樂會、惠州市優秀青年歌手系列音樂會等歌唱實踐活動,為惠州及周邊地區培養了大量的聲樂人才。
王一晴表示,未來將努力堅持每年舉辦一場音樂會,邀請更多優秀作曲家參與改編,進一步嘗試將惠州客家山歌、惠東漁歌等傳統優秀音樂融入進來,讓更多群眾通過美聲唱法了解惠州、愛上惠州。
對話:
未來將把惠州本土音樂元素融入音樂會
記者:在這裡生活30年,惠州這座城市對您而言有哪些特殊的情感?
王一晴:我是1994年從長沙來到惠州,這是一座能夠讓我心安的城市。惠州學院老校區之前是在西湖邊,無論遇到什麼事,只要回到校區,滿城秀美的山色,都讓我的心一下子就安靜下來了。這些年,無論是從廣州回到惠州,或是從湖南再回到惠州,一回到這裡我有一種特別心安的感覺,可以說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記者:自2015年以來,每年舉辦一場音樂會,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王一晴:剛開始,我們並沒有刻意要求一定要每年辦一場音樂會,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聲樂教學講究的是既要站穩講台,更要立足舞台。當時就想着為學生搭建專業的表演平台,就試着把講台搬到舞台上,帶着學生同台演出,讓更多人了解聲樂文化,不知不覺今年就演到第10場了。
記者:每年一場音樂會,年年主題各不相同。今年主題為何定為「永恆的旋律」?
王一晴:我們想着音樂會不單單是讓觀眾感受音樂之美,若是能夠透過音樂讓觀眾領略中華文化之美,追溯中華根源,與經典對話,與古人交流,豈不妙哉。於是便定下每年一主題的想法。去年的主題是「相邀明月·和樂共美」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會,將傳統詩詞的獨特魅力融入音樂中。今年的主題是「永恆的旋律」,選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紅色主旋律歌曲,它們不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還承載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崢嶸歲月,以及民眾對未來的美好期盼。
記者:音樂會明年還會如期與觀眾見面嗎?是否考慮將惠州本土音樂元素融入其中?
王一晴:我們會努力堅持每年舉辦一場音樂會,接下來將加強創作創新,邀請更多優秀作曲家參與改編,進一步嘗試將惠州客家山歌、惠東漁歌等傳統優秀音樂融入進來,讓更多群眾通過美聲唱法了解惠州、愛上惠州。
文、圖|記者 林海生 通訊員 鍾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