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24個比利》,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紀實

影視原著 1477℃

讀《24個比利》,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紀實 - 陸劇吧

該書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簡稱「比利」,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多重人格多達24個。

在1977年,美國俄亥俄州連續搶劫案嫌犯比利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對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無記憶。經過調查,他被發現在他體內總共有24個人格存在,這些人格在性格、智商、年齡、國籍、語言、性別等方面都各有各的不同。他體內的人格可以互相交談、下棋,互相控制對方的行為,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個大廳中,誰走到大廳中心的一盞聚光燈之下,誰就是現在控制比利身體的人格,但這些人格互相都不會知道對方幹了什麼,所以比利接受治療之前的生活是極其混亂的。

In solitude, be a multitude to yourself.

在孤獨中,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讀《24個比利》,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紀實 - 陸劇吧

作者丹尼爾·凱斯是在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第一次見到比利。比利要求凱斯記述他的故事,他希望讓世人了解他的精神疾病。凱斯對比利的情況存有疑慮但又頗感興趣,當凱斯在新聞周刊看到登載篇題為《比利的十副面孔》的文章,進一步的激發了他的好奇心。於是就有了這本書的誕生。

「我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躺在空空蕩蕩的洞穴里。我乾裂的嘴唇中滲出了唾液,說明抗精神藥物正在與我的精神、靈魂和肉體搏鬥。我能抵抗藥物,還是藥物最終會戰勝我?我是為了躲避鐵窗之外的悲慘命運才來到這裡的嗎?與社會不相容的靈魂已經被扔進了垃圾箱,它還有繼續存在的價值嗎?困在這鋼筋水泥鑄就的箱子里,對着一面不斷嘲弄我、向我逼近的牆,我對人類能有什麼貢獻?」

多年來,社會各界的爭議聲音,從未斷過。有罪還是無罪,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辭。傷害與傷痛,活生生擺在那裡,沒有人能夠完全忽略。是受害者還是犯罪人,是該被同情還是被毀滅,這樣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挑戰着比利脆弱的神經。

「老師」——這個可能一直都存在的人格,有着比利四歲到現在完整的記憶,正是在他的幫助下,作者才理清比利整個一生的脈絡。「老師」在追溯自己「從哪裡來」時,發現了父親自殺的真相和母親品行的瑕疵,或許比利少年時潛意識知道這些,原生家庭的不幸導致了一個少年的悲劇。「當悲傷太多的時候,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別來接受。」從無望到有希望再到絕望,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掙扎反抗無奈,比利的多重人格或許就是這樣產生的。


讀《24個比利》,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紀實 - 陸劇吧

在書的結尾,比利精神深處,聚光燈邊不再是各行其是的各個人格,而是一具具尚未封閉的棺木,有些棺木里躺着等待命運的人格,有些棺木則因為一些年輕孩子對生命還抱有希望而空着。

《24個比利》是一本典型的紀實小說:關注有深遠影響的熱點新聞事件,作家花大量的時間做調查、訪談,並且作為某些資料、信息的來源出現在小說中,敘述時使用第三人稱客觀敘述,小說中的人物、地點與相關機構絕大多數均為真實名稱。

這個世界不是只有陽光和溫暖,在不為人知的黑暗處,還有太多的人因不幸的經歷讓他們的心理承受着難以負荷的凄冷悲痛,在經歷了如酷寒刺骨的折磨後,他們那脆弱扭曲的心理被自己用層層的外殼包裹住,拒絕外界的進入和拯救,在曾經的陰影里孤獨的活着,難以解脫。

比利到底是個欺騙公眾的騙子,還是個不幸的受害者,真假更難辨析,塵埃尚未落定。也許,有時候,現實比戲劇更離奇。

標籤: 影視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