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 青山依舊去, 幾度夕陽紅

電影快訊 1447℃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賈樟柯的影像總是給人一種低沉的感覺,但是在這種低沉的感覺中,我們又可以重新找到生命和生存的意義和價值。這就是賈樟柯導演的獨到之處,他對於電影極高的藝術造詣和見解,是我們每個人可望不可及的,不管是他早些年在北京電影學院作為學生時拍攝的作品,還是現在成為大師之後拍攝的作品,都濃烈的向我們傳達出一個底層邊緣小人物的生存狀態的命題。

《山河故人》: 青山依舊去, 幾度夕陽紅 - 陸劇吧

眾所周知,賈樟柯的很多影片由於揭露的社會現實過於黑暗,導致他無法正常的上映,但是這仍然掩蓋不了他作為一個電影藝術大師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很多外國的學者都非常的喜歡他的影片,因為他針砭時弊,具有針對性,為我們、為所有人揭示了一個不一樣的看不見的中國。

《山河故人》: 青山依舊去, 幾度夕陽紅 - 陸劇吧

《山河故人》是賈樟柯第一部正式上映,也是第一部按照劇本拍攝的電影。 影片描繪以沈濤為中心的三段故事,以觀眾感興趣的三角戀情為開頭,從而作鋪墊,通過關注底層人物的生活狀態,展示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因為地理距離,情感梳理和文化無根帶來的三種孤獨狀態,揭示出了社會的變遷下,人們精神家園崩塌的原因,同時,導演還深度的探討了大變革下的中國以及移民後的鄉土情懷。

《山河故人》: 青山依舊去, 幾度夕陽紅 - 陸劇吧

孤獨和迷離是賈樟柯電影最基本的核心主體,在影片中沈濤這一角色的代表便印證了這一核心。沈濤跟隨着大變遷的步伐亦步亦趨,在這一過程中,好朋友梁健軍因為奪愛失意,一張火車票變遠離故鄉,因情感破裂與愛人張晉生離婚,父親忽然因病去世,親生骨肉的分離,身邊的人一個個遠去,不變的只有她和隨着時代變遷的故鄉,她駐守在故鄉從未離去,面對曾經的山河緬懷過去的故人。

導演透過沈濤這一個個體反映當時時代下的一代群體,更是印證了山河故在卻物是人非的時代滄桑。 通過小人物來展示大的時代命題,通過小城市的變遷來反映整個當下中國的大的發展改革,這也是賈樟柯的電影中一貫出現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手法,通過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們之間的種種糾葛,愛恨情仇,歡笑悲哭來展示社會的變遷。

鄉愁情懷也是賈樟柯電影的一大主題,影片中賈樟柯多次將鏡頭定格在故人離去時,一個昂首仰望的姿勢,在影片中,這個姿勢正是賈樟柯對影像及人的探索,輾轉他鄉,又始終與故鄉遙望的精神狀況日益空洞化的家鄉,真實地呈現了當代中國人應找不到自己的坐標和文化歸屬感,日益孤獨的現代性焦慮。賈樟柯在他的電影中善於以充滿鄉愁的情懷鏡頭捕捉當代中國社會變遷中被遮蔽的另類歷史。因此,很多觀眾和學者都說他的電影就是一個去遮蔽與顯現的過程。

在我們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日益加速的過程中,很多導演都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好的一面,把光鮮亮麗的圖景呈現在每一位觀眾面前。但是賈樟柯卻別出機杼,另闢蹊徑,將不好的一面和滿目瘡痍的一面展示給大家,讓我們從中真正的體會到社會變遷給人們帶來的陣痛感和傷害感。 山河變遷,故人賈樟柯的變和不變都在《山河故人》這部影片中體現出來,導演把關注底層人物的視角移至到了中產階級至富人階級的張晉生。帶兒子移民到澳大利亞的張晉生與祖國幾乎斷了聯繫,兒子也因此與母親之間切斷聯繫,喪失母語,甚至需要藉助外人翻譯來與自己說著汾陽話的父親對話,這種手法極具諷刺意味。與母親失去聯繫,喪失母語的兒子藉助自己的中文老師用以尋找自己對母性畸形的依戀,大膽地突破了人倫觀念,讓人印象深刻,更是強烈的反映出了移民後的鄉土情懷,以及對祖國母親的鄉愁。

導演通過三種不同的畫幅,比例鮮明的將1999、2014、2025三個時間段區分開來,影片暗含過去當下未來時代的對比想像及思考,彰顯了導演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哲學思考和人文情懷,從梁健軍的底層人物道張晉陞的資本家,從塵土飛揚的汾陽到碧海藍天的澳洲,賈樟柯的視野範圍一次次擴大,從邊緣者到成功者,從小城市到大城市,賈樟柯唯一不變的是自己獨特的人文主義情懷。 同時,他將地點設在汾陽,並以本地化在特定的時間裏演繹出來,無論是時間,空間,抑或是地點,都拿捏得非常好,導演準確地抓住了人們歡聚離別的情感變化,探討着本土與離鄉之後的人文精神,以及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哲學思考。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