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份,當時在西安拍攝基地,三五萬拍一部(短劇)。”“剛上線的時候,(用戶付費)充值有2~3萬,過了5天,充值就變成了50萬,過了10天,充值變成了200萬。從0到200萬,只用了10天時間。”4月15日,在九派新聞記者的鏡頭前,短劇製作團隊“景閱文化”負責人老陳回憶起他剛進入短劇行業時講述道。
“景閱文化”是一家位於武漢的網絡短劇製作公司,其在招聘網站的簡介上寫道,主營小說、短劇等業務,曾打造出多部充值破千萬的短劇,其中一部《昨夜思念如風》充值流水破3000萬元。
當天,老陳、公司製片人張先生和導演果果接受了九派新聞的採訪,他們向九派新聞分享了各自的從業經歷和看法。三人表示,短劇市場已今非昔比,雖然如今短劇受眾面擴大,充值量變多,但隨着專業競爭對手入場、觀眾審美變高,他們一部劇的投資成本升至40萬左右,製作上不僅用上電影機,還開始上特效,“越來越卷”。
短劇拍攝現場。圖/九派新聞記者 秦軻 攝
【1】劇場:八天拍完80集,劇組24小時連軸轉
2017年,短劇乘着短視頻的東風嶄露頭角。2022年,隨着短劇駛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各行各業的人都試圖湧入。
張先生稱,他從事的是製片一職,公司在2022年前的主流業務是宣傳片、tvc(商業電視廣告),以及一些信息流廣告之類的影視製作。“2022年6月份開始,算是進入了一個短劇的時代。那時我看到很多豎屏短劇的流量都很好。我覺得這個方向是個機會,想要嘗試入局。”張先生補充道,他曾從事直播引流方面的工作,因此格外關注流量。
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廣電總局自2022年6月1日起,對包含微短劇在內的網絡劇片正式發放行政許可。自此,短劇從過去的“上線備案”邁入“網標”新時代。
老陳稱,短劇的特點是短、平、快,從劇本確定到最後上線,最快一個月就能完成。一部短劇一般是80集到120集,不過也有不同賽道,有的50集,有的150集。一集時長1~2分鐘,100集的短劇成片大概2小時左右。“80集的短劇,拍攝只要7-8天,剪輯大約15-20天。”
“快”意味着其回報時間壓縮、投資風險低,但代價是從業者的工作強度大。
“最長的時候,我(在片場)待過24個小時。累了我就找一個人少的地方稍微眯一會。”張先生說,身為製片人,他從前期籌備到後期製作,要一直跟進。此外,不同於長劇,短劇一個劇組就十幾號人,大家往往身兼數職。“我是總製片,但我還要管理現場,輔導演員走位,甚至還要教演員怎麼演戲。”
短劇拍攝現場。圖/九派新聞記者 余兆晨 攝
“真的是一場接一場。”導演果果稱,“我們劇組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沒有休息時間,從開機到最後結束,中間我們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抽空才能去吃兩口飯。”
老陳說,他們一般在早上9點開工,要求是晚上9-10點殺青,但多數時候無法按照計劃時間殺青,有時甚至要一直拍到晚上12點。其中轉場會耽誤一部分時間,因為武漢不同於橫店可以在一個地方拍完所有場景,有時演員也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
老陳表示,因為要控制成本,降低風險,因此“趕進度”成為劇組的常態。“有些拍攝場地我們會找五星級酒店的總統套房,一天的租金就五六千,整個劇組一天開工的時候會有到30-40個人,多拍一天,場地租金、餐飲和住宿費,以及演員的工資就要一大筆支出。”
【2】盈利:七成收入靠充值,越來越多公司選擇“出海”
“3000萬的充值,我們的回報可以到210萬,但前提是整部劇的出品、編劇、拍攝也是我們自己做。扣完稅之後差不多(到手)180-190萬。”老陳表示,現如今,短劇市場也並沒有外界想象中那麼賺錢,他們現在製作一部短劇的成本在40萬左右,到手100多萬的回報看起來是成本的三四倍,但在10部短劇里,大約只有3部是能賺的,剩下的“好則打平、壞則虧損”。
他還表示,正常情況,3000萬的充值量在業內算是一個很高的水平,“如今市場上一部短劇的平均充值是300萬,因此現在很多新手不僅賺不到錢,還會虧錢。”
