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火的存在和意象一直是哲學思考和詩歌創作的對象。當下,一年一度的火把節正在涼山舉行。7月23日,一場名為「火的精神原型與象徵:達基沙洛圓桌會議」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舉行。(註:達基沙洛是地名,位於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
吉狄馬加(右3)獲頒「彝族桂冠詩人」榮譽
本次活動由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涼山州彝學會、涼山州文聯等單位共同舉辦。來自北大、南開、中央民大、上海交大等全國多所高校的文學教授、學者、詩評家在這場圓桌會議上,眾人圍繞火與其古老的哲學思想、神話、史詩、諺語格言以及千百年來被鑄就的生活方式,進行了全方位的討論。話題涉及火在彝民族的精神和現實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還以吉狄馬加的詩作為例,就其詩歌中火的精神原型與象徵進行了多維度的學術對話。大家比較一致認為,彝族人的火文化是一種深植於其民族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文化現象,它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實用性上,更在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參加圓桌討論的包括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楊正權,詩評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吳思敬,詩評家、南開大學教授羅振亞,詩人、詩評家、北京大學教授臧棣,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詩評家傅元峰,詩評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文化學者、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陳國光,以及詩人、出版人、初岸文學總編輯雷格,詩人、兒童文學作家藍藍,《三峽文學》執行主編毛子,《中國詩人》執行主編李犁等人。
楊正權在圓桌會議上提到,火在彝族社會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彝族人對火的感情十分特殊,有「生在火堆旁,死在火堆上」的諺語。彝族人認為火是萬事萬物的起源,火能征服一切,火能戰勝敵人、火能驅除害蟲、火能降妖避邪。火是彝族人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武器。
陳國光認為,火作為一種能源,為人類所認識和掌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與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密不可分。彝族對火和火塘的構築,伴隨歲月更替逐漸向精神領域延伸。火塘的炊事、取暖和照明功能與彝族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火塘文化。
何言宏說,談到火,談到火與詩,我們就會想到法國學者巴什拉關於元素的詩學,特別是其中關於火的精神分析。在巴什拉可以稱之為物質想像力的詩學理論中,火的想像力尤為其所重視。而在他所揭示的諸種火的想像力模式中,諾瓦利斯情結所追求和具有的「內在的熱力」,最為接近吉狄馬加的創作。實際上,火的熱烈、火的激情, 正是馬加詩歌的基礎情調。
在圓桌會議現場,鑒於吉狄馬加為彝族現代詩的變革與發展作出的歷史性的巨大貢獻,並且為當代中國詩歌走向世界作出的貢獻,貴州、廣西、雲南、四川四省彝學會和涼山州、楚雄州彝學會授予詩人吉狄馬加 「彝族桂冠詩人」榮譽稱號。
在獲頒「彝族桂冠詩人」儀式上,吉狄馬加在作的致答辭中說,「將這份不敢奢望的榮譽頒發給我,對於一個古老民族的詩人而言,還有什麼比這樣的褒獎更重要呢?我的回答當然是沒有…… 如果說語言有劃定的疆域,那麼詞語所形成的空白和深淵,就已經註定了詩人必將打破這一邊界,並在新的語言王國創造更多的奇蹟。」
(圖片由《詩刊》社辦公室主任張志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