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蘇州8月18日電 (記者 鍾升)“天津,那是我家,我老家。我回不去了。”“我一上船,就看着陸地越來越遠,越來越小。”“你爸爸和我說去台灣玩玩,這一玩就是三十多年。”昏黃的燈光、音質沙啞的音樂、富有年代感的陳設、觸動內心鄉愁的話語,疊加在一起,勾勒出眷村的故事。17日晚,講述眷村三代人故事的舞台劇《寶島一村》在蘇州上演,帶領大陸觀眾走近那段發生在台灣的顛沛流離的往事。
1949年後,台灣當局為安置上百萬大陸赴台軍人和家眷,在全島建立大批特殊的聚落——眷村,天南海北的人、腔調、飲食等在此融合,發展出獨特的眷村文化。隨着時光流轉,眷村開始被陸續拆除,為此,在眷村長大的編劇王偉忠抓緊時間整理了120個眷村故事,與劇作家賴聲川一起創作了《寶島一村》。
幾個木架子加一根電線杆,拼湊出眷村的住家。三戶人家加在一起,也只佔了整個舞台的一半左右。走進“家”里,飾演“老朱”的馮翊綱感到無比親切,“這就是我出生的家的同比例。當舞台上的燈亮起,我就會想起自己兒時的家。《寶島一村》只要演一次,台灣的眷村就活一次。”
父親是陝西人,母親是河北人,馮翊綱在劇中卻飾演操着一口山東腔的“老朱”。他解釋稱,自己並不是為了這部劇而特意去學的山東話,而是從小在眷村中與來自天南海北的鄰里的交流中耳濡目染學得的。馮翊綱還透露,賴聲川將“老朱”設定為山東青島人,是為了致敬同樣出身自眷村祖籍青島的女星林青霞。
2008年《寶島一村》首次公演時,“老趙”屈中恆還是舞台劇界的新人,突然要出演一部時長近3個小時的舞台劇中的主要人物,讓他非常緊張。誰承想,這一演就是16年,300多場演出中,屈中恆一場都沒有缺席。從41歲演到57歲,對這位同樣從眷村中走出的演員來說,“我現在已經不是在‘演’給大家看眷村的故事,而是‘活’給大家看。甚至我們有時日常聊天,都會蹦出一句戲裡的台詞。”
今年開始,一批年輕的大陸演員也加入眷村故事的演繹中。馮翊綱和屈中恆介紹道:“他們雖然不是在台灣長大,沒有在眷村生活過,但大家非常認真、好學,一直聽我們講述眷村的歷史,向我們討教表演的技巧。看見有大陸年輕人請我們提意見、聽我們說故事,我們就覺得,活着真有意思。”
從一群人在眷村過第一個春節時祈願“明年一起回家過年”;到“老周”回大陸探親,被大陸親友挽留後表示:“不住了,在台灣這麼多年,都習慣了”;再到劇終眷村被拆除時,“趙家人”拆下99號門牌帶去新家,好讓過世的“老趙”“找得到回家的路”。對這群背井離鄉的眷村人來說,他鄉成了故鄉,故鄉成了他鄉。眷村雖然不在了,但這份思鄉之情仍在被兩岸的一代代人延續着。
散場後,每位觀眾都領到了一份熱騰騰的眷村天津大包子。這一習慣,即使劇組在歐美國家演出時也始終堅持。嚼着“夏天肥瘦比例三比七”的包子,又想起了馮翊綱在見面會上的話,“眷村裡面有來自天南海北的菜肴,但是都不地道,它們裡面都多了一樣味道——鄉愁。”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他們在那頭,大陸在這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