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3.0,火出圈了
幾天前,香玉曾看到一份「2023年度十大精神狀態」總結。
從年輕人的發瘋文學、發瘋表情包,再到影視劇里的瘋批角色。
連內娛明星們,也越來越重視營銷自己的「瘋癲」人設。香玉怎麼也沒想到,才過去兩年,「發瘋」居然會口碑反轉。出於人們的渴望,近兩年的明星似乎又重新開始經營活人感。
大多數明星還放不下包袱的情況下,幾名審題仔細的選手光速吸引吃瓜群眾的眼球。如果說楊天真還停留在自娛自樂,下一位就直接內涵起了內娛。
愛豆米卡懷抱塑膠嬰兒,身旁的工作人員手握巨型奶瓶。不得不說,這种放飛自我的娛樂性表達,總能博得不少路人緣。非常規的言行、反應,不僅能夠將高高在上的名人光環祛魅,拉近與粉絲之間的距離。而且也能突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強化個人的辨識度。比如,之前胡歌就因為在微博「瘋言瘋語」,自爆丑照,而被嘲諷「情緒不穩定」「矯情」。許多發瘋行為,只是剛好迎合了人們對於內娛活人的渴望,或為高度內卷的打工人提供了輕鬆解壓的情緒價值。「發瘋」,更多的還是被作為一種新的營銷點,成為當下社會快速流行的迷因。為何這種「發瘋」人設,越來越容易得到人們的青睞呢?無論是爽中帶瘋的復仇劇情,還是反派們動輒「西八」的精神狀態,都血洗了內娛社交媒體。從《孤注一擲》到《拯救嫌疑人》,從宣傳海報上就透着一股「瘋」味兒。余華作品改編的《河邊的錯誤》,他飾演一個小鎮刑警。曹保平導演的《涉過憤怒的海》,上來就標明「18禁」。電影《潛行》上映前,官博也將主演劉德華定義為「冷靜的瘋批」。
某種程度上來說,《漫長的季節》中角色塑造的出彩也是來源於「瘋」。
拼盡全力想要抓到那個「真兇」的執念,讓他無法走出妻兒死亡的打擊。正是這股瘋勁兒,才讓他們身上的悲劇感和宿命感更加能夠打動人心。另一部國產劇《裝腔啟示錄》,也靠全員發瘋的橋段頻頻出圈。索性連珠炮似的回懟過去,不忘加上一句「牲口也要吃飯睡覺喝水」。哪怕是只存在於幻想之中的瘋勁兒,光是看着就讓打工人乳腺通暢。顯然,影視行業大規模發瘋背後,正是社會情緒的折射。從最開始的扭曲爬行,到現在打工人集體發瘋的小作文。甚至連過去不被討喜的「瘋子」角色,如今也成了發瘋的精神icon。整天清醒克制有什麼用,做個破罐破摔的瘋子反而過得更舒適。今年萬聖節上海街頭的盛況,恐怕往後很多年都難有超越。又或者,神形兼備的「向太」,搭配關曉彤的冥場面《你叉叉》。最終還是那句話,不是精神病院住不起,只是萬聖節更有性價比。有趣的是,年輕人的發瘋的同時,還衍生出了一種很有趣的文化現象——大家買門票不再是為了聽歌手唱歌,圖的是聲嘶力竭地搶唱每一句詞,體會徹底放縱的感覺。《河邊的錯誤》映後環節上,余華也曾被問及類似的問題。說到底,這種負面情緒就是極度內卷的大環境之下,產生的精神內耗。置身於結構性困境之下的年輕人,急需一個宣洩的渠道。另一邊,在傳統的教育之下,東亞青少年從小被要求隱忍。長久的壓抑和剋制走向極端,「發瘋」反倒成了不可避免的下一階段。他們更傾向於在虛構世界中尋求「脫軌」,實現某種情感共鳴。或者是藉助類似節日或者特定場合,進行一種想像化的扮演,以刺激思維上的反叛。這種「發瘋」,完全不同於那些觸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真·發瘋行為。當這種集體情緒投射到文化層面,就產生了迎合情緒價值的明星和影視劇。明星們憑藉「發瘋」人設火出圈,或許只是因為追趕熱梗的歪打正着。但銀幕上的「發瘋」,卻是實實在在地增加了戲劇張力,讓我們看到將生活推倒重建的決心。它們提供的情緒出口,正是滿足大眾「發瘋」需求的代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