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的電影,一部一部點評下
分類:娛樂頭條
瀏覽數:9831
作者/來源:asian movie pulse
(2020年12月27日)
譯者:issac
校對:易二三
許鞍華是香港新浪潮最傑出的導演之一,也是新浪潮的「發起人」之一。她的作品橫跨50年,涉及女性問題、社會現象、政治指控、歷史和不斷變化的香港。許鞍華1947年出生於內地,年輕時移居香港。從香港大學英語和比較文學專業畢業後,她在倫敦電影學院學習了兩年。回到香港後,她曾擔任胡金銓導演的助理,後來加入tvb,執導電視劇和紀錄片短片。1978年,她執導了三集香港電台電視劇《獅子山下》(1972)。之後,她執導了自己的處女作《瘋劫》。此後,她不斷取得成功,三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六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今年,她還獲得了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金獅獎。《瘋劫》是許鞍華一切的起點,她離開電視界,拍攝了這部命案懸疑片,這是她的故事片處女作。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當時香港發生了一起雙命案。當年輕女子所在的城市仍然處于震驚之中時,死去女孩最好的朋友連正名開始看到了死去女孩的幻象。誰殺了她們?奶奶和連正明總在房子里看到誰的影子?死者李紈穿的那件紅色夾克在哪?《瘋劫》不只是一部偵探片,它還帶來了70年代香港那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偏執氣氛,一個在東西方之間左右搖擺的地帶,它試圖為當時令全民為之揪心的謀殺案提供一種解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剪輯很精彩。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被譽為香港新浪潮的重要作品,並獲得金馬獎五項提名,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終獲得最佳攝影獎和最佳剪輯獎。毫無疑問,《投奔怒海》一直是無休止討論的中心,總是因為時局需要,被這一派或那一派的人拿來說事兒。坦率地說,戰後越南共產主義的戲劇性渲染確實令人感動,但我們不能忘記,這是許鞍華的電影,因此,焦點和視角都是在一個悲劇和非凡的歷史時刻中的普通人和他們的生活。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導演通過另一個國家的歷史,將香港當時正在經歷的對未來的焦慮,以及某種不確定性的不安刻畫了出來。《客途秋恨》改編自許鞍華導演的半自傳體故事,是一部背景設定在20世紀70年代的多層次家庭劇情片。一個年輕的女人(由舉世無雙的張曼玉飾演)在倫敦學習和生活多年後,回到香港參加姐姐的婚禮。這次旅行引發了蟄伏的情感和衝突,尤其是在她和母親之間,兩人出發去日本尋找過去和起源。《客途秋恨》是一個關於和解與發現的故事,它也講述了許多不同的亞洲流散者的歸屬感,完美地體現了人們對殖民當局和中國大陸的矛盾情緒之間的永恆困境。許鞍華呈現了許多社會評論,其中大部分以蕭芳芳飾演的角色為代表,她40多歲,屬於中間一代,生活在一個即將忘記戰爭的災難和統治那一代人的傳統的時代,但還沒有準備好適應即將到來的巨大技術發展。《阿金》既是一個尋找自己人生道路的女人的肖像,也是對香港動作電影產業的洞察。它捕捉到了那種特殊的香港懷舊精神,並帶有一點粗糙的現實色彩。通過一個內地移民和劇組新人阿金(楊紫瓊飾)的視角,《阿金》讓我們進入了由霹靂(洪金寶飾)領導的動作組的家庭。團隊成員的友情與「投資者」的手腕交織在一起,夢想撞上了現實。陳健忠和陳文強兩位編劇的故事,以一種紀錄片式的親切感,傳達了導演許鞍華敏銳的目光。許鞍華對「悲情城市」進行了另一種詮釋,這裡雖然充滿了悲傷的故事,但也有很多好人,他們願意互相幫助,善良,並下定決心拋開煩惱,享受他們所擁有的,儘管少之又少。在這種方式下,許鞍華用一系列事件來表現樂觀情緒,但這主要是通過鮑起靜的角色來體現的,她在整部電影中始終保持着樂觀的情緒。她對懶惰的兒子的教育方式;她曾經供養的需要上學的親戚,如今飛黃騰達了,她卻一如既往的一貧如洗,而她卻沒有絲毫的嫉妒;尤其是她幫助梁歡的方式,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明顯地體現了她的樂觀。《天水圍的日與夜》是一首現實主義的頌歌,它突出了香港和天水圍不為人知的一面,這也是它最大的價值所在,因為它關注的是那些生活很少會被呈現給任何類型的觀眾的人。曉玲(張靜初飾)夢想成真。作為一個來自內地的年輕女孩,她遇到了完美的男人李森(任達華飾),和他一起生活在夢想之都——香港。他們有兩個美麗的女兒,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死亡將他們分開。夜和霧——兩者都降低了那些不舒服面對的事物的能見度。2008年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一樣,《夜與霧》關注的是天水圍的生活。天水圍是香港西北部一個邊緣社區,大部分移民居住在那裡。許鞍華此次聚焦於家庭暴力,這在香港一點也不罕見,已經成為一件人人自知卻無人提及的事情。特別是,由於來自警察或社會機構的幫助是有條件的,只有少數來自內地的受虐待的移民婦女能夠獲得幫助。《桃姐》雖然故事簡單,但卻充滿了真實的情感。這部電影低調而感人,講述的是超越血緣的紐帶和讓簡單的生活變得如此特別的情感……《桃姐》是一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恢復對人性和愛的希望和信任的電影,是香港電影最好的一面的輝煌展示。《黃金時代》中清晰地展現了一位現代女性的形象,她拒絕接受強加在她身上的男權模式和期望,勇敢地將自己要求極高的選擇的鬥爭轉化為一種輝煌的、有創造力的流動。在間諜驚悚片的外表下,這是一部典型的許鞍華電影,間諜主題迅速回歸到導演的標誌性視角,通過普通人的眼睛過濾戰爭,處理悲劇和意外的情況。與傳統的戰爭史詩不同,《明月幾時有》是一部關於耐力和鬥爭的強大史詩。打鬥是零星的,往往是在背景中,我們看到的是日常生活在壓力下的微妙細節,小動作、買大米、戰時經濟、給予庇護,這些都是用許鞍華細膩的筆觸和同情心來敘述的。電影的每一個場景都有一股暗流涌動的情感,但導演選擇了一種安靜而疏離的基調。通過低調而現實的敘述,故事在我們眼前展開,而沒有使用一個明確的視角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