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紀錄片,怎樣對外展示“食力”

娛樂頭條 6443℃

美食紀錄片,怎樣對外展示“食力” - 陸劇吧

陳曉卿

一晃,《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已經過了十多個年頭。似乎也是從那一刻起,我這個拍攝過歷史傳記、社會紀實、科技自然等多種題材類型的紀錄片導演,被大家定位成了拍美食的“吃貨”。

這十年里,作為紀錄片從業者和美食研究者,我和團隊見證了食物從滿足溫飽到追求風味享受的飛躍,見證了中國人從吃飽到吃好,從講求質量到開始關注食物背後的情感與文化,也看到了食物跨越文化的力量。食物是跨越地域與文化的親善大使。儘管語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人們依然擁有跨越語言的紐帶——食物,以及對美食文化共同的熱愛。全球觀眾的反饋,始終是我們創作的動力和標尺。

從創作者的角度,我們創作的系列美食紀錄片的播出表現和影響力來源於團隊長時間對美食文化的關注和研究。通過創作美食紀錄片,從關注中國美食到放眼全球,用全球視野剖析中國美食的獨特性,我們對食物及其背後文化內涵的理解不斷加深。當我們的視野發生轉變,拍攝方法也隨之發生根本變化。《風味人間》第二季的《雞肉風情說》一集涵蓋了從中國的黑龍江小雞燉蘑菇、安徽宿州雞絲糝湯到非洲的烤雞、馬拉松雞,韓國的參雞湯、炸雞等十幾種雞肉料理,讓觀眾看到不同地區和民族的人們如何將同一種食材處理為極具地方特色的菜品,反映美食文化的奇妙碰撞和變遷。

《風味原產地》系列是流媒體視頻服務提供商網飛採購的第一部中國團隊製作的系列紀錄片,曾連續訂製了3季節目,播出後均收穫熱烈反響。第一季《風味原產地·潮汕》,在網飛美食節目版塊高居榜首達6個月之久。我們欣喜地看到,世界各地的觀眾驚嘆於中國許多地區製作食物的奇思妙想,也對當地人真摯的情感留下深刻印象。有海外觀眾留言說,片中的某種食物與自己兒時奶奶烹制的菜肴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正在播出的《我的美食嚮導》系列中,我們做了更多嘗試,綜觀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視反饋,不難看出,海外受眾對中國的風土人情與各地飲食有着強烈好奇。看到雲南傳統手工晾曬火腿、潮汕人手打牛肉丸、甘肅人製作牛肉麵等片段,都有大量觀眾表示希望能夠實地探訪、品嘗美食。傳統美食與當地自然景觀、特色建築、民風民俗一道,都是展示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我們應當盡最大力度予以保護和真實記錄,將其傳遞給更多國外觀眾。我們堅信,食物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黏合劑”。

  整體來看,當下中國紀錄片的製作和發展態勢良好,產出大量優秀作品。作為美食紀錄片領域的開創性團隊,我們要在“不變”與“變”之間保持平衡,在堅持自身創作理念與目標的同時求新求變。我們也將繼續推進紀錄片製作中的國際合作,並不斷做出調整。

為什麼要在紀錄片中實現變化?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一刻未停,民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物除了果腹的屬性,也是文化的重要顯性載體。這是一個可以深挖與研究的龐大領域,深入以後,天地格外廣闊。在美食紀錄片中,如何實現食物的美味、營養、審美等更多屬性的視聽覺呈現,是我們今後努力的目標,我們也將在創作上進行更多探索與嘗試。(作者為《舌尖上的中國》1、2季,《風味人間》系列,《我的美食嚮導》紀錄片總導演)▲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