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備案電視劇已全部公布,從中能看齣電視劇市場哪些風向?
文 | 小熊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公布了今年3月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情況。至此,一季度備案電視劇已全部公布。從一季度的備案電視劇名單,或許能看出本年度電視劇市場的某些風向。
今年第一季度共備份劇目239部,其中當代題材劇目數量最多,為162部,佔全部備份劇目的67.78%;近代題材劇目共備份42部,佔比17.57%;古代題材劇目共備份25部,佔比10.46%;現代題材劇目共備份10部,佔比4.18%。
古代題材數量縮水
不見宮斗、傳統文化成側重
從公布的一季度備案電視劇名單上可以看到,古代題材劇目的數量並不多。繼去年《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等頭部古裝劇後,市場上雖有《知否》等爆款出現,但想延續古裝熱潮並不容易。
一季度備案古代題材電視劇
今年,古裝限令在業內頻傳,顯然給了古裝劇市場一個重創,而此前,政策對於古裝劇的限制也一直比現代題材更強。
2018年4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聶辰席在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上明確指出: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隨意戲說曲解歷史、貶損褻瀆經典傳統、篡改已形成共識和定論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玄幻、仙俠、架空演繹的古裝劇也不能為增加娛樂性、吸引眼球而胡編亂造。
古裝劇的高片酬、大製作往往使其成本高昂,而若以如此高成本製作出來的劇目不能正常播出,影視公司則面臨著巨額虧損。限令加固,製作方也不敢貿然而動,大量已製作好但尚未播出的劇目仍在積壓,拍攝新的古裝劇,似乎有些風險不可控。
至今未能播出的《贏天下》
而在所有古代題材電視劇中,宮斗劇是又受到監管最嚴的類型。古裝謀權題材的劇目,由於揭露着後宮“勾心鬥角”的“上位過程”,被主流媒體批“不利於構建良好社交環境”“不利於社會養成節儉風氣”等。
因而在本次公布的一季度備案劇目中,宮廷題材未能實現“零的突破”。古裝劇的側重點,已經由“收視保障”宮斗劇,轉向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類型。
在片單中可以看到,《孟姜女與范喜良》《成語中國》《大理寺卿》《天工樣式雷》《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蜀錦人家》《西涼馬超》等劇目,分別展現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民族智慧、忠義人物等優秀文化內涵。
這似乎也反映着今年古裝劇的創作趨勢:宮斗題材仍將被“打入冷宮”一段時間,而市場歡迎的,是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內容。
現實題材仍受寵
獻禮劇即將爆發
在一季度備案劇片單中,當代題材劇目是一個“大部頭”,而其中多數劇目仍為現實題材作品。
在眾多電視劇題材中,現實題材作品最能反映群眾當下生活,切中社會熱點問題的命脈。這也是總局提倡現實題材作品的原因所在。
第一季度備案的當代題材電視劇中,《閃耀的她們》關注女性群體,書寫新時代女性自立故事;《你好少年》瞄準師生關係,抒發90後學生和老派班主任之間的濃濃師生情;《南腔北調》探索生長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年輕人境遇;《讓我在中年撒點野》聚焦中年群體,描摹當下男性“有老有小”的中年危機。
《讓我在中年撒點野》備案公示表
關注社會問題,以文藝作品對其進行反映並探索解決之道,是現實題材作品能獲成功的原因。而在已經備案的當代題材電視劇中,大多都聚焦於某一領域,用戲劇手法展現着當下具有普遍性的矛盾,引發觀眾的真實共鳴。
另外,在建國70周年這一特殊的歷史節點上,獻禮劇也成為眾多影視公司發力點。
如《高鐵作證》描繪中國高鐵建設者“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攻堅克難的精神;《中關村·探路者》以中關村為背景,刻畫著改革開放以來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曆程;《大道朝天》梳理民營經濟發展之路,書寫鄉鎮企業家的愛國之心。
這些時間跨度較長的現實題材作品,擔當著新中國建立及改革開放歷程的記錄者的功能,以故事的形態,向觀眾展示着當今生活從何而來的歷史命題。
《高鐵作證》備案公示表
此外,近代題材中的革命劇和現代題材的大部分劇目,都擔當著獻禮劇的任務,為祖國70歲生日獻上高質量的文藝作品。
這些已經登記備案的劇目也正代表着今年電視劇創作的某種方向,在如此特殊的歷史節點上,“小正大”不僅是總局的倡導,更是市場的需求。擺脫枯燥的宏大敘述,以生動的劇情、聚焦小人物的故事為創作要領,如此劇目才是如今觀眾更喜歡的文藝作品。
現實題材劇、獻禮劇,這些看起來更“正”的作品,更要注意把握創作方向,為人民群眾奉上高質量的文化盛宴。
Q1備案劇數量大幅減少
寒氣猶在、量減質升?
將去年和今年兩年的一季度備案劇目進行比較,可以看到,今年無論是一季度的備案劇總數,還是各月的備案劇數量,與去年相比都出現了同比下降的現象,而今年一季度的備案劇總量比去年下降了13.4%。
而若將近3個季度的電視劇備案總數進行對比,2019年第一季度的電視劇備案量同樣為最少,呈現環比下降現象。
備案劇數量同比、環比均下降,或說明着去年開始的“寒冬”仍然延續,寒意尚未褪去。
自“陰陽合同”事件後,行業內接二連三的事件如多米諾骨牌一般,讓原本熱錢涌動的影視大廈出現裂痕。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導演、演員等各個與影視業沾邊的行業開始持觀望態度,行業洗牌應聲而來。
經濟不景氣,行業期待精品,一些粗製濫造的影視作品也成為第一批被淘汰的對象。寒氣逼人,這無疑提高了行業的准入門檻,資本的逃離讓影視業趨於冷靜,這從某種程度上體現在備案電視劇數量的減少上。
今年一季度,備案電視劇數量比上季度環比下降30.7%。將近三分之一的下滑,這一比例着實不低。投資愈發理智,這讓不少影視公司不得不“開源節流”,減少拍攝計劃,全力以赴衝擊精品。
另一方面,政策趨嚴也成為一季度電視劇備案數量下滑的原因之一。最近一段時間,“限古”、“涉案題材延播”等話題在行業內熱議,監管之手逐漸伸長,個別題材風險過高,也讓一些影視公司望而卻步。
事實上,無論是資本撤離導致的“優勝劣汰”,還是政策趨嚴影響的“自覺離場”,影視業洗牌的過程,亦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過程。一季度備案劇數量的銳減,或許對應的是電視劇質量的整體提高。而事實是否如推測一般,則需等待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