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濱叫咱「南方小馬鈴薯」?我們理了理數據,有意外發現

娛樂頭條 2471℃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劉曉慶 劉俏言 編輯 張彧 製圖 嚴東

2024年開年第一爆,當屬熱搜常駐選手——「南方小馬鈴薯」了。跨越經緯,一茬又一茬「身穿淺色羽絨服、頭戴毛絨小帽子、看見雪花就驚嘆」的「小馬鈴薯」成了「爾濱」們響徹全國的夾子音。

熱度背後,很多南方小夥伴也表示不服: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身高差距真就那麼大嗎?明明身邊的高個子越來越多,「小馬鈴薯」真就那麼小嗎?

為求正解,我們選取了各省份19-24歲青年人的平均身高數據進行比對。一來,他們是社會最活躍的群體,也是造就「南方小馬鈴薯」現象級奇觀的主要參與者和「氛圍組」;二來,這個年齡段恰好處於身高發育的定型期,他們代表着現在,更指向著未來。

「南方小馬鈴薯」真的很「小」嗎?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人把這波熱潮中的南北方人群,比作「155南方小馬鈴薯和185北方大蔥」,甚至有人現身說法,千萬別跟山東人說「你算哪根蔥」,因為「哪根蔥可能都比你高」。

不同省份、地域間身高差距到底如何呢?且用數據說話。

爾濱叫咱「南方小馬鈴薯」?我們理了理數據,有意外發現 - 陸劇吧

爾濱叫咱「南方小馬鈴薯」?我們理了理數據,有意外發現 - 陸劇吧

根據2022年出版的《2019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顯示,19-22歲男生中,黑龍江省以178.17厘米的平均身高位居榜首,遼寧省以176.72厘米的平均身高緊隨其後,而山東省則以176.38厘米位列第三,均在175厘米以上。

不僅前三被北方省份「包圓兒」了,甚至放眼前十,也只有江蘇這一棵南方「小獨苗」——江蘇男生以175.48厘米登上「南方之巔」,排在全國第9;緊隨其後的則是湖北省和安徽省,男生平均身高分別為174.17厘米、174厘米,分別排在全國第14、15名。

如果按照地域分界來看,排名前20的省份中,南北方之比僅為3:7,差距明顯。

從排名上看,北方人確實普遍比南方人更「高大」,但南方小馬鈴薯真有那麼「小」嗎?也不盡然。

筆者分別選取南、北方省份中男生身高的前三名,算出南北平均差值為2.54厘米;

「北方最高」黑龍江與「南方最高」江蘇省之間,男生身高的差值僅為2.69厘米;而南北方的「副班長」河南省和貴州省之間,差值則為3.52厘米;

城與城之間的對比,結果可能更出乎意料。有研究以中國30個省會城市18歲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得出的數據顯示:北方城市中,瀋陽男生平均身高175.68厘米、長春男生平均身高175.16厘米,這都比較符合大眾印象;令人意外的是,上海男生的平均身高同樣跨進了「175俱樂部」,達到了175.01厘米。

由此可見,南北方身高之差,並沒有一些人想像中的那麼大。至少統計學中的北方,不是社交媒體上營造出的「人均180+」,而南方也不是滿地「小馬鈴薯」的「寶寶巴士」。

那麼,身高跟地域真的緊密掛鈎嗎?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者馬立廣等人在《中國102個人群的身高與地理環境相關性研究》中發現,隨着地理緯度的升高,身高也會呈現出逐漸增高的趨勢。隨着地區太陽總輻射量的增大,群體的身高水平也會呈現增高的趨勢;隨着降雨量和濕度的增大,群體的身高水平會呈現出降低的趨勢;甚至地區平均風速,也會對身高有影響。

身高焦慮,這事不止南方人獨有

「小馬鈴薯」之所以快速成梗,是因為提到南北方差異,身高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之前在山東,我們叫個子矮的人『小馬鈴薯』,都是背着人叫的。」來自青島的姜先生告訴記者,歸根到底,還是怕傷了別人的自尊心,畢竟「身高焦慮」這種事情,只有到了成年之後才能慢慢釋懷,青少年時期,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總歸是在意的。

這從近些年越來越火爆的兒童生長發育門診便能看得出來。

「下到社區醫院,上到省級、三甲醫院,都紛紛增設生長發育門診,其中來就診的80%都是看身高的。」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門診副主任醫師徐芳說。

杭州青少年的「長勢」不喜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根據《2022年杭州市民國民體質分析與運動處方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杭州20-24歲男性身高已達174.29厘米,女性則為162.73厘米。

杭州市20-24歲青年身高演變數據

與此同時,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發佈的《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也顯示,20-24歲中國男性平均身高為172.6厘米,女性則為160.6厘米。

由此可見,杭州青少年的身高實際上是高於全國平均線的。而且,正處於穩步提升中,2016—2021年間,杭州男性和女性身高均增長了1.77厘米,「up」勢頭很明顯。

但過去三年,生長發育門診就診量仍然不降反升,「我每周出診1天半,號子幾乎都約滿了,周末還有家長早起加號。」徐芳說,家長們總有一種錯覺,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越來越高,自家的孩子「海拔」不夠,怕影響未來的就業、結婚。

徐芳坦言,她遇到過不少孩子已經到了平均身高,但還是想打生長激素「再躥一躥」,她要耐着性子一一勸退。因為目前,生長激素是唯一被醫學界承認的用於治療矮小症的藥物,但使用起來有嚴格的規定,必須用於治療真正的「矮小症」患者。

