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娛樂頭條 8250℃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我媽和我打視頻,喜滋滋分享自己的淘金果實——從某電商平台購買的一捧花,才花了10元,比家附近的花鳥市場賣的還要便宜3元。

透過屏幕,我看到那捧花葉子已經不再支棱如挺、花也是走到了「人生頂峰」呈現出大開之相。盛極而衰,最多還有三五天,低垂、曲卷、變色、乾枯將是它不可逆的命運。雖說花開花謝自有時,但這捧花的賞味期對我媽來說有點短暫。

花鳥市場里賣的同類產品可不是這番成熟的模樣,它們像剛入宮的秀女們,正躍躍欲試對自己的俏麗一爭高低呢。

年輕時,我肯定會給我媽的這單消費「上上課」,從挑選的樂趣、花開的周期、對自己心情的影響等各方面去否定她這筆交易多不划算。多花三元錢,你能欣賞到這些花從待開、盛開到凋謝的大半生,這個性價比可比你打八折只看半場表演要划算。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但現在,我不會在自以為是給父母算經濟賬了。因為人到中年的我,在省錢這些事,開始質疑他們、理解他們、成為他們,甚至超越他們。

省錢日常操作

每家父母都有一套「寶典」

和不少年輕人一樣,曾經的我也看不慣父母省錢、甚至是摳門的做法。

比如,我家在市中心,出門步行10分鐘內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一個大超市,非常便捷。但我爸買東西總會選擇距離更遠的菜市場。我爸說,同品種的黃瓜超市3.5元一斤,菜市場他講完價3元就能拿下,而且商家一定不會給他這個老顧客八兩秤(缺斤少兩)。

每隔一段時間,我爸會開着他的小「寶馬」——一輛四輪的手拉買菜車,來回走一個小時去米面批發商鋪拖回來麵粉和大米。

我問他幹嘛不去超市買,多方便。

我爸說,同分量成帶裝的雪花麵粉,面鋪比超市便宜15%,是全市最低價。他才不會去超市當冤大頭。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我媽在省錢這方面和我爸是一時瑜亮。

一生愛美的她衣櫃里掛滿了衣服,但昂貴的屈指可數。這個買衣服首選去服裝批發市場的女人堅持一個理念:衣服一季就淘汰了,幹嘛要買牌子貨。

買日用品我媽也是一樣的路數。超市不會去、電商不考慮,因為這兩個地方她都不能砍價。她首選去義烏小商城,這裡叫價本就不高,加上現場就能貨比三家的優勢和她舌燦蓮花的講價技術,我媽能給老闆們逼出「世道不容易買賣不得不做、但這個女人我賣給她東西真窩火」的效果來。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他倆喜歡旅遊,每年都會外出兩三次,選擇只有一個標準:最低價。只要不是強買強賣的那種團,我媽就能做到0購物,最多在當地特產店買幾十元的特產算是賣導遊一個面子。

至於去機場他們拉着兩個大行李箱還要擠一小時的公交、家裡的剩飯剩菜在我爸媽這裡只有肚子這一個歸宿,更是我從小就司空見慣的日常操作了。

如果家裡拮据,他們這些省錢的做法我尚且能理解。但家裡經濟條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他們不是只有退休工資這一項收入來源,完全可以對自己更好一點、過得更「奢侈」一點。

所以,年輕時我對父母這種「不辭辛苦」總挑低價、東西都要「砍一刀」的消費行為非常不理解。當時的我想過,自己賺錢後一定不要過父母這種委屈自己的生活。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是花出去才有價值。

當自己成為「大冤種」媽媽

《請回答1988》里鳳凰堂曾對善宇的媽媽說過一句話「老人言,沒有一個是錯的」。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這句話也許在一些事情上有失偏頗,但在省錢這件事上說得通,過來人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現在人到中年、有了兩個孩子後的我,父母過去省錢的小伎倆讓我從瞧不上轉向了理解和學習。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圖源丨《破產姐妹》

衣服能穿就不買新的——多好的衣服只要開始帶娃都不如帽衫、運動褲方便;

同類產品一定要貨比三家選最低價的——雖然耗點時間、但我又不是上榜福布斯的ceo們,需要爭分奪秒來用錢換時間;

不急需的商品一定要等到「史低價」的特惠才入手——等待也許撓人,但省下來的可是真金白銀;

不太新鮮的水果以前就扔掉了,現在做成果汁、果泥也要讓它們過一遍自己的灶王廟。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圖源丨《俠飯》

節約是美德、省錢是家規,這是中年的我信奉的座右銘。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我想首先是因為艱難的大環境下刺激了自己的消費降級。過去有實力消費升級,夠好才行;現在得捂緊了錢袋子了,夠用就行。

