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吳清源》,被人化的吳清源

娛樂頭條 1829℃

這部電影由五代導演田壯壯執導,說道田壯壯這個人,他可以說是五代導演里比較特殊的一個存在。他因為拍攝了一部講述1953-1967這段特殊時期的電影,被罰十年不準拍攝電影。而這部電影是他解禁後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作品,由張震領銜主演,講述了圍棋大師吳清源一生的故事,這部作品改編於吳清源的回憶錄。2007年他憑藉這部人物傳記影片獲得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導演獎。

被神化的《吳清源》,被人化的吳清源 - 陸劇吧

吳清源此人出生於民國年代,是一個圍棋神童。11歲的他就已經成了北洋軍閥段祺瑞門下的棋客,小小年紀就以天才棋藝養活了一家人。14歲時東渡日本,贏了日本棋院的冠軍。此後吳清源憑個人之力打敗了日本最頂尖的棋士,被譽為"昭和棋聖",創造了日本圍棋界的"吳清源時代"。

圍棋是中國傳統的策略型棋類遊戲,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類遊戲。作為一種古老的智力遊戲,棋局變化十分微妙。一個年輕的孩子便可以在棋盤上大敗諸方棋手,這的確是一段傳奇。

被神化的《吳清源》,被人化的吳清源 - 陸劇吧

《吳清源》這部電影的主角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張震,這部電影再一次讓他走進人們的視野,張震為這部戲瘋狂減肥,又去學了圍棋和日語,他先讓翻譯把劇中的日語台詞念出來,然後一個字一個字標註發音、音調,可以看出是比較有態度的,但是吳清源此人是從十四歲開始在日語環境下生活的人,這不是速成的問題,不如使用配音更好一些。

田壯壯如何用張震來講述這個關於天才的故事,田壯壯是有自己的節奏感的導演,他選擇略過吳清源赴日前14年,這個選擇或許也是為了迴避這段歷史時間段的敏感人物,因為這段時間裏他與段祺瑞有交集。而且在這部電影中,他也選擇性略過了1934年和傅儀下棋的那段故事;還有去台灣見蔣介石的故事等。

田壯壯導演在拍攝這部作品的時候,能明顯的感覺出他對於吳清源此人的尊敬,他小心地截取了吳清源生命中的幾個無關痛癢的片段,在畫面上盡量用冷色調來表現人物的清冷氣質,整部影片在觀看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導演營造的安靜氛圍,很多片段在影片的結構,幾乎是平行發展的,沒有成功的構建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既感受不到吳清源此人的輝煌,也無法體現吳清源的這個人物的精神境界,就像去年的中國機長一樣,沒有拍攝出主人公真正讓人欽佩的地方,在這部電影中也無法感受到他是如何在一盤棋的時間裏,精神世界的變化,這一點是田壯壯的一個敗筆所在。

因為這個缺點,影片變成了單純的安靜場景,堆積的冷色調片段只能在觀看電影的時候,讓觀眾進入到這個氛圍,電影一過什麼也留不下。未等觀者感受、觸摸到吳清源的內心世界時,影片就已經匆忙的轉到下一個人生階段。

被神化的《吳清源》,被人化的吳清源 - 陸劇吧

在拍攝這部電影時,導演放棄了技巧,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片面的紀錄片,這種重現或許還不如紀錄片表現的清楚,畢竟紀錄片會展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被精心篩選、塑造的人物。導演將含蓄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在這含蓄的表象下潛藏吳清源人生的動蕩,或許能夠理解導演眼中的吳清源,可是他的人生,他所在的那段歷史時期,並不如此人一般平淡。而平淡也不是吳清源的人生。這個人使日本棋壇震蕩,使媒體瘋狂,他的精神與智慧贏得了無數上層人的讚歎,而吳清源本人在亂世中的靈魂追求、不是平淡和簡單的畫面,就能夠表現出來的。

電影《吳清源》,努力做到了安靜,觀眾看過之後也有一種四大皆空的感覺,對於他人生來說,更多的不是因為通透人生而看空,而是一個逐漸領悟的過程。還有一點就是這部電影為了立志高潔,呈現了一個過於空靈的存在,圍棋歷史卻很少提及、解釋,這一點會讓不了解圍棋的觀眾覺得一頭霧水,看過之後對吳清源不會有任何立體的認識,或許可以說連這個故事都看不懂。張震演繹的吳清源是他理解中的吳清源,他所表現的吳清源和田壯壯所想像的吳清源一樣,都是一個類似於"不太聰明"的存在,並不是說這個人不聰明,而是表現的過於追逐精神世界,對於現實世界不關心,有點直愣清冷的感覺,可是吳清源並不是這樣一個人。

被神化的《吳清源》,被人化的吳清源 - 陸劇吧

吳清源一個很聰明也很現實的人,圍棋這個遊戲與其他遊戲不同的一點就是這除了悟透規則外,需要大量的設計,極費腦力和心血。什麼對自己有利、什麼是不利的,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下棋一樣計算的明白,而且他也不會為了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而美化自己的形象,讓自己神聖起來。他結婚是因為他的母親和妹妹都準備回國,怕自己生活不便,所以拜託別人介紹。電影大篇幅來講吳清源入日籍前的心理變化,吳清源這個人一生都和圍棋聯繫在一起,1936年入日籍,他本人對這件事是抱着現實的態度,並且吳清源在自傳里也說過,1946年華僑強迫他放棄日本國籍,可是在他輸棋後又把他的中國臨時護照拿走了,因為覺得他丟人,這個故事也是讓人覺得非常諷刺的。

