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林楷虹
圖/薛才煥 林楷虹
7月9日、10日,粵劇《三水女兒·紅頭巾》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精彩上演,重現“紅頭巾”的海外奮鬥史詩。該演出活動由新加坡戲曲學院主辦,廣東會館及三水會館協辦。
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中國駐新加坡使館文化參贊秦文,新加坡戲曲學院林方華、林煥章等全體董事,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肖江華,以及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龍家有,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顏永樹等嘉賓到場觀演。
新一代粵劇領軍人,廣東粵劇院院長,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獲得者、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偕同岑海雁、朱紅星、唐思果、冼鑒棠、翟春燕等廣東粵劇院的名家新秀,為現場觀眾呈現了紅頭巾們命運多舛、堅強隱忍又心繫家國的艱辛往事。
她們出色的表演,一次又一次感動了觀眾,現場掌聲不絕,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連連點贊“good job!”
穿越時空,演繹紅頭巾精神
以牛車水(新加坡的唐人街)的三水紅頭巾為代表的華僑的奮鬥故事,連同牛車水的發展構成了新加坡200年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30年代初,一群佛山三水女子漂洋過海到新加坡,做建築工養家糊口。她們以柔弱身軀,肩挑手提,搭起了獅城的高樓大廈。
她們頭頂一方紅頭巾,在辛勤勞作中成就着自己的價值,贏得了獅城人民的尊重。她們獨立自重的人格品質和生命丰采,被視為華人華僑融入海外世界的“紅頭巾精神”。
粵劇《三水女兒·紅頭巾》是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粵劇院近年創排的重點劇目,由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張曼君執導,一級導演莫非編劇。這是中國首部華人女性群體勞工史的舞台作品。
曾小敏飾演的女主人公“帶好”,展現了一個小女子在逆境求存、人性抉擇和戰爭侵擾中,一步步戰勝怯弱、堅守自我的過程。
一如她的名字“帶好”,集合了“好”所涵攝的美德,集合了嶺南女性的集體氣質,象徵著所有三水女兒的真、善、美,傳承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呈現出對嶺南文化滋養女性生命價值的思考。伴隨曾小敏深情婉轉的唱腔和細膩到位的演繹,“紅頭巾精神”穿越百年時空,直擊現場觀眾的心靈。
“廣東三水,是紅頭巾的家鄉,她們當中,一部分人落葉歸根回到了家鄉。也有一部分留在了新加坡,將新加坡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今天,我們以此劇致敬我們的可愛可敬的‘紅頭巾’,致敬中新兩國的恆久情誼。”
曾小敏表示,“與國內相比,在新加坡的演出更添了一份特別的情感色彩。我們感受到了新加坡觀眾的熱情和期待,這讓我們的演出更加充滿激情。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演出,讓新加坡觀眾不僅看到一部精美的粵劇,更感受到中國文化、中國精神。”
“粵劇是廣東最大的戲曲劇種,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在新加坡演出,粵劇讓更多的新加坡人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促進了中新兩國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龍家有指出,“粵劇《三水女兒·紅頭巾》講的是一個中國故事,表現的是堅毅隱忍、不畏苦難、戰勝苦難並超越苦難的人類精神。本次新加坡巡演,是嶺南文化、中國精神的全面展現,打開了一個非常美麗的舞台窗口。”
粵劇出海,搭建友誼的橋樑
粵劇《三水女兒·紅頭巾》在獅城的演出,向海外傳播了粵劇文化,更收穫了眾多讚譽。
“這次廣東粵劇院帶來粵劇《三水女兒·紅頭巾》,是新加坡人很熟悉的題材。高水準的演繹給我們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演員的表演非常精準到位,將人物的命運、個性和時代場景結合得恰到好處。”新加坡戲曲學院院長蔡曙鵬說,“希望通過戲曲搭建中新友誼的橋樑,讓中新兩國的藝術交流萬年長青。”
“我們很感謝三水這一群不平凡的女子,她們肩挑手提,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建設了新加坡。我們也很感謝廣東粵劇院將這一段故事呈現在舞台上。這齣戲除了保持粵劇傳統元素,也在音樂和群體舞蹈中結合了流行元素,令人耳目一新!”胡桂馨太平紳士點贊道。
南洋理工大學訪問學者李先生認為:“粵劇出海,走上國際舞台,去傳播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在新加坡從事教育行業的林女士說:“紅頭巾們相互扶持、共同面對困難的情節讓我特別感動。她們在異國他鄉,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團結,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生活。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新加坡人王先生說:“粵劇《三水女兒·紅頭巾》讓更多像我這樣的新加坡人了解中國的粵劇文化,增進了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喜愛。希望以後能有更多這樣的交流活動。”
據悉,廣東粵劇院還將於7月11日、12日在當地濱海藝術中心呈獻另一部粵劇佳作《白蛇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