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讓地球不再是宇宙中心,
但地球上的人們仍然在把自己當做宇宙中心
這幾天,某明星在綜藝節目里的一句“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忽然火遍大街小巷,刷微博到處都能看到這個梗。
且不論這句話是不是明星的真心話、是不是節目效果,但它確實戳中了我們內心的某個熟悉的角落——我們身邊似乎的確存在一些這樣的人,只在意自己的想法,不關注他人。
這種人,我們往往認為他“過度自我中心”。
但說實話,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存在這種“過度自我中心”的狀態——這也往往是我們理解他人的極大障礙。
我們不能看到別人的心靈,因為我們不能克服自己。我們無法擺脫自己的經驗,信念,態度,情感,知識來認識世界,我們總是通過自己的雙眼看世界。
哥白尼讓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但地球上的人們,仍然在把自己當做宇宙的中心。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擺脫“過度自我中心”。
1. 人常常高估自己的重要性
成為自己宇宙中心的一個後果是,我們很容易高估自己的重要性,無論面對好事壞事。
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要求已婚夫婦報告他們各自對家庭活動負有多少責任。這些家庭活動中包括積極的行為,如打掃房間,做早餐和解決衝突,也包括消極行為,如弄亂房間,惹怒伴侶並爭吵。
研究人員將丈夫和妻子分開,然後要求他們在每項家庭活動中指出自己負責的百分比。隨後,研究人員將雙方的估計值簡單相加。
理論上算,雙方估計值的總和不會超過100%——如果丈夫聲稱自己家裡80%的早餐都是他做的,而妻子聲稱家裡60%的早餐是自己做的,那麼他們的孩子就應該吃到了140%的早餐,這怎麼可能嘛?
但實驗結果偏偏就是這樣,夫妻雙方的報告加在一起大大超過100%。
生活中其實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出現。當家裡吃燒烤的時候,妻子去買了食材,洗了蔬菜,切好了西紅柿,洋蔥,腌制了肉,並在飯後擦了桌子,洗了碗,但在烤架前翻動肉串的丈夫認為是他“做了晚餐”。
真正有趣的結果是,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在報告消極行為時,人們也會高估自己的責任。人們會覺得自己是更經常挑起爭執的那個人。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也意味着更特別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更留心自己在哪一天不小心打碎了碗。
除此之外,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還可能導致偏執。
比如有些人,時常會感覺到周圍人在偷看你、討論你、並注意你的一舉一動,但事實上別人真的那麼關心你么?
“人們擁有瘋狂的自我意識。”
被《紐約時報》採訪時,著名室內裝飾博客Decorno的作者伊萊恩·米勒這樣說。米勒說,社會名流會很在意他們的室內裝潢有沒有與他們在公眾面前展現的形象相符合。
“就彷彿一舉一動都會被別人盡收眼底,甚至他們的房子都是表演的一部分。”
2. “沒那麼多人在看你啦”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你受邀去參加一個實驗。當你到達實驗室時,研究人員帶領你進入一個小房間,要求你穿上一件T恤,並告訴你這是實驗的一部分。
T恤上印着一個巨大的明星頭像(你可以自由假設印的是Justin Bieber或者宋小寶)。
你可能是他的粉絲,也可能不是,這是完全隨機的。其實就算粉絲也可能不願把自己的愛豆大張旗鼓地穿在身上……
即使有些不情願,但你還是穿上了T恤,跟着研究人員進入另外一個大房間。你看見房間里坐滿了其他來參加實驗的人(當然別人都沒有穿着印着大頭像的奇怪T恤啦)。
研究人員說,你來得有點晚了,但你還是可以參加這個實驗,並讓你坐過去。於是你趕快從人們面前穿過房間坐到位子上。
這時,研究人員突然又和你道歉,說你來得確實太晚了,需要參加下一輪的實驗。然後,研究人員帶你離開了房間。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部分——研究人員告訴你,實驗現在已經結束了,並要求你估計在房間里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你T恤上的大頭像。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詢問了坐在房間里的其他人,有沒有看到你T恤上的圖案。
你覺得會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你的T恤?
這是心理學界大名鼎鼎的巴里·馬尼洛實驗。結果,穿着T恤的人估計有將近50%的人會注意到他們的T恤,但實際上只有23%。
社交的聚光燈,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照在我們身上呀~
我們並沒有像自己想象那樣的受到別人的關注,也沒有像我們預期的那樣受到別人的仔細審視。
3. “別人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心理學家還提出過一個說法:“知識的詛咒”。
知識是一種詛咒,因為一旦你擁有它,你就不能想象如果沒有它的樣子。
例如,IT行業的人在不使用術語的情況下,很難向對電腦一無所知的人解釋如何操作計算機。
這說明了什麼呢?
我們總是將自己的思想投射到他人身上,於是犯下許多錯誤:我們假設別人知道的和自己一樣多,假設別人像自己一樣思考,假設別人感覺得到自己感覺到的。
當我們對別人了解得越少,我們越是會使用自己的認知來填補空白。
於是,就越容易出現“我以為我以為的就是我以為的”。
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雙眼去看別人。但我們大腦中已經擁有的信念和知識,就像一個顯微鏡頭,通過這個鏡頭,我們會注意到他人捕捉不到的細節,但這也會拉近焦距,從而讓你錯過了完整的圖景,令我們無法理解他人的觀點。
彼此認知不同,所以我們才會認為:“你覺得”是不對的,“我覺得”才是對的。
校正這個誤差的方法,就是意識到自我中心對我們的影響。不過困難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受到了影響,而什麼時候沒有。
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先邁出第一步:
提醒自己,永遠不要自以為已經很了解別人。
酒鬼 ✑ 編輯
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