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509位導演共創、豎屏形式拍攝,這樣的電影你看過嗎?
上周末,電影《煙火人間》正式上映。儘管截至發稿時影片票房剛剛達到27.7萬,但對於內地電影市場而言,這部“豎屏院線”作品的“大銀幕首秀”還是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一次創新和突破。
近年來,短視頻業態隨着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迅速崛起,影響和改變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超過10億,全網每日生成並發布的視頻數量達到3000萬條以上。
只需一部手機,你也可以是自己生活的導演。而《煙火人間》的上映,似乎讓509位普通人的“電影夢”真正成為了現實。
那麼換位思考:從觀眾的視角出發,他們對於在電影院大屏“刷短視頻”接受程度會是怎樣的,影院方又如何看待這樣的“闖入者”?我們在《煙火人間》上映的首周末與他們聊了聊。
豎屏與大銀幕適配嗎?
在聽到“豎屏院線電影”這個概念之初,我們對《煙火人間》最大的好奇和擔憂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把豎屏視頻放在橫屏比例的大銀幕上播放,視覺觀感會好嗎?
這個問題在放映開始後很快得到了解答——
儘管收集的素材內容都是豎屏格式,但通過“蒙太奇”的剪輯手法,影片大部分時間的畫面比例都保持在了“全屏”狀態。有時是相似類型的片段同步呈現,也有的對一段內容進行了縮放和拆解,還有一些作為“背景”的內容不難看出是後期補拍。
這樣“豎屏轉橫屏”的操作,對於提升大眾“觀影接受度”還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採訪中,多數觀影者並未在巨幅銀幕上感受到“豎屏”的突兀。
吳女士表示,自己在觀影過程中感受還是比較沉浸,沒有因為“豎屏橫播”感到齣戲:“我覺得這種模式還是挺新穎的。”唯一“針對性差評”來自馬先生,他直言自己恰好是因為“豎屏”概念來的,“最終呈現的畫幅感覺不能完全說是豎屏電影吧。”
讓觀眾李小姐比較意外的則是畫質。她透露,一開始自己懷疑過手機拍攝的素材在放上大銀幕後清晰度會大打折扣,但最終在電影院里的視覺感受竟然還不錯,包括使用一些航拍鏡頭進行配合、補充,對於觀影體驗也沒有造成太大影響。
“碎片化”創作和電影院能否兼容?
與“豎屏上大銀幕”這一表象化的呈現形式相比,在“碎片化內容進影院”這個問題的接受度上,觀眾給予我們的反饋則十分兩極。
在電影《煙火人間》中,887條不同時間被發佈於短視頻平台的視頻片段,經過“衣、食、住、行、家”五個主題的排列組合最終組成了一個紀錄片風格的紀實影像。
觀眾王小姐看完後坦言,這些短視頻的質量並不差:“如果作為一個短視頻平台的年終總結作品,我會認為它是非常好的,但如果當做電影來看,不是很連貫。”李小姐對此也有同感,雖然電影選擇的五個主題在她看來比較貼近觀眾的情感,但這樣的(整體故事性不強的)內容可能不太適合在影院這個環境中觀看。
通過電影《煙火人間》,509位導演用鏡頭完整展現了人民現實生活的喜怒哀樂,很多片段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意外離世的長途司機夫婦的故事就深深打動了吳女士,也讓李小姐感受到了紀實影像的厚重質感,但同時,李小姐也直言:“但在這段之前的衣、食主題,我反而沒有太get到想表達的點和邏輯。”
對於這樣“碎片化”的內容創作,多數觀眾表示,以後再有類似風格的作品,自己可能不會專程買票觀看,更多是一種對於實驗性質作品的好奇。也有人表示,自己看過之後感覺還是不太能夠接受,還是真正的故事片更適合院線。
對此,海淀區某影院業務負責人付經理表示,作為放映端,他們願意“擁抱”不同類型的作品進入影院:“就像元旦期間的那部‘霉霉大電影’,一開始在排片時我們也會想,會有觀眾給一段演唱會的錄像買單嗎?結果來看的影迷人數還不少,所以我們還是會更看重市場反饋。”
但也有影城經理向我們透露,參考前期觀察的討論度以及《煙火人間》此前在一些觀影平台的評價,他們已經預判到這種內容的創新可能不會吸引到太多觀眾,這也直接反應在了他們的排片選擇上:“畢竟短視頻的內容還是不太適合影院吧,觀眾還是更喜歡一個完整的故事。”
無論最終票房成績如何,《煙火人間》已經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值得繼續去思考的議題——在“碎片化”傳播的時代,一部電影如何才能講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