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致敬蒙田——林棟甫繪畫展”在東一美術館拉開序幕。這位在上海家喻戶曉的“老克勒”,為什麼要崇敬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人蒙田?他的好友、藝術家陳丹青一語道破,“瞧着他的蒙田大肖像,我緩緩發現,那張臉不就是棟甫自己嗎?”
1957年,林棟甫生於上海一個普通家庭,幼年時就夢想當畫家。儘管後來從幕後配音到台前從影,還擔任過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專欄作家等,但畫家夢從未在他腦海中散去。他曾開玩笑說,“中學畢業後,我在房管所的房修隊做油漆工。後來學了英語,發現英語里油漆工和畫家都是‘painter’,也許一切皆有天註定。”
註定的緣分,有時候擋也擋不住。林棟甫當年做油漆工所屬的房管所,正是如今舉辦展覽的東一美術館所在的中山東一路1號。這裡也是2021年“《四月的巴黎》林棟甫爵士肖像畫展”的舉辦地。
不過和上一次創作爵士樂傳奇人物的肖像油畫不同,這一回林棟甫帶來了“精神導師”蒙田、先哲蘇格拉底與塞內卡以及b·b金、邁爾斯·戴維斯等傳奇音樂大師畫的肖像畫,還有描繪各地風景和不同人物形象的鋼筆素描共80餘幅畫作,展示他在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家米歇爾·德·蒙田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對於精神世界乃至生命的深刻思考與敏銳洞察,而由外向內的創作歷程。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過,“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40歲時,林棟甫開始讀蒙田,“我讀蒙田的時候看見了自己,我所有的問題、人類所有的問題他都寫到了,因為他面對了自己,而我們常常迴避自己。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平靜和耐心。”50歲時,林棟甫重拾畫筆,虔誠地,甚至戰戰兢兢地,通過一次次線條筆觸的重複堆疊,顯化着內心的節奏,表達着返於自心,返於真實的內心截圖。
陳丹青透露,臨近展覽的日子,林棟甫索性睡在畫室里,“快要望見古稀之年的人,早晨從床上爬起來就去畫畫,而且越畫越大。”如此這般對畫畫的熱愛,不免讓人想起同樣正在東一美術館舉辦畫展的金宇澄。
說到金宇澄,就不能不說到《繁花》。隨着電視劇的熱播,不少網友認為林棟甫沒能出演是該劇“最大遺憾”,對此林棟甫謙遜地表示自己並不能勝任,而對於能和《繁花》作者金宇澄樓上樓下辦展覽,他則希望多向金宇澄學習。“我們都是上海人,而且頭髮都不多。”林棟甫笑着說。
“頭髮都不多”當然是笑談。在策展人謝定偉眼裡,兩人都有傳奇且豐富的人生經歷,“林棟甫當過工人、教師、演員、配音演員、主持人等,而金宇澄知青回上海後在一鐘錶工廠當鉗工,後來就職於工人文化宮,再調入《上海文學》雜誌工作。”如今兩人的畫展同時在東一美術館舉辦,“這兩個展覽主題不同、風格各異,但背後都是上海的滄桑變化、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記者 / 劉藝
編輯 / 孫沖
圖片 / 周菲 東一美術館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