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還有人不知道“科目三”,那他一定會被認為是個異類。
科目三”的由來在網絡上有幾種說法,其中比較主流的是來自廣西人的婚禮習俗,相傳“廣西人的一生中會經歷三場考試,科目一唱山歌,科目二嗦米粉,科目三跳舞”,這段扭腰擺胯的魔性舞蹈被網絡紅人重新編排修改後在網上爆火,成了人盡皆知的“廣西科目三”。
最初這個類似社會搖的舞蹈只是網紅在跳,後來變成海底撈的一個附加服務項目。
隨着傳播度暴增,短短一個多月時間,“科目三”已然成了全民狂歡。尤其是在喜歡接觸新事物喜歡追熱點的年輕人中大受歡迎。2024年元旦,“科目三”突然在上到大學生下至幼兒園的聯歡會上,成了嗨翻全場的爆款節目。連陽春白雪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和楊麗萍舞團都拿“科目三”做謝幕表演,令人深感世界的魔幻。
科目三熱點已過,春晚蹭晚了
網絡熱點層出不窮,本以為“科目三“的熱度會隨着時間逐漸降溫,或者被其他熱點替代,但近日一則“科目三”在多地春晚綵排中出現的新聞又把它推上了風口浪尖,討論度衝上了熱搜。
或許是各路網紅、明星、舞團紛紛下場大跳科目三,給春晚的策劃提供了靈感,但這次,大家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很多網友都表示“懸着的心終於死了”“科目三已經令人心生厭惡”等,這種抵觸心理估計也是春晚導演們沒想到的吧。網絡上的熱度真能給春晚舞台帶來流量嗎?
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春晚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70-90年代的人,春晚作為除夕夜的一道硬菜,大年三十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節目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活動。歡歌笑語普天同慶,對年紀大的人來說,它代表團圓美滿,對小年輕來說,則代表歡樂和流行風向標。春晚伴隨着無數家庭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其身份已遠不只是一台晚會那麼簡單。
大家默認這個舞台可以煽情但不能爛俗。自從網絡發達後,民間高手們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各種洗腦神曲爆款視頻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這種土味文化作為日常隨手刷的消遣還行,實在難登大雅之堂。從微博投票結果就可以看出,大家有多不想在春晚看到“科目三”。
現在的春晚=網梗年度總結
我們曾經仰視的春晚,卻一屆不如一屆。近幾年每次春晚,都是網友的一場大型吐槽大會。春晚節目組也是花了心思的,經常收集這一年來網絡熱梗編排到節目中,本以為能引起共鳴,沒想到卻等來了嫌棄。
吃力不討好。從根本上分析,大家反感的是春晚越來越沒有創新了。把大家已經玩爛了的已經沒什麼熱度了的老梗,重新拉到春晚舞台上鞭屍。
曾經的春晚就沒輸過
大家可還都記得,曾經春晚才是那個熱梗製造者啊!
《吃麵條》《超生游擊隊》《打工奇遇》《賣拐》 .......誕生了多少耳熟能詳的段子,有些甚至已經刻入了中國人的基因,如果對不出“宮廷玉液酒 ”的下一句,很可能會被懷疑是間諜。
傳唱度極高的金曲如:《難忘今宵》《冬天裡的一把火》《相約1998》《常回家看看》《吉祥三寶》《時間都去哪兒了》.....至今仍是經典。
舞蹈類的《千手觀音》,到現在還記得當時觀看時震撼的心情。
當然近年春晚也有令人驚喜的節目。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古韻悠長優雅大氣,極具美感,驚艷了多少人。2023年春晚歌曲《是媽媽是女兒》,感動了屏幕前萬千觀眾。
地方台這兩年比較亮眼的比如河南春晚。他們抓住了傳統文化創新這條路,以舞蹈《唐宮夜宴》為代表的一批高質量節目出圈大火。也說明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新意有意義的節目,必然會被看見。要美感有美感,要文化有文化,要趣味有趣味,將我們的文化魅力展示的淋漓盡致,也將觀眾的口味和審美提升了一個檔次。
結語
我們不會因為一個搞笑的舞就壞了三觀,它的火爆也必然是有其受眾群體。但我想說,網絡梗源源不斷,今天的熱點轉眼又會被新的熱點覆蓋,這波流量春晚還能蹭上嗎?那麼大一個舞台,可調動的資源那麼多,何苦要去吃短視頻嚼過的饅頭呢。做到老少皆宜很難,但起碼讓觀眾們吃點好的,轉變思路,推陳出新,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節目,才是春晚長盛不衰的正道。
對於科目三上春晚這事兒,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