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網絡暴力亮劍|高考前的風暴

央視新聞《向網絡暴力亮劍》系列微視頻,剖析多起網暴典型事件,倡導共建清朗網絡空間。本期推出《高考前的風暴》,曾經因“高考百日誓師熱血演講”而被網暴的女孩,已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她用實力反擊傷人於無形的網暴之惡。

曾經在2023年全網熱傳的“高考百日誓師演講”短視頻,演講人正是符文迪,當時她是湖南桑植一中的一名高三學生。視頻上網後,引來了大量對她諷刺挖苦的評論,有的人用難聽的話嘲笑她的表情,還有的上升到了對她精神、人格層面的攻擊。

“經歷了網絡暴力,相當於我的一個傷疤,其實我不會主動提。但是很多同學都知道,看到我了,認出我了,他們都會問我,你是不是那個?我說對對,我就是那個。”

事情過去一年多,現在符文迪已經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由於她選的是新聞專業,平時學習和交流經常會涉及到關於互聯網傳播的話題,聊到網絡暴力時,她也不介意分享自己的經歷和看法。

和全國不少中學一樣,湖南省桑植一中會在每年春季開學時舉辦高考衝刺誓師大會,學生代表誓師演講也已經是慣例。符文迪的演講會引發這麼大的風波,她母校的老師同學也都很意外,因為當天的現場反響其實非常熱烈。

符文迪的高中班主任田老師回憶,當天他自己都感覺熱血澎湃,受到激勵的作用非常大。

聽完演講的同學們也紛紛表示,“學習的那種熱情也起來了,後來被網暴就覺得非常荒謬。”

“同樣是寒窗苦讀,明滅暗燈,我們憑什麼甘於人後?同樣是披星戴月,夙興夜寐,為什麼不能是我為人先?”

“你,那個在寒夜裡仍然奮筆疾書的你,那個在每次考砸後仍然咬牙堅持的你……”

這篇演講稿是符文迪自己寫的,正是她自己觀點和情感的流露,“我們縣在我們市裡經濟算偏落後的那種,但是其實教育更多要看自己,這樣地區的同學只要努力了,天資其實不會比其它地區的同學差,我在演講中想傳達這樣一個觀點,因為我們太需要自信了。”

△生活中的符文迪

符文迪的演講吸引了現場的一名記者肖磊,他被符文迪的演講所鼓舞,於是將鏡頭轉向了演講台,網上後來流傳的視頻正是他拍攝的。

肖磊沒想到,這條視頻很快就火爆全網,但傳播效果卻偏離了他的初衷。

不少自媒體轉載時,截取符文迪表情最誇張的瞬間,或者用引爭議的標題來吸引眼球;甚至還有的製作符文迪的表情包,在視頻里加入搞笑元素重新剪輯。一直關注着網絡評論的肖磊,親眼見證了網暴發酵的過程。

肖磊:我把她這段視頻發到網上後才引起了這些非議,當時我是非常害怕的,怕影響到她,感到非常內疚。

在老師和校友眼中,符文迪是個積極樂觀、溫柔親切的人。符文迪校友說:“我當時看到她被網暴很震驚,我沒有想到他們對一個高中生的惡意這麼強烈。

網絡內外,符文迪以及她的演講得到的評價差異巨大,似乎形容的並不是同一個人。

△和同學們一起踢足球的符文迪(中)。

董晨宇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師,多年研究互聯網傳播相關的課題。在他看來,一些人僅僅看了短短兩分鐘視頻,就開始評判符文迪,失真是必然的。其中更有一部分人,只是把符文迪當成一個假想的符號,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即便是成年人遭遇網絡暴力,都會受到很大困擾,何況符文迪還是一個未成年的高中生。那段時間對她和她的家人,無疑都是艱難的。

符文迪爸爸:我不理解,就是幾分鐘的演講,你怎麼就說別人長得漂不漂亮,或是心理上不健康?這純粹是一種誣衊或者是傷害。你不認可她,不鼓勵她,但是請你們不要傷害她。

對符文迪來說,她並不在意攻擊相貌的言論,但是有人說她“被洗腦”“魔怔了”“是高考機器分數機器”,這才是對她最大的誤解。

當時,符文迪一家人也曾經想過發聲,但經過考慮最終還是選擇了沉默。符文迪的媽媽說,現實生活中別人欺負孩子,還可以去找家長解決問題,在網絡中被欺負,讓她手足無措。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開解她,安慰她。

對符文迪來說,有家人的支持就夠了,“因為他們是我的最後一道防線,他們不會倒戈”

對於未成年人,家庭和學校通常是關聯最緊密的兩個環境。符文迪覺得,當時從這兩個環境之中感受到的支持,對她是很重要的。

這次網暴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發生在高考臨近的特殊時期。符文迪當時要面對的,實際是網暴和高考的雙重壓力

如果符文迪的高考成績不理想,網友也會以此為噱頭,符文迪的壓力也隨之而來:“我當時有一種‘一定要讓自己做得很好’的壓力,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困擾。”

從網暴發生到高考結束的100天,對符文迪來說既短暫,又漫長。高考結束的那天,她感到如釋重負,無論最後成績怎麼樣,她都覺得,面對雙重壓力,自己做得還不錯。

當符文迪走出考場的時候,有一個她沒想到的人在外面等着她,是拍攝視頻的肖磊。他沒有帶攝影器材,只帶了一束鮮花。

董晨宇分析,正是因為現實世界對符文迪的保護,才讓她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讓她可以去抵禦互聯網世界可能帶來的惡意。從這個案例來講,符文迪是非常幸運的,同時也希望未來未成年人受到網絡暴力後,可以得到類似的待遇。

回首那場風波,符文迪也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她講述,有不少同學也曾經遭遇過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網絡暴力,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周圍的世界裡得到足夠的支撐。正因為這樣,在網絡世界裡遇到困擾時,不少同學選擇不告訴家長和老師。

“我從10歲可能就已經經歷過這種網絡上的語言暴力。”

“我只是一個群裡面的幾個人罵我,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回應他。”

“他那時候還發了一張帶刀子的一個圖片,那個時候我才初一初二,還是覺得非常恐慌和恐怖。”

“我之前其實有跟我父母稍微提過一點點,但是他們的觀點是屬於那種,就是說你把手機關掉,不去看它不就行了嗎?”

“這方面東西就不會敢跟他們講,因為知道他們對於這方面是排斥的。”

“我爸爸也經常跟我說,說女生的內心一定要強大,你不能因為別人說兩句你,懂吧,就會覺得很沒有用。所以面對這種事情,我有時候表面會裝作很無所謂。”

作為網暴親歷者,符文迪希望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訴大家,一定要對網暴的傷害給予足夠的重視。“經歷網絡暴力的人肯定是需要幫助的,它比生活中的壓力還要特殊。一定要意識到,對網絡暴力感到傷心甚至絕望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符文迪最終以645分的成績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開啟了大學生活的她,並沒有因為曾經的網暴而排斥互聯網,也沒有因此而排斥媒介。相反,她選擇了新聞專業。

這聽起來雖然很戲劇化,但或許也給了她一次機會,讓她能夠更加審慎地去看待媒體媒介,倡導更加客觀的標準或規範,讓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進一步減少。

2023年9月,“兩高一部”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中,將針對未成年人實施的網絡暴力列為從重處罰的五種情形之一。除了法律的支撐,在迎戰網絡暴力上,社會、學校、家長等各方也還有很多事可以做、需要做。

©2024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