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臻)由身身不息製作、瑞士文化基金會支持的中瑞合作舞蹈劇場項目《我再次呼吸》(handling hands)將於7月6日-7日在國家大劇院進行首演。7月4日,該劇在瑞士駐華大使館舉行首演發布與分享會。
中瑞合作舞蹈劇場項目《我再次呼吸》(handling hands)海報。
《我再次呼吸》是由瑞士藝術家亞歷山德羅·斯基亞塔雷拉(alessandro schiattarella)與中國舞蹈家劉岩共同創作的舞蹈劇場,作品融合了兩位編舞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遭受障礙的相似生命經驗,通過“手”這條共同的線索,探索了舞蹈中的包容與創造,生命中的限制與自由。
瑞士藝術家,《我再次呼吸》編舞、舞者 亞歷山德羅·斯基亞塔雷拉。攝影 李小草
對亞歷山德羅來說,手作為表達的載體發揮了變革性的作用,但這種蛻變只有當藝術家擁抱它們脆弱中的美時才發生。因為從15歲起,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就開始削弱他雙手的力量,需額外努力使他的雙手與所處的主流舞蹈世界所規定的功能和美學規範保持一致。作為當時芭蕾舞界的一顆冉冉新星,雙手的病變迫使他不得不重新調整其舞蹈生涯的方向。而隨後正是對雙手的重新接納與自我和解才使得他的藝術生涯有了與眾不同並充滿深刻力量的新發展。
對劉岩來說,憑藉自身舞蹈功力年少成名後,經歷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綵排的事故而不得不坐上輪椅,這次重大生命的變故成為了她人生和舞蹈生涯的挑戰。在這之後,手舞成為她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也成為了她學術研究的焦點,在其作品中有探討手舞在中國古典舞中的位置,也有探討佛教手印與中國古典舞之關係。
中國舞蹈家,《我再次呼吸》編舞、舞者劉岩。攝影 李小草
在《我再次呼吸》這部作品中,藝術家圍繞“手”進行對話、編創,他們將在創作中共同定義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從亞歷山德羅先前的作品和劉岩的研究中汲取元素,如亞歷山德羅對意大利那不勒斯民間手勢的使用、劉岩對中國古典舞手舞和手印的進一步創作,這是跨文化舞蹈語言的交匯,也是他們對各自生命處境的和平認同。
手是他們表達自我的語彙,而呼吸本是他們通過舞蹈來感知世界的一種狀態。兩位藝術家以久違的舞者身份再次登上舞台,接納後天的障礙,重塑自我認同,再次出發,如破出水面後的一次溫和而深邃的呼吸。他們從成長、成名、經歷磨難和低谷到再次找到生命力的相似經歷,喚醒了對自我認同的自發詢問,引發了對脆弱、美與和平等概念的共同探討,並通過跨文化交流和舞蹈語言的探索,共同構築了一條通往精神自由的道路。
中瑞合作舞蹈劇場《我再次呼吸》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 李小草
《我再次呼吸》由國內包容性機構身身不息製作,身身不息的創始人葛慧超擔任此次作品的製作人與舞蹈構作,作品同時邀請了無聲合唱團兩位聯合發起人李博和張詠擔任音樂與作曲。在作品的舞台呈現之外,《我再次呼吸》也試圖向公眾傳達包容性藝術的理念、美學及社會倡導,通過藝術的傳達與影響,促進社會的平等與包容。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