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公眾號報道 他是《繁花》中運籌帷幄的爺叔;他是堪稱傳奇的濟公;回歸幕後,他還是為鄉村孩子們帶來戲劇美育教育的老先生。他就是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游本昌。前段時間,完成電視劇《繁花》配音工作的他,與總台《吾家吾國》欄目主持人王寧在北京的一間普通排練廳相見,並接受獨家專訪。游本昌在這裡給公益戲劇課堂的學員們上了一堂表演課。
“年輕明星栽跟頭,是初心偏離了方向”
5年前,游本昌和女兒游思涵發起公益項目“種子計劃”,其中所有的學員都是從全國招募而來。經過一年免費的專業培訓後,他們會組成教師團走進基層,播撒夢想的種子。“也許在農村,也許是打麥場,也許是田間,只要有人,就可以進行戲劇美育教育。”
教素人學表演,很多人打的招牌是“助你踏上明星夢”,但在游本昌看來,有這種想法,初心就偏了。游本昌說:“為什麼會有年輕明星栽跟頭,是因為初心偏離了方向,初心的教育錯了。我們一定要以育人為本。”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對於初學表演的年輕人,游老希望能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就像濟公一樣,濟世為公,自在其中。
52歲第一次當上主角
他演“活”了濟公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這首熟悉的旋律來自於20世紀80年代風靡一時的電視劇《濟公》。
1985年,游本昌主演的六集電視連續劇《濟公》一經播出,火遍大江南北。劇中,游本昌以詼諧自如、妙趣橫生的表演,將濟公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廣大觀眾的心裡。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他力求完美,將濟公的根和魂融入其中。為了此次見面,王寧還特意找來了濟公的“三寶”:芭蕉扇、葫蘆、佛珠。游老隨手拿起芭蕉扇,簡單做了幾個動作,濟公便立刻浮現在了眼前。在他看來,這把扇子“實際上是一個工具,就是手的延長”。
出演濟公時,游本昌已經52歲了,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主角,而他對濟公則有着不同的理解。在電視劇《濟公》中,有一個經典段落。游本昌老先生講述,在原本的劇本里,濟公吃完饅頭並沒有最後的付錢情節,而電視劇播出版本中的這個橋段,是他自己提出增加的。
游本昌:這個鏡頭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我知道“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覺得沒有不行,就跟導演商量是不是補拍一個鏡頭。我們對舊文藝的改造,對傳統的東西,一定要創造性地轉化。
游本昌老先生曾說,自己跟濟公的關係並不是普通的演員與角色的關係。“濟公這個角色引導我對他進行凈化,把他身上的灰塵、糟粕撣掉,留下精華,留下可愛的東西。我加上了一些跟小孩的戲,加上了一些對花鳥魚蟲的愛,這種體現大愛的精神。”
新中國首場啞劇演出,由他演繹
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上,游本昌身着一身藍色緊身衣,僅憑一條毛巾和誇張的形體演繹,調動全身肌肉,為觀眾帶來了一出別開生面的啞劇演出——《淋浴》,並迎來滿堂喝彩。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國首場啞劇演出正是由游本昌演繹的。
△ 經多方尋找,《吾家吾國》欄目組找到了40年前游本昌演出啞劇的節目單。
《淋浴》的主人公身上有很多細節都是游本昌老先生精心設計的。游本昌:啞劇是一種沉默的藝術,所以我要製造矛盾。洗澡的時候一會兒通了、一會兒堵了、一會兒冷了、一會兒熱了。然後調水溫、唱歌……在澡堂里,通過表情、手勢、形體動作等來表現。所以,感覺是重要的。
為了一個劇本,他賣掉一套房
從大公無私的活佛濟公,到運籌帷幄的上海爺叔,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離不開游本昌在話劇舞台上耕耘的碩果。
作為話劇演員,游本昌一直渴望能夠出演一部浸潤人心的話劇作品。
2009年,76歲的游本昌在參與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議時,看到現場一位劇作家編寫的一部關於弘一大師李叔同的話劇劇本。(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個劇本。
游本昌:當時劇作者看不到商業價值就不幹了,我說你把版權給我。我想的不是商業價值,是因為弘一大師是我們的先輩,我有責任去弘揚,這是我的榮耀。沒有想拉投資,這不是商業性的行為。我就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賣了,我覺得這是值得的。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里有源。無論是《濟公》里經典的一聲笑,還是爺叔“封神”的回頭,游本昌老先生用心的表演到底根在何處?在游老的一幅字里,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游本昌的辦公區內有一塊匾——“以文藝化導人心”。在他眼中,文藝有三種功能:一是牛奶——營養;二是白開水——解渴、生命的基本需求;三是毒藥——絕對不能幹毒藥。
作為文藝工作者,游本昌把“以文藝化導人心”視為人生信條。一輩子都在踐行這七個字。“一刻都不能忘,時刻準備着。”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