老陳說,“300萬(充值)只能拿個20萬(利潤)回來”,如果所有劇只能達到這個水準,那公司一定會虧錢,因此他們必須把自己的均值調到500~600萬,“這就是我們的及格線、止虧線”。不過,如果其中有一個“大盤”(指爆款短劇),那麼其盈利就能打平甚至超過虧損,公司也就能在這個行業繼續做下去。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短劇充值收入的80%以上都用於投流推廣,而利潤率僅約為5%到7%。老陳稱,投流指的是短劇上線後在各平台進行流量廣告投放,以此增加短劇曝光度,吸引用戶觀看並充值。番茄、九州、點眾是短劇業三大平台方,當下主流的投放平台則有抖音、快手、百度。
短劇超八成收入用於平台廣告費。圖/21世紀經濟報道官微
老陳表示,去除投流成本,最後的利潤則由平台方、出資方、劇本方、製作方平分,由於他們公司集內容製作出品一體,因此分成相對多,七成的收入均來自充值。還有兩成收入來自短劇免費公開時的收入(比如廣告),剩下一成則來自海外。
老陳解釋道,短劇一般在上線3個月後就不會再有付費觀眾,然後他們就會把劇放到免費市場上,最後再與發行公司合作,將其出口到海外,面向一批全新的觀眾。“我們出海的合作做得非常好,現在幾家海外的頭部平台都願意與我們合作,把我們劇拿去做海外發行。”
他補充稱,出海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海外公司將他們的成品劇簡單譯制,另一種則是海外公司改編翻拍他們的劇,後者會更吸引歐美觀眾。“他們把劇進行一些本地化的改編,然後找本地的演員去演,一部可以賣到一兩百萬美金。”老陳說,這個數字甚至可能更高,當然其製作成本也大,大概要30萬美元,這也是他們考慮的發展方向之一。
據《新華每日電訊》4月1日報道,美國數字分析平台sensor tower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有40多款短劇應用試水海外市場,其累計下載量近5500萬次,內購收入達1.7億美元。中國短劇出海市場日漸火爆,出海正在成為更多短劇廠商的選項。
短劇平台題材類型及主要市場。數據來源:國海證券。圖/"國家廣電智庫"公眾號
【3】未來:短劇製作走向精品化,行業預測其仍將是大風口
老陳說,他是從網文行業轉入短劇的,“短劇脫胎於網文”,但短劇發展太快,“兩年時間已經把網文10年的精品內容基本上全用完”,如今的劇本都是“原創+改編”。“不能單純地做改編,觀眾已經有點審美疲勞了。”
導演果果也表示,以前他們的付費觀眾年齡差不多在40-60歲左右,但現在付費觀眾越來越年輕化,短劇受眾面越來越廣,“觀眾不喜歡小土劇再去打壓他們的智商,降低他們的審美了。”
除了劇本“卷”之外,製作也在“卷”。果果稱,他們的拍攝設備剛開始只是普通相機,如今已經改用專業的4k電影攝影機,一方面是因為觀眾對畫質的要求變高,觀眾更喜歡有質感的短劇,另一方面是現在部分專業的影視劇導演進入短劇行業,競爭變大,公司要拍精品劇,設備升級也是提升自身實力的重要一環。
短劇拍攝現場。圖/九派新聞記者 秦軻 攝
老陳表示,現在短劇製作“已經開始上特效了”,正在往越來越高端的方向發展。然而,面對行業的變動,老陳和果果則對短劇未來的發展持不同的意見。
老陳認為,短劇仍有着很大的發展潛能,在政策扶持下,“短劇+文旅”也許是一個可探索的方向,另一方面海外市場廣闊,出海將成為更多短劇廠商的發展方向。
導演果果則對小製作公司的未來前景並不看好,她認為,現在的短劇行業在“卷”的同時,很多製作公司走向了控制成本、削減製作,這就導致了製作水平的下降,“平台方不需要太多的製作組,只需要幾個跟自己契合的,拍攝精品,打造大爆款,很多製作公司可能會因此淘汰。”
根據艾媒諮詢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到373.9億元。而來自國家電影局公布的2023年中國電影市場數據顯示,同期中國電影總票房為549.15億元,短劇市場的體量已接近電影市場的70%。
艾媒諮詢預測,2027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到1006.8億元。點眾科技海外業務負責人吳克雷稱,他們預測2027年海外微短劇市場規模能突破100億美元,中國微短劇將成為“全球第五個文化現象”。這意味着短劇將繼續狂飆,而且將不僅限於國內。
九派新聞記者 秦軻 余兆晨 梁霞
編輯 陳偉
【來源:九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