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夾縫中的打假博主,能否走出三重困境?

娛樂頭條 5878℃

打假本質上並不是一門好的生意,它對公心的需要甚至遠大於對盈利的渴求;在商業化、流量、監管的三重困境里,如果非要說打假博主這條路未來還有什麼可能性的話,像王海這樣的職業打假人路徑不失為一個參考

黃金回收店用“五兩鬼秤”、出租車宰客、餐飲店請託排隊……據報道,近段時間來,越來越多的打假博主湧現在公眾視野中,他們用獨具個人特色的方式,藉助短視頻記錄打假過程,以此快速收穫一大批粉絲。而他們發布的這些打假作品常常引發公眾熱議,有時甚至會倒逼涉事地市場監管部門出場,介入解決某些市場亂象。

打假,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條熱門賽道。有博主表示,其掌握的“流量密碼”就是打假,只要發布類似視頻,就容易得到平台的推薦。比如打假博主“狂飆兄弟”主推“打假缺斤少兩”和“不同城市測評”,自2023年5月22日在b站上發布第一條打假視頻起,至今已做出多條超百萬播放量的視頻。

打假容易獲得高流量不假,可打假博主的日子卻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光鮮。事實上,做打假內容的自媒體賬號從一開始就面臨一個核心問題:作為一份職業,打假如何賺錢?

流量夾縫中的打假博主,能否走出三重困境? - 陸劇吧

↑博主“狂飆兄弟”在連雲港打假視頻

打假博主和寵物博主沒本質差異

說起打假,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成名已久的職業打假人王海了。在多年前接受採訪時,王海就透露過他主要是通過索賠來賺錢。後來也有企業主動委託他打假,但隨着一些傷害時有發生,這種“職業打假”往往伴隨着高門檻、高風險。

到了互聯網時代,打假的門檻被拆除,亂象在曝光之後也往往會很快得到監管部門的介入。而身處其中的打假博主,打假目標更多是民生市場亂象。

風險降低,也意味着收益降低。這些打假博主最後維持生計的來源,靠索賠顯然是杯水車薪。理想中的商業模式,還得回到流量和廣告收入上來。換句話說,打假博主本質上和寵物博主沒有什麼差異,只是身處的賽道不一樣而已。

從報道中可以看到,很多打假博主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品牌和平台的廣告投入。這與他們具體打假什麼沒有太大關係,主要還是其理性、客觀公正的人設,吸引了希望為銷量加持的品牌主。而且,那些行為失范或者表現激進、衝突性強的打假方式,很多不僅面臨平台的封禁,對於廣告主的吸引力也並不高。

短視頻時代的打假博主,和當年的職業打假人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打假博主困在打假的流量中

作為打假人,當其曝光的公益價值消失之後,幾乎又意味着其存在合理性的下降。

畢竟,網紅和帶貨的賽道並非輕易就能擠入,如果不是其個人具有超強的人格魅力,恐怕打假博主真正能夠激發消費者購買慾的地方並不多。相反,一旦在帶貨過程中遇到什麼質量問題,也意味着其“翻車”會比其他博主來得更為慘烈。

比如,此前因為“科技與狠活”而出圈的辛吉飛,他的視頻內容多以揭露食品添加劑內幕為主,短時間內吸粉數百萬。而在走紅之後,有網友扒出辛吉飛早前曾在視頻中聲稱“好水果不做好果汁”,但後來卻在反覆強推一款號稱鮮果榨汁的枸杞原漿,引發質疑。現在,甚至有打假人專門打假“打假博主”帶貨的商品。

不僅僅是商業化的焦慮,平台對於打假類視頻的流量推薦也在不斷下降。越來越多的打假博主發現,打假賽道正在進入瓶頸期,這本質上依然與打假博主本身的尷尬定位有直接關係。雖然此類視頻往往能夠引發大量關注和討論,但同時也在不斷向外傳播焦慮和負面情緒。而且,從平台的視角來看,一旦此類視頻被太多創作者視為“流量密碼”,也不免會產生矯枉過正的情況,甚至不排除一些博主為了博取流量,故意在短視頻中放大某種現象。這顯然不是平台願意看到的。

也正因為此,越來越多的打假博主們,被困在了打假的流量中。

流量夾縫中的打假博主,能否走出三重困境? - 陸劇吧

↑某打假博主的視頻截圖

打假博主如何走出三重困境

不可否認,打假博主的存在對市場環境的改善是有幫助的。相比普通消費者的無力,掌握流量密碼且懂得製造“節目效果”的打假博主顯然更具威懾力。從此前的案例來看,打假博主下場、監管部門出手,也往往成為了一套標準動作。

但如果切換回市場環境的視角來看,如果凡事都要依靠打假博主也並不現實,治標不治本。相反,站在監管者的角度來說,用更嚴格更規範的管理來壓縮打假博主的“節目效果”,才是市場監管工作落到了實處的體現。央視網就曾經評價,網紅打假在一定程度上,“打”的不只是市場亂象,更是監管缺位;檢驗的也不僅僅是經營者的素質,更是市場管理水平。

也就是說,打假博主的存在固然有其作用,但具體對一個地方的市場環境優化作用有多大,還是一個未知之數。更何況,很多打假博主在商業化之後本身就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他們和媒體並不一樣,也很難真正意義上承擔起嚴肅的社會監督角色。如果試圖依靠打假博主來維持消費市場的秩序,顯然是本末倒置。

在商業化、流量、監管的三重困境里,如果非要說打假博主這條路未來還有什麼可能性的話,像王海這樣的職業打假人路徑不失為一個參考。打假本質上並不是一門好的生意,它對公心的需要甚至遠大於對盈利的渴求。而對於監管者來說,打假人未來的日漸職業化同樣是一件好事,不僅能進一步倒逼監管的專業水平提升,也能最大程度降低監管成本,更有效地維護市場正常交易秩序。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陳白

(來源:紅星新聞)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