放在我家,最明顯的變化是蔬菜不必非買當紅的,溢價太高不划算,蘿蔔青菜各有營養;水果不追求「車厘子自由」,香蕉管夠也可以;帶孩子跨省旅遊太貴,離家開車一小時的水族館打卡也不錯。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圖源丨《凪的新生活》

上周全家去好市多採買,我和老公站在放置琳琅滿目的麥片貨架前猶豫,是買以前常吃的經典品牌、還是試一試超市的自有品牌?後者比前者便宜了超過1/3的價錢。

那一刻我想起了《摩登家庭》里的一幕:莉莉吃早飯時發現自己常吃的麥圈品牌變成了超市自有品牌,她吃了一口吐出來,憂心忡忡地問卡梅隆爸爸家裡是不是破產了?

肥皂劇里演得誇張了,超市自有品牌的麥片也不錯,性價比很高。家裡不至於破產才會選擇,但的確可能是消費降級的選擇。

消費降級這件事,就像卡爾維諾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里寫的那樣:

「放棄一切東西比人們想像的要容易些,困難在於開始。一旦你放棄了某種你原以為是根本的東西,你就會發現你還可以放棄其他東西,以後又有許多其他東西可以放棄。」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圖源丨《我的家裡空無一物》

其次,是因為養孩子的成本太高。

老大的幾個興趣班、老二的日托費、暑假的夏令營、三五個月就得換一批的衣服、陶冶孩子情操增長孩子見識的活動……孩子能否成才另當別論,但他們成人路上的這些支出你很難省下。像我們小時候放學就在院子里撒歡玩、除了教輔幾乎沒有額外教育開銷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了。

到了我這個年齡,也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沒有賺大錢的頭腦、更沒有發財的命格,唯有一點點傍身的小技能用來支付生活的賬單。開源無望、只能節流,省下來的銀子都化作了撒向祖國花朵的肥料。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圖源丨《小歡喜》

就像我的父母一樣,他們的節省只針對自己,但凡涉及到我,體內的富豪之魂就會冒出來,掏錢從不手軟。小時候逢年過節,我媽必然會給我從裡到外、從頭到腳置辦一套新行頭;新開的餐廳爸媽必然會帶我去嘗鮮;我喜歡的玩具和書籍,他們買起來從來不猶豫。

結果就是,現在的我完美繼承了這個家風,成了為自己花錢摳摳索索、給孩子花錢一擲千金的「大冤種」媽媽。

節省,但不做無用的節省

過去,我們總覺得自己和父母不是一代人,從三觀到想法契合的少之又少。現在,我們兩代人對很多事情依然有着分歧,但在消費觀念這件事上,自己終將開始向父母靠攏:

我理解了合法賺錢不易,確實應該省着花、不忍心浪費一分一厘;

理解了父母對自己的省是為了把好留給下一代;

理解了父母摳摳搜搜的行為,不是他們本性如此,更多時候是在大浪潮的裹挾之下,在經濟、醫療和養老結構共同作用下做出的「最佳」、唯一選擇……

這不是更好的生活,但可能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善良的普通父母,能交出的最為理性的生活方式。

不過,雖然都追求省錢,我們這屆父母和上一代父母還是有區別的:我們不會做無用的節省。

網上曾有個熱議話題:你見過老一輩人哪些無用的節儉行為?網友們貢獻了自己身邊的經典案例:

婆婆不捨得開空調,中暑了,然後引發了其他疾病,一直斷斷續續發燒在醫院躺了一個多月,花費3w+;

爸爸習慣把炒完菜的油倒出來接着再用;

夏天不太新鮮的一塊豆腐捨不得扔掉,姑姑吃完住院十天;

媽媽買了全網最低價的拖鞋,不防滑摔成骨折;

……

「無用的節儉」就是省小錢、虧大錢,忙乎大半天、省錢一場空。和上一代父母相比,我們的省錢更接近理性消費的概念。

比如用口碑有保障的國產護膚品替代溢價高昂的國外護膚、服飾方面找平替;

在育兒方面,不再迷信早教產品和早教班,和孩子共處時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更重要;

不跟風帶孩子上興趣班,與其頻繁參與一些短暫的娛樂活動,不如投資孩子喜好的持久性興趣愛好,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更有意義等等。

總之,這屆父母在購買商品前會對商品的價位、品牌、性能要求、購買時間、地點做認真安排,力求心中有數;對不需要和不合適的商品他們不購買,力保計劃外開支和即興購買的情況降低到最低概率。

因為我們明白:

有用的節省應該是對未來的一項投資,而不是給生活倒油。

有娃後,我在「摳」這件事上,質疑我媽,理解我媽,超越我媽…… - 陸劇吧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