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影視行業的必修課! 需要注意哪幾點?

電影快訊 1427℃

準備出資的,還有已經出資了的投資人。可以看看我對影視行業這一塊的解析。我結合自己的從業經驗,來給大家相對細緻的講解一下。

一、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投資成功的案例,有投資5000萬,票房11億,翻了22多倍的《煎餅俠》;有投資5000萬,票房18億的前任三;有投資5000,票房7.94億的無名之輩;再就是戰狼2、還有最近很火的哪吒以及流浪地球。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票房是怎麼樣分賬的,我也經常需要要對外界不太明白電影投資的人去講解「分賬」的具體概念,其中就有很多準備向影視行業里砸錢的出資方。

影院肯定是不會白白的給你放映電影,別人院線這一塊要從票房裡拿走一部分。此外還需要交稅和其他各項費用。所以,把票房總收入直接當成電影投資方的收入,這個理解是錯誤的。

每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必須繳納3.3%的經營稅和5%的「中國電影發展專項基金,這部分直接上繳到電影局的。剩餘的部分由出品方與院線按照4:6分賬。一部院線電影的票房收入,只有大約35%能回到出品方這邊。

這只是理論數字,現在的商業電影特別依賴良好的宣發公司,有部分是製片方把電影的宣發工作直接全部打包,交給有宣發資質和宣發能力的發行公司。比如說,華夏、中影這兩家國字號的電影集團,他們每一年都是進口大片的發行商;周星馳從2004年出資拍攝的《功夫》等幾部電影,因為港商是被看作外商的,必須委託有發行資質的民營電影企業——華誼兄弟負責在國內的發行。像這樣打包委託發行的電影,還要從剩下35%的票房裡,給發行方一個更細緻的分賬。

另外,一部電影的主創團隊,假如遇到票房大賣的情況,通常還要從這35%的票房收入里拿走5%-15%獎勵性質的分紅。

我總結一下,如果電影的出資方也同時有發行權的話,能拿回票房的35%;假如是委託第3方發行公司來代發行,可能最後只能收到25%-30%的票房收益。

涉足影視行業的必修課! 需要注意哪幾點? - 陸劇吧

在影視行業里,懂行的局內人看票房的兩個基本原則:

1、如果票房金額達到總投資的三倍時,心裏才有底,因為這意味着本錢回來了;

2、反過來講,看一部影片的票房,我們先除以三,如果實際投資比算出來的這個數少,就是賺錢的。

二、劇本很重要。看中了就直接買,然後就是找導演和製片人,最後就可以開始拍攝了。

外行人是看不懂劇本的,什麼劇本是好的、什麼樣劇本又是不好的,沒有這個概念。他看不出來什麼樣的本子出彩、看不到片子的亮點、爆點,拍出來大概是什麼樣的效果。

近幾年,隨着中國影視市場的持續發展,很多資方都進來了,湧現出一大撥房地產老闆、互聯網老闆、煤老闆等等···他們投資創辦的影視公司。這部分從其他行業進來的新鮮血液,其中還包含行業巨頭,比如地產大亨萬達和恆大、網絡遊戲界的完美世界、IT行業還有馬雲的阿里影業、以及騰訊影視這些。

但這些半路轉行進來的,未必100%能適應電影行業的生存方式。當然也存在萬達這種在院線方面比較成功的;還有阿里、騰訊這種眼下只能燒錢,但憑藉自己財大氣粗,聲稱是本着長遠發展的;最後還有恆大這種高調進來、低調混着,抱着隨時準備撤退的不太成功例子···

另外,還有很多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態,向影視行業砸錢,轉了一圈陪完了,怎樣賠的都不清楚,結識了一些三線開外的藝人、外圍女,稀里糊塗又退出局的。

在我見識過的以上這些類型的公司和人裏面,他們最通常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懂劇本,更沒有耐心看劇本,自然而然也就不重視劇本了。他們當中一部分人認為,只要花天價請來大明星、做3D大特效,就完全OK了。

結果最後找來幾位流量明星,拍個戲,賠了錢,不玩了,閃人。最近被吐槽的上海堡壘就是很好的例子。

涉足影視行業的必修課! 需要注意哪幾點? - 陸劇吧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比較流行的跟風模式。這種出資方比較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外行,影視行業里的水深,所以採取跟風的模式,看準了大公司+大片+大導演。聽說中影要拍吳宇森的《赤壁》,這不就符合又是大公司又有大導演還是大製作的「三大結合」嗎,保險係數肯定高。而且因為投資金額巨大,出品方這邊需要找好多家投資人湊錢;行吧,我也掏個兩千萬三千萬的,雖然只佔總投資不到10%,作為小比例投資人在劇組裡說話沒分量,但這樣操作保險啊。

結果呢,電影上映之後,影片本身和票房看起來也不錯,也賣出好幾個億出來,在影視界也確實掀起了很大的輿論性、話題性。但熱鬧過後算下賬,還是賠了。

三、第三條,我就不列舉別人的話了。說下我的體會

其一、現在看準院線的中國影片,基本80%都是屬於上面我講過這種爛尾的、賠錢的和「院線一日游」的。這個風險對於投資來說就很高了。所以說,如果你自己懂電影運作,你往裏面投錢是有根據、有心理準備的;如果你不懂就往裡瞎投錢,純屬吃飽了撐的;

其二、這個影視行業的人,普遍都是說話不兌現、不靠譜。影視行業行的話把爭取投資叫「扎錢」,為了扎到錢,無論是製片人還是導演、編劇,基本上滿嘴跑火車,什麼牛都吹。「導演」這個詞,在圈裡圈外也都臭大街了,這裡邊充斥着一大幫蒙吃蒙喝的忽悠。具體這裏面的細節,實在是一言難盡,細說的話,我能講好幾天,講各種自己經歷過的故事。在這就不做過多闡述了。

簡單的總結一下,如果你想提高你投資電影的風險係數,讓這部片子從籌拍到最後階段儘可能的靠譜,你務必要找個經驗豐富、有責任心的執行製片人(和執行導演。這兩份工作,要比演員、導演、編劇、都重要,甚至比攝影還重要。

涉足影視行業的必修課! 需要注意哪幾點? - 陸劇吧

四、為什麼說要找個靠譜、有責任心的執行製片人(製片主任)呢?