「是我堅持想要打針」,在生長發育門診外,趙運輝(化名)就是被醫生「勸退」的一員,「13歲,身高只有1米6,比班上的大部分同學都矮了。」趙運輝撓了撓頭,「我以後想當籃球運動員。」記者注意到,陪趙運輝來的母親身高不到1米6,她覺得是自己沒有遺傳好的基因給孩子。

焦慮在代際之間傳遞,更突破了省份地域的限制。

根據百度搜索大數據,四川、江蘇、廣東、北京、湖南5個省份最常搜索「長得矮會被歧視嗎」這類問題。但這種身高焦慮可並非南方獨有。在東北,身高是大部分女性擇偶的硬性指標之一,這反而會加劇部分人的身高焦慮,吉林等地的三甲醫院生長發育門診也同樣火爆,「在追求長高這件事上,可以說全中國都想得差不多。「徐芳笑道。

別慌 中國年輕人一直在奮發向「上」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焦慮。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里,中國人的身材普遍比歐美人更為矮小,但放眼世界範圍內,中國人越來越高是不爭事實。

著名科學雜誌《柳葉刀》上一項涉及6500萬人,對2181項研究進行匯總分析的研究顯示:1985年至2019年間,中國19歲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同期增加了8.1厘米和6.1厘米,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增幅僅用了不到兩代人的時間。

同比,全球19歲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增幅也不過2.8厘米和2.1厘米,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幅在近200個國家地區中位列第一,女性身高增幅則排第三。可以說,中國青少年是當之無愧的「過去35年里全球身高增長最快的群體」。

「身高受遺傳影響,但後天因素也很關鍵。」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博士醫生許可強調,身高這東西,七分天註定,三分靠打拚。父母共同決定了孩子約70%的身高。除了遺傳外,吃得好、睡得夠、多運動,就是努力的方向了。

美國一項針對105個國家男性身高的研究就表明,包括雞蛋、牛奶、紅肉、白肉等提供的蛋白質攝入量與身高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而肉蛋奶作為農業和畜牧業的一部分,顯然和經濟以及工業水平息息相關。

近代著名化學家吳憲,早在1932年就公開提出了「營養科學救國論」:「吾人膳食之所以遜於西人,由於肉類缺乏者為輕,由於牛乳雞蛋之缺乏者為重。」他的結論是中國人的飲食普遍偏高碳水、低蛋白、低維生素。說白了,就是肉蛋奶跟不上。

而日本的青少年在戰後迎來「暴漲期」,就和他們戰後實行的全民牛奶計劃密不可分,當時,「一杯牛奶振興一個民族」的口號就頗為流行。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的追求開始從「吃飽」變成了「吃好」,餐飲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85年,我國提出了「菜籃子工程」,幾年後,中國的水果總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人均一年能夠吃掉240個雞蛋,中國人的肉蛋奶攝入量飛速提升。到了2020年,中國蛋、奶、水產品的人均消費量比1980年翻了8倍左右,肉類也翻了將近4倍。

國人平均身高,這才出現了35年來的這波喜人漲勢。

中國經濟增長的趨勢和中國人身高增長的變化趨勢存在着明顯的吻合,同時,水質、衛生設施、醫療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客觀上都促進了中國人的身高增長。

所以過去幾十年中,中國一直致力於消除貧困。截至2020年底,全國有28個省份1732個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覆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13.16萬所,受益學生達3797.83萬人。

根據教育部2021年的評估報告顯示,十年間,欠發達地區農村15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了10.3厘米,與全國男生標準身高差距大幅縮小,女生也表現出了相同趨勢。

少年強,則國強。

中國青少年平均身高的快速增長是一件好事,透過數據,我們看見了幾十年間的國力躍遷,而落到微觀處,就是萬千家庭日益紅火的小日子。

青少年體質指數,身高不是唯一,還有更重要的

比起身高焦慮,其實更應該在意的,是我們的體質指標。

2022年發佈的《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表明我們的幼兒和成年人身體素質有所下滑,與2014年監測相比,2020年男性和女性幼兒的雙腳連續跳、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平均水平有所下降,男性成年人的肺活量、握力、背力、俯卧撐、坐位體前屈、閉眼單腳站立、選擇反應時平均水平有所下降。

今年和「南方小馬鈴薯」一起爆火的另一個梗叫「脆皮大學生」,說的就是現在大學生容易生病,身體素質較差的問題。「我校40%的男生體測引體向上項目拿不到分,很多男生一個都做不了。」山東某高校體育部的負責人曾對媒體反映,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可能就是在青少年時期缺乏對體質的重視。

缺乏戶外活動,無法充分享受陽光和新鮮空氣。同時,便利食品和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攝入量顯著增加,導致肥胖和其他健康問題在青少年中蔓延。

就在昨天,教育部「全國學校健康教育視頻課程」以及國家衛健委《7歲-18歲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水平評價》正式發佈,為的就是促進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該標準建議:兒童青少年每天至少進行70分鐘有氧運動為基礎的中高強度體力活動,每周至少進行3次抗阻運動,以及每天不超過2小時的視屏時間。

爾濱叫咱「南方小馬鈴薯」?我們理了理數據,有意外發現 - 陸劇吧

人之魅力不止於身高,國之強大更在其內核。提高人的健康素質,青少年是黃金期,與其焦慮那幾厘米,不如在身體素質上多下功夫,拒絕「脆皮」從我做起。

「轉載請註明出處」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