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聖嚴法師
《心經》,通稱為《般若心經》,乃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它也是《般若經》的中心。
據印順法師《心經講記》說:“在六百卷的《般若經》里,在《學觀品》有與本經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但不是觀自在菩薩所說,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所說的。”據先師東初老人的《般若心經思想史》說,在《大般若經》的第二會第二分《觀照品第三分之一》,以及其異譯《大品般若經》的《習應品第三》的一段,頗與《心經》類似。
《心經》的七種漢譯本: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玄奘譯
三、《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摩竭提三藏法月譯
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般若共利言等譯
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智慧輪譯
六、《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宋·施護譯
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敦煌石室本) 法成譯
以上七譯,現均收集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冊。一般流行讀誦的是第二種玄奘所譯本,最簡明扼要,共二百六十字。《心經》的注釋書極多,在《卍續藏》所收者,達五十九種。現代的許多僧俗大德,也幾乎人人都能講《心經》,在《大正藏》第八冊中,也收有玄奘三藏親自教授的梵文《心經》的音譯。
《心經》是《大般若經》中的一小段,《大般若經》譯成中文的部分雖然和《心經》很像,但並不完全一樣。目前我們持誦的《心經》最後一段的咒,在《大般若經》中就沒有。《心經》是通攝大小三乘法的總綱,可以當做佛法概論來看。
佛經中教授修行的方法有三:
1.持戒
2.修定
3.修慧
持戒與修定須以般若智慧來指導。如果沒有智慧的指導,持戒就如同一般的好人、善人,不一定是學佛的人;而且修定的功夫和力量,也跟一般外道的修行沒有兩樣。行菩薩道的人沒有智慧,就不是菩薩,凡夫和菩薩之所以不同,就在於智慧的有無。
佛法的精粹在於智慧,離開智慧講佛法,只是世間的知識和學問。釋迦牟尼成佛之後所說的法,都是由智慧產生的,而說法的目的,是希望聽聞佛法的人,能經由他所傳的修行方法得到智慧。只有得到智慧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所以佛法是從智慧產生,同時也能幫助人產生智慧,達到開悟的境界。因此《心經》就是智慧的經典。
以理解的態度和方法看佛經,得到的只是知識,不是無漏的智慧。研究佛經的學者及專家,可以把佛經講解得十分詳盡,但自己本身並不一定能夠從中得到無我無相的智慧。只有以體驗的態度來看佛經,無著的智慧才會自然地成長。
中國的禪宗以及後來傳入日本、韓國的禪宗,特別重視智慧,因此十分重視《心經》及《金剛經》。由於《金剛經》比較長,不易時時誦念,《心經》經文簡短,所以在中國、日本、韓國的叢林及修行道場,每日都會在不同的場合持誦。《心經》是禪修者的修行指導經典之一,不僅是用來理解的,因此我參以禪修的角度來為東初禪寺禪坐會的大眾解釋《心經》。
摘自《心的經典——聖嚴法師講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