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激動人心的場面,甚至連一個養眼的鏡頭都沒有。
可為什麼讓很多人覺得太感動了?
還有人說,全劇沒有一個字提到愛,卻處處是愛;
反觀紅塵俗世,是我們弄髒了本該美好的愛情。
那麼,問題來了。
感動啥?
究竟是什麼讓人這麼感動?
那些在熒幕前淚眼朦朧,出了影院還兩眼紅腫的觀眾,
你們真的體驗過有鐵和貴英那樣的生活嗎?
01 缺乏真實經歷的感動,未免有些虛幻
為什麼這樣說?
所謂的代入感,是你真真切切經歷過,至少有過相似的經歷,然後似曾相識,不自覺進入「相似場景」了。
唐代杜甫在《春望》中寫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請問有多少讀者能感同身受?
連戰爭都沒經歷過,沒見過「馬作的盧飛快」,也沒聽過「弓如霹靂弦驚」,
你豈敢說你深深知道烽火連三月的滋味?
沒舔嘗過家人離散的擔驚受怕,更沒經受過親人喪命於戰火硝煙中,
你豈敢說你深深懂得家書抵萬金的含義?
反正我讀杜甫的安史之亂作品,充其量是憑藉腦海中幾部古裝劇,以及戰亂場面,勉為其難地進行想像和所謂的體驗。
能有幾分打動?
真不好說。
飽漢不知餓漢的飢。
演員海清為了演好貴英,足足在當地待了好一陣子,她的經紀人挨不過幾天就跑了。
難道海清不知道當地農村的生活苦?
當然知道,可是沒有真實生活,就沒有本色出演。
演員如此。
觀眾也如此,離開真實經歷,無論如何「代入劇情」都有點自欺欺人。
坐在熒幕前的70後、80後、90後,有多少人真真切切經歷過馬有鐵和貴英的生活?
在留言區舉個手,我算算。
02 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新鮮與好奇
城裡人看到的,不是農村人的貧窮,而是泥土房、破棉襖和乾枯的耕地。
年輕人看到了的,不是老一輩的愛情,而是隱入塵煙的相依為命。
別生氣!
我不是來挑撥離間的,更不是貶低城裡人和年輕人。
如果你覺得我此文的第一部分有點道理,也能認同「沒有真實經歷就沒有真正的代入」,
那麼你也能理解我這裡的說法。
有的城裡人,雖然有可能表面光鮮亮麗,背後有着不為不知的辛酸,
但畢竟你腳下走過的是大馬路,眼裡見到的是超市貨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
你可以說你買不起,但你至少見過。
而有鐵和貴英,一輩子進過的最豪華的地方,可能就是有鐵獻血那天進的餐館。
他們下地勞動,見到的是黃土;
回到家往床上一躺,見到的是牆上的黃土;
就連掉在地上撿起來吃在嘴裏的還是饃饃上的黃土。
天天如此,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所以,城裡人是對那樣的生活感到新鮮,感到好奇,順帶有一些感動。
多數年輕人,現在的愛情觀已經大大有別於過去。
更何況,有鐵和貴英,剛開始談不上愛情,頂多是為了過日子,為了活下去,湊合在一起相依為命。
比起甜蜜的愛情,相依為命對有鐵和貴英更重要!
別忘了,有鐵在父母墳前說的是「成家了。」而不是結婚。
要說他們有愛情,那也是在相互取暖,彼此珍惜的歲月里,漸漸磨合出了不舍和親情。
他們沒有手牽手看電影,沒有背靠背坐在搖椅上夢想未來,沒有在七夕節為對方送上鮮花和禮物;
他們有的只是路過服裝鋪位,想要為對方買一件衣服,有的只是在寒冬里為深夜未歸的對方打一盞燈,溫一杯水。
像愛情嗎?
很像!
甚至超過了現實中年輕男女三分鐘熱度的你儂我儂。
所以,年輕人,你們只是羨慕,只是好奇,只是覺得很新鮮!
呦呵!這土不拉幾的有鐵和貴英,居然還有如此打動人心的心心相印啊!
錯了!
那是他們在無情的歲月里,在無情的命運里,在無情的生活里,學會彼此溫暖、彼此珍惜的現實舉動。
那更像是兩個邊緣人彼此之間的可憐。
請原諒我,如此殘酷地用「可憐」來形容。
有鐵一輩子受欺負,卻無力反抗;
貴英身體有恙,一輩子難以抬頭,被人笑話。
在他們周圍人的眼裡,他們是生活的邊緣,是力量的邊緣。
他們只在自己的生活里,才是中心。
有鐵和貴英是相當大一部分的「老一輩」的代表。
老一輩人,在無情的歲月里,沒有選擇權,沒有抗爭權,只有接受權。
十有八九,沒有愛情,只有親情。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份親情,足以照亮他們前方的路,足以溫暖他們彼此的心。
這就夠了。
之所以讓人羨慕,讓人感動的,不是愛情,是親情背後的踏實和真實。
在這個閃婚、閃離,以及壓根不想結婚的年代裏,
有鐵和貴英的不離不棄,無疑是新鮮的,是讓人羨慕的,是令人心嚮往之的。
03 以上,是我的個人偏見
如果,我的觀點讓你產生不適了,還請多多包涵。
畢竟,我不能將我的看法強加於你。
你有你的選擇權,你有你的發言權。
我也一樣。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但你不妨堅決捍衛我發言的權利。
我也一樣。
祝:
往後餘生,活成你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