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好劇不少,但是這部作品和名字很容易因為其題材被大家忽略,那就是由今年大勢男演員檀健次和因為《隱秘的角落》走紅的青少年演員榮梓杉主演的《你安全嗎》。
看這個劇名,顧名思義就知道,這是一部關注“安全”題材的作品,檀健次和榮梓杉在劇中都是網絡安全的專家,幫助企業、個體預防和解決各類網絡詐騙、網絡安防等問題。
雖然具有很強的普及網絡安全知識的宣傳作用,但是因為演員演技比較收放自如,整體風格比較幽默詼諧,而且還有一些名場面,如榮梓杉以女裝出場等,更重要的是,每一集只有30多分鐘,一個午飯和晚飯時間就可以消化。我特別建議,年輕人應該推薦給家裡的中老年人看看,有些網絡騙局你跟他們說,可能不怎麼管用,但是一個電視劇來展示這些騙局,可能效果更彰顯。
很多人會覺得,網絡安全等是一個技術問題,看完這部作品之後,我認為其實也是一個人性的問題。
歸根結底一句話,你的不安全,不見得全都是別人要坑你害你所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自己的問題,為此我想用一些經濟學、心理學的理念做一些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理論分析框架來源於另一本也比較有趣的書,《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提升認知的33個經濟學常識》,是曾經以公務員考試第一名成績入職、現在上海某生物技術公司任職的自媒體人謝宗博。他的這本書,也是以比較風趣幽默的方式,來講對大眾來說比較難懂的經濟學理念。與《你安全嗎》放在一起看,會感到現在的創作者真的是很善於講故事了,這些大眾會覺得枯燥的知識,他們竟然可以以讓你沉浸其中的方式來展現,不得不佩服他們。
好了,言歸正傳:
一、只要掃碼就可以免費領雞蛋?免費其實也是付費
檀健次在劇中開了一家公司,加上後來的榮梓杉,一共有三名員工,其中安排了一個現實中中老年人的代表,即保潔丁阿姨。
說實話,現實中,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小規模的公司,會安排這樣一個保潔人員,因此丁阿姨主要是一個功能性的人物,她也確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功能。
比如,丁阿姨喜歡各種掃碼免費領,如雞蛋、小玩偶等等,這也是現在很多人所“熱衷”的。
但是,真的有這麼好的事情嗎?
其實,從經濟學角度看,免費,也是轉移成另一種方式的付費。
比如年輕人更熟悉的:
為了在視頻APP中看免費電影,忍受長時間的廣告,以及令人髮指的清晰度、音效。
過去一段時間,大家比較熟悉的:
為了搭乘超市的免費班車上班,就要花更多的時間等車、搶座,甚至強行去超市逛一逛。
謝宗博就表示,你付出的時間、精力、關注度,都是你的財富,本來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就因為看起來免費的便宜,失去了更有價值的生活品質。
甚至,你犧牲了品質,免費最後還是變成了收費。
比如,當你習慣在某個網站,廣告會慢慢變得更長,每一個視頻都要先來幾分鐘的廣告,看到最精彩的部分,插播廣告又來了。
更進一步的是,就算看廣告也不行了,熱門的綜藝、電視劇不付費還沒得看。
還是那句老話,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二、人為何會陷入“殺豬盤”中?
殺豬盤,是對交友婚戀類網絡詐騙的一種俗稱,是指詐騙分子利用網絡交友,誘導投資賭博的電信詐騙方式。詐騙分子準備好人設、交友套路等“豬飼料”,將社交平台稱為“豬圈”,在其中尋找被他們稱為“豬”的詐騙對象,通過建立戀愛關係,即“養豬”,最後騙取錢財,即“殺豬”。
檀健次在劇中扮演的秦淮,就曾經以“殺豬盤”的客戶名義,希望打入騙子團伙。
那麼,為何有這麼多人會深陷“殺豬盤”呢?
僅僅是因為“好色”嗎?
