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劇《韓熙載夜宴圖》亮相武漢,導演蔡東鏵:為國潮國樂續寫浪漫

11月3日,在臨空港大劇院,由戲劇導演、指揮家、作曲家蔡東鏵執導的國潮樂劇《韓熙載夜宴圖》亮相第十三屆琴台音樂節,吸引眾多年輕觀眾前來觀演。擅長跨界的蔡東鏵將這幅曠世名作中的藝術演繹轉嫁於舞台之上,巧妙地架設起古人與今人的情感鏈接,千年前南唐的衣食、樂舞和文化得以重現舞台。

演出前,長江日報記者專訪蔡東鏵,暢談藝術創作感悟。蔡東鏵透露,此次在武漢演出呈現的是最新復排版本,也是全國巡演的第57場。他說:“在業內一直有個風向標,只有好的藝術作品才能來參加琴台音樂節,武漢的觀眾也十分熱情,我非常喜歡武漢。”

11月2日下午,戲劇導演、指揮家、作曲家蔡東鏵帶着演出團隊在武漢和觀眾見面交流。

打磨8年,將古畫“活化”到舞台

《韓熙載夜宴圖》系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南唐巨宦韓熙載府上開宴行樂的場景,也將韓熙載和李後主的故事以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保存至今。在序幕《菩薩蠻》及《悉聽琵琶》《王屋六幺》《宴間小憩》《管樂清奏》《夜宴何休》五幕之間,蔡東鏵以“唐伯虎”的視角觀察,聆聽那段歷史。在演出中,觀眾可以看到、聽到畫中人物悉數登場,千年畫卷於舞台上聲色並茂地徐徐展開。

將古畫以樂劇的形式“活化”於當今舞台,打通並發揚經典中的藝術趣味,是讓作品“立得住”的關鍵之一。“《韓熙載夜宴圖》這個劇前後磨了8年”,蔡東鏵說,創作這個劇源於自己的經歷,小時候他學書法畫畫,後來學了音樂、做了指揮,又當了作曲。最早他寫了一套關於《韓熙載夜宴圖》的純音樂劇,2014年在上海首演,長達三個半小時。2017年,又做了戲劇版參加烏鎮戲劇節。2020年,大家才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重新做成一部樂劇,既有音樂元素、又有戲劇元素。為了更好地呈現劇目,蔡東鏵把音樂精簡到只有一小時左右,加上戲劇橋段,最終創作了這部“樂劇”,開啟全國巡演後收穫了好口碑。

“當時我們創作的時候,並沒有想那麼多關於國風國潮的事情,但是現在看來,歪打正着,剛好符合了很多年輕人現在的愛好。”蔡東鏵說,目前呈現給觀眾的作品,也是年輕人的戲,全體演員都是二十多歲。在武漢演出的《韓熙載夜宴圖》做了一些刪改。“最初的版本是一對對情侶去美術館看展,穿越到畫裡面去,然後以他們的視覺開啟一段歷史。實際演出過程中,大家反饋就是很蒙、會跳戲。現在的版本就是刪除了情侶“跳進跳出”的表演,完全關注歷史本身,韓熙載和李煜在舞台上直接亮相。”

11月2日下午,戲劇導演、指揮家、作曲家蔡東鏵帶着演出團隊在武漢和觀眾見面交流。

審美回歸,讓年輕人感受到國潮之美

“無論是《韓熙載夜宴圖》還是《紅樓夢音樂傳奇》《牡丹亭音樂傳奇》,十年來,我從未改變的初心便是為大家傳遞國潮美,國潮戲劇之美、國潮音樂之美。”蔡東鏵表示,國潮樂劇《韓熙載夜宴圖》是音樂與繪畫、古代與現代、國樂與西樂的碰撞,也是用新古典主義審美來表達中國音樂的探索,“我們希望它可以讓觀眾進入畫卷,參與到這幅畫的盛宴之中”。在演出現場,演員們還會坐在舞台上,邀請觀眾一起喝茶、賞畫、聽音樂,“希望觀眾看演出時能好好享受藝術,感受到浪漫和美”。

蔡東鏵認為,近年來,將名畫改編為舞台藝術作品的越來越多,且大多抓住了原畫作中的審美意蘊。“《清明上河圖》更像一部電視劇,《韓熙載夜宴圖》更有電影的質感,《千里江山圖》排成了舞劇《只此青綠》,還是爆款。”在《韓熙載夜宴圖》的演出現場,很多年輕觀眾穿着漢服前來看戲。隨着國潮興起,蔡東鏵樂見觀眾追捧此類作品。“國潮首先是一種文化自信,勇於讓傳統的東西在當下表達出來。”他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會以更適合現代審美的方式回歸生活,“年輕人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國潮音樂,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長江日報記者黃麗娟 通訊員武文旅 王安頔)

【編輯:王戎飛】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