A、因為製片主任就等於是項目經理、掌柜的,從劇組籌備開始再到最後的殺青,他就要一直盯着,替老闆負責。又因為他是劇組這邊的總負責人,所以一個老道的製片是個「萬金油」——劇組裡各部門,服化道、攝燈錄、……他對每個技術部門不一定要精通,但基本都要略知一二。

比如劇組要排一個景,美術這邊負責的事,美術指導開口說弄這個景要花20萬,然後把設計出來效果圖講解一遍。製片一看,說這場戲不上搖臂、不鋪軌道,不給全景,那你計划上面這邊窗戶可以省下來,那邊的牆也用不用刷;還有那個轎子,劇情里就說主角從旁邊過,沒說要趕着能走啊,那就別弄那麼貴的,讓道具簡單弄下,湊合著就的了;

等到道具部門那邊來了,說片子里有皇上在聖旨上印章的過程,我要去買個玉璽,製片一看,直接就說不用了,這個是遠景,你買個冬瓜切成方塊,看不出來……

這樣的製片主任,他知道怎麼省錢和怎麼花錢,能把有限的財力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瞎省,不該省的亂省,也不會該省的不省。

另外,製片主任在劇組有威嚴,能溝通、和不同部門的合作,能緊能松——松的時候和各部門關係都好,諧調、通融;緊的時候也能拉下臉,雷厲風行。上到大牌明星大牌,下到司機偷油,他都應付的過來。這種管家式的製片主任,是保證劇組正常運作的重要人選。

很多劇組,拍戲過程非常不和諧,爭爭吵吵,美術不行換美術,攝影不行換攝影,最後連導演也換了。但是,只要製片主任還在這看着,人心就不至於渙散;反過來講,如果聽說哪個哪個劇組的哪部片子,還沒到一半連製片主任也換人了,那這樣的劇組就沒辦法待,這部片子基本上提前宣布完結了。

B、為什麼說要找個靠譜、有責任心的執行製片人(製片主任)呢?

因為執行導演才是真正擁有工匠精神的導演。

電影產業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所以他的特點是分工合作以及技術積累。支撐這個行業的絕對力量,並不是走紅毯的毯星,不是整天緋聞不斷的三四線藝人,也不是口若懸河的影評家,更不是出資方,而是這裡邊的技術人員。

中國最富盛名的學院派「第五代」導演里的頂尖人物、比如張藝謀、顧長衛、呂樂、張黎等,都是攝影出身,從基本的技術工作開始,積累很多年才混出名堂。優秀的導演,應該是一專+多懂+豐富的實地工作經驗和能力。

但是,現在進入電影行業的外行太多。作家出身的韓寒、搖滾崔健、主持人何炅、這些外行在最近幾年都來當電影導演。

這些非學院派系統教育出身、又缺少實地工作經驗的人,並不能完全勝任電影拍攝中導演要做的具體技術性工作(比如說畫分鏡頭、分景別、從事有關後期特效處理的動畫鏡頭的先期設計等等)。但是投資人都是看在這些名人的來頭上,才決定投拍這部戲。

在這樣情況下,就需要有搞技術出身,本着工匠精神的人去代替他們完成,這就是執行導演。「導演」、「大導演」、「總導演」這些高大尚的大帽子,執行導演不爭,保質保量地做好我份內的工作,最後我拿我的工錢就可以了。——這就是我從事了十多年的執行導演的工作。

一個影片劇本,未必是這個執行導演寫的,但你把這個劇本給他看,他能看出這劇本的好賴。好的話不用說了,拿了開練就行;賴的話,執行導演也會提出修改意見,讓這個劇本有更大可能——解釋一下,劇本的賴不是說情節多幼稚和人物多可笑,而是場景敘述存在邏輯混亂,這樣沒法拍,無法操作。

一個優秀的、有豐富經驗的執行導演,是梳理劇本(把無法操作的文學加工成可操作的分場/分鏡頭劇本)、實際指導拍攝工作的重要人選。

此外,電影是需要多部門協作分工的,比較強調關係協調、技術配合。所以劇組中比較重要的技術部門,通常是整體聘用,不是對外招兩個三個人,而是團隊。比如燈光與攝影,這兩個工作是密切相關的,一個資深的攝影指導,都有長期的合作夥伴、身邊還要帶有徒弟。當出資人、紙片人找到一個老攝影師,他都會要求用他自己帶相關部門承包,必須都要用他引薦的人,比較抵觸用生人。這種情況下,製片方與出資方最好是同意這個請求。這些人以往長期合作,互相即信任了解,工作上能保證順暢溝通。

最後總結一下:一部值得我們出資的片子,首先需要一個類型化的故事,以及類型化的導演、類型化的演員去匹配,這三者必須統一。就像《泰囧》,它的外景地在泰國,這樣一來製作成本就會升高,相對有一定的風險存在,但是王寶強、徐崢、黃渤三個人的組合是非常匹配的,所以它3000萬元的成本還是可以控制的。除了匹配度,還有兩個人很重要,分別是他的監製和製片人。其次就是演員陣容和題材。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