並不完全是。
這裡要談到一個經濟學概念:“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設想兩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給你一個蘋果。
第二個場景:給你兩個蘋果,當你吃完一個,準備吃第二個的時候,突然被告知多給了一個蘋果,正準備吃的那個需要退回來。
你更喜歡哪個場景?
多數人的答案是,第一個。
其實這個實驗,兩個場景的結果是一樣的,你只得到了一個蘋果,但在第二個場景中,因為得而復失,損失了一個蘋果,這嚴重影響了幸福感。
進化心理學認為,損失厭惡的傾向,跟人類的進化過程有關。
損失厭惡深植我們內心深處的人性,相比於收益,我們更傾向於去規避失去的風險。
投射到情感上,當發現“戀愛”不可持續,大家也會過分計較自己的損失,如另一方身上耗費的時間、精力、金錢,不願意接受這些,所以不願意放手。
因此說服自己,還愛着對方,和對方還有感情等等,苦苦維持一段感情。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這樣的網絡騙局,一方甚至從來沒見過另一方,還是不斷地給對方打錢,以“維繫感情”,這裡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損失厭惡”所致。
那麼,怎樣才能讓人從損失厭惡中走出來?
在經濟學中,有一類成本叫沉沒成本,在計算收益的時候,是不會考慮進來的。什麼叫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付出,不可收回,且與當前決策無關的成本。
也就是說,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上有所投入,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過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以往發生的費用。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茲教授說,普通人常常不計算機會成本,而經濟學家則往往忽略沉沒成本。
比如,你手中有兩隻股票,一隻漲了100塊,另一隻跌了100塊,現在你因急事需要用錢,必須賣掉一隻,那麼你會賣掉哪一隻?
大多數人會選擇賣掉上漲的股票,因為上漲是收益,不賺白不賺,卻不考慮繼續上漲的可能性。而股票下跌是損失,面臨損失,大多數人是不可接受的,總希望能漲回來避免損失。如果賣掉,那損失就永遠不可挽回了。
三、人們為何會陷入“龐氏騙局”中?
《你安全嗎》還沒播到,但我猜測肯定會有的另一個騙局是“旁氏騙局”了。
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
1919年他開始策劃一個陰謀,騙子們向一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許諾投資者將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後,狡猾的龐茲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由於前期投資的人回報豐厚,龐茲成功地在七個月內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
這場陰謀持續了一年之久,才讓被利益沖昏頭腦的人們清醒過來,後人稱之為“龐氏騙局”。
但是,這樣的騙局,也一樣有其心理學原因。
謝宗博在《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中,把這個騙局作為最後一個篇,鄭重其事地予以警示:
人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為預期會有一個更傻的傻瓜,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裡把它買走。
在他看來,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傻的傻瓜,那自己就一定是贏家,只是贏多贏少的問題。
專門名詞叫:“博傻行為”。
博傻行為,也分為兩種:一類是感性博傻,一類是理性博傻。前者在行動時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了一場博傻遊戲,也不清楚遊戲的規則和必然結局,後者清楚知道博傻及相關規則,只是相信當前狀況下還有更多更傻的投資人即將介入,因此才投資一把。
那麼,人們為何會認為,自己肯定不是最傻的那個傻瓜呢?
英國歷史學家邁克·達什認為,人們的頭腦和意識中有一種東西,讓人們不願去相信泡沫的真相,大多數人在參與投資熱潮之前,都缺乏相關的了解。
買賣的人都很清楚,他們在拿不切實際的價格賭博,但又難以抗拒大賺一把的誘惑。
事實上,在期貨和股票市場上,也遵從這個策略。為何你會花費20元去買一個股票呢?是因為你預期當你拋出時,會有人花更高的價格去買它。
人哪,都是是貪婪的動物:
給你的黃金過重,你拿不走,給你太輕,你又覺得得到的太少。
所以,投資大師巴菲特提過,投資要用大腦,而不是用腺體。
大腦要做的是判斷企業前景和大眾心理趨向,而腺體只會讓人按照本能去做事。
其實,人生中的種種決定,何嘗不也是如此?
如果你感到不安全,請先從自己的大腦開始,不要讓自己的這些“本能”代入其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