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或延期音樂節的「不可抗力」究竟是什麼力?

娛樂頭條 9458℃
取消或延期音樂節的「不可抗力」究竟是什麼力? - 陸劇吧


文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庄 媛

 

近期,台州飛龍湖迷笛音樂節、溫州星巢秘境音樂節、無錫九龍灣音樂節宣布延期。在大灣區,也有多場音樂節宣布延期待定或乾脆取消。值得注意的是,在發佈公告時,這些音樂節主辦方不約而同地使用了「不可抗力」作為延期或取消的理由。


這就很有意思了。頻繁出現的「不可抗力」究竟是一種什麼力?咋就這麼巧合,每每音樂節延期或者取消,都是因為「不可抗力」?別說樂迷會十分惱火,連吃瓜群眾都十分好奇。


根據相關法律,「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主要包括自然災害,如颱風、洪水、地震等;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等。顯然,這些宣布延期或者取消的音樂節,通常來說不會出現上述情況,即便有,也應當是個別現象。


如今各種音樂節動輒「不可抗力」取消或延期,真真假假難以辨別,但一定打擊購票樂迷的熱情和品牌的影響力。對於已購票的樂迷來說,音樂節取消不僅會造成心理失落,也會帶來車票、酒店住宿等方面的損失,一句不明所以、毫無誠意的「不可抗力」難免有被「戲耍」之感。而對於路人而言,音樂節的頻繁延期或取消也會導致信用透支,讓大家更加慎重選擇觀演,影響音樂節市場的正常運轉。


因此,無論從什麼方面考慮,主辦方都應該拿出誠意說真話。關鍵是,就怕主辦方不敢說真話。業內普遍認為,音樂節莫名延期或取消,更多還是因為門票賣得太差,才拿「不可抗力」當借口。這種說法確有跡可循。


城市主動舉辦音樂節,一度被視為解鎖本地文旅的「流量密碼」。尤其2023年,音樂節市場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繁榮,凸顯了強大的吸金能力,為城市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影響力。去年五一檔期,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音樂節接近50場,可謂遍地開花。但也正是在城市跟風、資本入局的這個過程中,不少音樂節糟糕的現場體驗被樂迷吐槽。票價貴、陣容同質化拼湊、市場競爭激烈競品多、主辦策劃宣發及執行無序、擺爛式的售後服務……種種弊病和問題,引起社會各界質疑。


由是觀之,「不可抗力」更像是音樂節市場的「遮羞布」。這也敲響了一記警鐘:假設門票賣不動為真,說明消費者正在回歸理性、「用腳投票」。主辦方和舉辦地都應該好好反思,捨得為音樂節花錢並不等同於心甘情願被「割韭菜」,注重音樂節的品質、內涵與服務,才能贏得大家好評與信任。


於主辦方而言,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如今市場供過於求,靠音樂節「賺快錢」的模式已行不通了。要愛惜羽毛,堅持探索長期發展,有更高遠的文化追求,提升專業能力。具體而言,要認真做好策劃和調研,打造自身獨特氣質,做優內容和服務,合理定價、規範執行,別讓消費者失望。


於城市而言,文旅發展絕非「一鎚子買賣」。是否需要音樂節,如何辦好音樂節,各地政府需要在音樂節的熱潮中保持清醒,不盲目跟風。此外,舉辦音樂節之類的大型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城市治理能力和文明成色是一次綜合考核。只有遊客體驗好,城市才有好口碑、好流量、好「留」量,否則將遭「反噬」。


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期待音樂節市場的「重新洗牌」,擠掉「泡沫」,迎來新的迭代升級。



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王玥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