吳清源一生精力都傾注於棋盤之上,但這部電影中精彩的博弈片段卻很少,或許導演想弱化圍棋這個符號,表達圍棋並不是吳清源生命的全部。可是這卻是他生命中一個始終無法繞開的符號。片中吳清源和圍棋之間的聯繫不夠緊密,沒有那種因圍棋興起因圍棋沉淪的宿命味道,這一點讓喜愛吳清源的觀眾深感不快,而對圍棋知之甚少的觀眾,對於這個電影應該是更加煩躁的,因為電影弱化了圍棋,而圍棋對吳清源來說意味着什麼,卻寥寥提及幾句,不夠有說服力。

吳清源是怎樣的天才?這樣一個男人是如何成為"昭和棋聖"的?為什麼他在日本會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對於這個人,田壯壯還是領悟的不夠,導演着重的點在哪裡呢?是日本東京四月的櫻花,是一流的日式建築和傳統服飾,是宗教勢力的錯雜,作為一個人物傳記的紀錄片來說,這部片子拍攝的畫面質感絕對是上層的,他塑造除了紀錄片需要的一切氛圍,用簡單的鏡頭講述一個連續的故事。

被神化的《吳清源》,被人化的吳清源 - 陸劇吧

電影是重現的藝術,既然田壯壯放棄了複雜的拍攝方法,那他是如何在影片之間拍攝出鏈接每一個時代的牆,在一段人生過去之後跳到了下一段人生故事,這個專場並不高明,有時候給觀眾一種操之過急的感覺。導演在很多時候都是將吳清源的內心世界的彷徨和掙扎面做藝術化的處理,放大了這種無助的情緒,造成一種困境、一種疏離感;很多時候他都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影響這個人的心性,對這個人的行為和心理世界的衝擊做一個放大化的處理,他的眼淚、他在病床上發獃、在房樑上打好死結。

有時候在看電影的時候也會想,田壯壯邀請吳清源到自己的電影中來,在看過電影后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吳清源一生都是宗教成員,雖然很多人覺得這個宗教看起來總是帶有一絲邪性,雖然這都是我們這邊對它的看法,它具體的信念是什麼我們確實不是很清楚,可是這個藝術化的處理,到底是導演一廂情願的改編,還是為了過審就不得而知了。

被神化的《吳清源》,被人化的吳清源 - 陸劇吧

導演把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從深淵中拉了出來,同時賦予了這個人物新生,這位棋聖說到底還是民族的驕傲,畢竟他在很多時候都是代表了中華的形象,贏得了很多的榮譽,所以這樣的處理拉開了人民心中,與不知、小型的信仰距離,對於這個人物來說,都是一個戲劇性的變化。讓棋聖這個身份與應該表現的形象,做了和相符合的處理,不僅避過了敏感部分,讓這個人物更加正面,或許是這十年來的反思,讓他的藝術處理小心了不少。

看完電影之後,我對於導演做的這些處理,也是可以表示認同和理解的。他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形象,這個形象更像是一個偶像般供在人民的心中,他不僅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輝煌,同時也是不少人心中神聖的存在。在影片中的張震多數時間都是安靜的,但是他卻是情緒化的,更具有人性,也不夠聰明,作為一個影視塑造的形象來說,這樣的人物無功無過。對於吳清源此人來說,或許會覺得有些好笑吧,畢竟他從十四歲開始,就遊走在各種勢力之中,要在夾縫中生存還要養活一家人,這樣的人物又怎會在長大之後,如此不堪一擊。

被神化的《吳清源》,被人化的吳清源 - 陸劇吧

吳清源出身名門,其父吳毅系庶出,其母張舒文是民國奉天省長張元奇之長女。他父親在日本留學期間接觸到了圍棋開始學習,歸國時帶回了大量日本棋書,對吳清源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從小體弱多病,但是在圍棋上天賦過人,之後就開始專心研究棋藝。在幾歲的時候就可以與一流棋手受子對弈,11歲入段府,每月收到大洋100元的資助。

為了養活家人,他開始到日本人的俱樂部里下棋,被山崎有民的注意到,推薦給瀨越憲作,這是日本棋院的重要人物,山崎對吳家的幫助無微不至,還推薦吳清源東渡日本。後來吳清源每每回憶起此人,都稱他為永世難忘的恩人之一。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會因為電影中那些細瑣小事,有激動的心理變化。

這部影片中的吳清源,或許導演僅僅只做到了純粹二字,這個人物始終活在表演里,對於這個人物的心理世界,還是揣摩甚少,雖然演員為了貼近人物,做了大量的心理建設,還專門靜心來短暫的理解吳清源的內心。

被神化的《吳清源》,被人化的吳清源 - 陸劇吧

無論是張震還是田壯壯,對他的理解還是存在了很大的隔膜,讓這個人物帶有人性是正確的,寫出他的煙火氣也是有必要的,可是在圍棋這個符號上,所講述的實在過少,對於吳清源此人的理解也僅限於皮毛,家國動蕩,一個11歲的孩子就要擔負起照顧整個家的責任,這個稚嫩的心在面對兩個民族的時候,又要經歷了多少思考和試探。

既然把鏡頭對他在青年時期,為什麼不建立一個更為成熟、全面的精神世界,在亂世之中還能少年成名,而且一路上遇見了無數貴人,幫助他達到了圍棋的巔峰。青年時期也是他名燥日本,開闢時代的年紀,為什麼不講述這段令人驕傲的輝煌,田壯壯帶給觀眾的吳清源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