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黃梅戲變得越來越「年輕」,第四代「七仙女」袁媛將來滬唱起《天仙配》

娛樂頭條 3805℃

《天仙配》的唱詞耳熟能詳,在黃梅戲的舞台上,七仙女的傳承也接力有序。4月2日,2024年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全國巡演首場演出將登陸上海。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第四代七仙女、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者袁媛將在中國大戲院為觀眾帶來經典劇目《天仙配》。

讓黃梅戲變得越來越「年輕」,第四代「七仙女」袁媛將來滬唱起《天仙配》 - 陸劇吧

袁媛出生在安徽合肥,黃梅戲一直是這座城市的重要「名片」。她從6歲開始接觸黃梅戲,13歲考入安徽省藝術學校黃梅班,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把子功、毯子功,掰腿、下腰、翻跟頭……基本功一樣都少不了。苦過、累過、掙扎過,但她依然堅定地選擇這個舞台,因為熱愛這個職業,所以恪守這份職責。

17歲時,袁媛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開始在這片舞台上追逐夢想。幼時學黃梅戲,袁媛曾在合肥中鐵四局劇場看了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吳亞玲演出的《牆頭馬上》,她扮相俊美、唱腔圓潤、氣質溫存,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吳亞玲演出結束後,袁媛還上台要了簽名。

讓袁媛沒想到的是,工作後她不僅與吳亞玲成為同事,更得到了吳亞玲手把手的傳授和悉心指導。後來,袁媛正式拜師吳亞玲,成為唯一的徒弟,傳承了劇目《天仙配》。吳亞玲曾對她說:「戲曲是全方位的,生活中做人,舞台上演戲。本本分分、踏踏實實,才會有收穫。作為一名戲曲演員,你一定要懂得,不是你會唱會演或是拿了獎就可以了。不要忘記,拼搏、求索,是一生的修行。」

讓黃梅戲變得越來越「年輕」,第四代「七仙女」袁媛將來滬唱起《天仙配》 - 陸劇吧

這些年,袁媛相繼參與了《長恨歌》《徽商胡雪岩》《何處桃花紅》《天仙配》《風搖二月天》等大型劇目的排演。她介紹此次來滬的經典劇目《天仙配》,作為黃梅戲的經典劇目,它的戲劇結構是非常完整的,情節也很緊湊,唱詞兼具戲劇性和文學性,體現了勞動人民淳樸的善惡觀念、寄託着勞苦大眾的美好期望。

作為青年演員,袁媛在《天仙配》里除了要傳承老一輩的表演技巧外,還要自我深耕和創新,比如說,要突出演唱和念白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七仙女鮮明的性格特點和情緒變化,跟着角色一起投入到劇情中。同時,劇中要表現出人性的質樸,因為《天仙配》具有傳統戲曲的獨特性,如何將質樸的表揚和質樸的鄉風民俗有效融合,做到表演的接地氣和飽含寓意,這是她一直思考的問題。

讓黃梅戲變得越來越「年輕」,第四代「七仙女」袁媛將來滬唱起《天仙配》 - 陸劇吧

袁媛和「董永」趙章偉在表演的時候,專門設計了一場戲,就是在「分別」一場的開頭,董永和七仙女歸家途中在二人初遇的老槐樹下歇腳,董永先用外衣的衣服袖子拂去石頭上的灰塵才讓七仙女坐下。一個小小的動作,突出了董永和七仙女感情的自然真摯,也就足以證明了表演的真。此外,為了演好這場戲,袁媛的每一個動作、一個唱腔、一個眼神,往往都經歷了幾十遍、幾百遍甚至上千遍的打磨,她坦言:「只有一點一滴的持續積累,才能在舞台上得心應手。」

在傳播方式上,新一代的演員們讓黃梅戲變得越來越「年輕」,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黃梅戲。比如說,袁媛曾參與的《天仙配》《女駙馬》的線上直播,最多一場有480多萬瀏覽量,累計1100多萬人次。袁媛記得有一次,在俄羅斯演出,當地主辦方想讓演員跟觀眾作現場交流,演出前廳有四五百位金髮碧眼的觀眾,他們特別熱情,對中國文化充滿興趣,讓袁媛非常感動,「我們中華戲曲歷來弘揚正能量和真善美,未來我希望可以用我們的黃梅戲藝術繼續講好每一篇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