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盈導演作品七小時馬拉松戲劇《孔丘》再度上演,換個視角看經典

娛樂頭條 2675℃


黃盈導演作品七小時馬拉松戲劇《孔丘》再度上演,換個視角看經典 - 陸劇吧

《孔丘——當我們在談論孔夫子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劇照。 攝影 王曉溪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7月5日,作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2023年東城文化藝術基金扶持項目,由黃盈工作室出品的話劇《孔丘——當我們在談論孔夫子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受邀參加第九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在國話先鋒智慧劇場上演。觀眾們將與演員們一起跑一場七個小時的戲劇「馬拉松」。


《孔丘——當我們在談論孔夫子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以孔子出生為始,到五十餘歲隳三都、告別魯國作結。全劇以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一以貫之,以歷史當中有據可依的記錄去延展發揮,幕起幕落間以現代說書人的口吻將觀眾帶至兩千多年前的先秦年代,在事實與考據中不斷創新。創作過程中幾經反覆易稿,潛心打磨,最終化作一台全程七小時的「馬拉松戲劇」。


黃盈認為,「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孔子的影子,這也是我們今天為什麼要一起談論他的原因。」當下的我們與春秋時代的人之間雖然有着兩千五六百年的時間距離,但在為人處世上、在民族性上,我們與當年的他們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孔丘——當我們在談論孔夫子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力圖將孔子那一時代的祖先們——無論是英雄還是奸人,都帶回到當下的我們身邊——因為當下的我們與他們之間永遠是血脈相連的。黃盈說:「我們在批評他們的時候,其實也是在自我批評;我們覺得自己身上崇高的那一面,也是從他們那裡一以貫之而來的。」觀眾們、演員們、主創們在這七個小時里一起談論孔夫子,既見祖先,也見自身。


「小時候讀《論語》的課文,總覺得那是一些好像放在哪裡都不會錯的話。隨着長大就會發現,那些『語錄』,能把它說出來並不難,但若要踐行,是不容易的。」黃盈說,孔夫子一生都沒有為了一個結果或目的,改變自己身上文質彬彬的「質」——這是直到今天,他依然讓人非常欽佩的一點。無論外界的眼光如何看待他,他都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期待着「有朋自遠方來」 「學而時習之」地過一輩子。作為後輩來講,中國人有這樣的祖先,是我們成長當中非常幸運的事。


黃盈導演作品七小時馬拉松戲劇《孔丘》再度上演,換個視角看經典 - 陸劇吧

《孔丘——當我們在談論孔夫子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劇照。 攝影 王曉溪

七個小時的劇目,空間變換眾多,通過舞美、燈光、音樂音效、多媒體共同完成多空間的轉換。除了視覺上巨大的殘缺的台階,舞台上還栽下了一棵銀杏樹。從杏苗逐漸成長為一棵大樹,見證春秋時代的人們翻越歷史洪流,而孔夫子始終如一,「克己復禮」,一以貫之。觀眾在觀演期間被邀請在杏葉便簽下留言。有觀眾寫道,「仁者自愛,智者自知。向兩千年前求問,解當下之迷惑。這就是探尋歷史的意義。」「古今都有為的勵志青年,孔丘是每個人心中的理想精神。你只管相信大合與明天。」這些告白、期許抑或感慨都在下本演出時被掛在杏樹上,真正成為連接古今、傳遞精神力量的紐帶。


繼承傳統,守正創新。此時,國風國潮正掀起一股強大推動力和吸引力,有着前所未有的流行程度。在談到歷史題材創作、經典題材改編時,提及「傳統」,黃盈說:「『傳』是發展,『統』是統一。『統』是歷久彌堅的不變因素,『傳』意味着隨時代更新演變。我們提『傳統』,總是把它當作一個名詞,好像只是在指老的東西,其實它應該是一個動詞,我們是在統一當中不斷變化、發展的。如果簡單地照搬照抄中國古典的藝術樣式,那就缺失了我們立足於當下生活對傳統的創新與思考。」黃盈表示,「這是中華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面:我們通過讀史走好當下自己的路,我們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


據悉,《孔丘——當我們在談論孔夫子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於7月5日至14日,在國話先鋒智慧劇場連演兩周。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劉軍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