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還在和朋友聊天,說最近不缺劇看,但缺點類型豐富的綜藝追。
這不,央媽今天就發了一個新的文藝片單,直接就是一個大上新。
看了一圈,片單信息量很大,裡面既有熟悉的ip《國家寶藏》,也有不少一看就有點意思的新玩法。
果然,央媽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央媽開大,各個賽道都承包了
這個片單豐富到什麼程度呢,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綜藝屆的“滿漢全席”。
眾所周知,咱央媽的喜好一向是很“大”,要題材範圍大,也要主題立意宏大,在數量上也要足夠多才行,體現到片單上就是對題材的“鯨吞”。
像片單里的“大會”含量就多到超標。
光是歌舞曲藝這一塊兒,就有《沸騰的音符——中國唱作人大會》《花開四季——中國民族舞蹈盛典》《金聲玉振——中國器樂大會》。
除了傳統曲藝,還有工藝美術大會、街舞大會、雜技大會、播音主持大賽……各種你想到的、想不到的大會,央視都打算開一遍。
其他平台很少有這樣選題的,因為觀眾的喜好其實是比較固定的,哪些題材會有更好的效果,哪些題材會更好做,平台其實心裡門清。
但這種“廣而全”恰恰就是央媽平台優勢帶來的題材優勢。
看發布會的時候,我就明顯感受到,央媽的注意力是不一樣的,它更廣闊。
比如它關注了眾多更貼近普通生活的內容。
有跟隨奧運周期的《奧運動起來》,讓奧運冠軍帶着大家一起感受運動的魅力;有關注傳統服飾的《衣錦天下》,在漢服成為流行熱門的當下,對傳統服飾做一個更深入的解讀。
運動和服飾,都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一些特別的意義,只有當它們聚合在一起的時候,中國的文化側影隱現其間。
它們不一定是平台偏好的題材選擇,但在央媽的視角里,因為根植於生活,反而更有挖掘的意義。
同樣的,除了普通的生活,片單里也關注着廣闊的地域。
像舞蹈類節目的推介環節,來宣傳的老師們正是各個民族和地方的代表,他們帶來具有地域元素的介紹和舞蹈,節目氣質從服裝差異上就可以預見。
這種題材廣闊的好處是,它帶來更多的公平。
熱門的街舞和冷門的雜技在這裡是平等的,不會因為流量而有所偏愛,也正因為如此,一些本是枯坐坐冷板凳的領域得以走進公眾視野,在聚光燈下發出自己的光彩。
像之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傳統匠人,因為這個節目,他們走入了大眾視野,甚至帶動着不少年輕人的就業選擇。
還有我們之前寫過的《拿手好戲》,在傳統戲曲中搞融合電音的年輕人,不是什麼離經叛道,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再發展。
讓小眾被看到,為熱愛賦能,這是央視做區別於別的平台的大格局。
文化類綜藝天花板,能拿捏的不只是文化
過去很多人對央媽有一點“刻板印象”,覺得央視擅長的綜藝,只能是文化類、知識類的綜藝節目。
央媽確實是這一個賽道的箇中好手,從古早的《開心辭典》到後來的《中國詩詞大會》,再到當年橫空出世的《國家寶藏》,在拿捏文化內涵這點上,確實是“頂流”級別。
尤其是《國家寶藏》,第一季橫空出世時,大家都沒想到文物居然還能以這樣的方式來講述。
那一年,不少文物成為了國人心中的頂流熱門,千里江山圖和婦好鴞尊的故事再次家喻戶曉,不少藝人也在央媽的鏡頭下留下了自己古裝最美的樣子。
這種“出手就頂流“的能力,一方面得益於在這個國風復興的時代里,璀璨的傳統文化確實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另外,就是央視身為”國家隊“擁有的切實資源優勢,不少文化大咖、專業學者提供了強有力的知識、技術支持,使節目設計編排有了堅實的基礎,央視的高端媒體人才打這種“富裕仗”還是很過硬的。
央視能做好文化綜藝,不意味只能做文化綜藝。
《你好生活》是央視的一檔慢綜,參與嘉賓基本都是央視的主持人,比如大家熟悉的撒貝寧和小尼,他們在節目里搞起團建,展現了輕鬆有趣幽默的另一面。
“凡爾賽群聊”這段屬於是我不管看幾遍,都會被戳中笑點的名場面。
在這一次的片單里,同樣也體現了對節目深度的關注。
《唱作人大會》和《民族舞蹈盛典》都明顯地體現了掐尖的思路,對於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類目,央視慣例就是“你們打出最強的來見我”,然後觀眾看神仙打架……
而在那些相對狹窄的垂類,央視會更傾向於輸送流量和融媒體賦能。
還是拿《衣錦天下》當例子,它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它關注的對象很“正統”,是中國傳統服飾,但漢服如今也正是年輕人里的新潮流,有着非一般的關注度。
有廣度也有深度,能做好文化類,也能在其他領域開疆拓土,才是央視出手必定精品的原因。
還有多少“國家寶藏”等待挖掘
當然了,我從不懷疑央媽的質量,不過如果非要從這個片單里選最期待的三個,我的選擇可能會有那麼一點反差。
第一個當仁不讓還是《國家寶藏》,題材紅利+頂級製作讓這個系列成為央視的王牌ip之一,每一次與觀眾重逢都讓人化身四郎,問它“你還有多少驚喜是朕不知道的?”
歷史的厚重不僅是國家的文化財富,也是文藝事業取之不竭的真正寶藏。
第二個則是《國風超有戲》,它是當下時興的國風題材,很像之前《拿手好戲》的進階版。
這幾年音綜太多,不是歌手交流大會就是翻唱pk,其實很想看到一些不同角度的內容。
這檔節目就是把百餘位國風音樂人匯聚在一起,以戲曲為主題進行戲歌創作,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流行結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最後還會選出最好的作品,收錄進一張“金唱片”里。
將傳統的藝術,以新的歌者和新的表達,實現與當下觀眾的心靈共鳴。
這是文藝的本質,也是文藝節目應該去追求的“高度”。
最後一個是《文藝里的新中國》,一看就是只有央視能做的“大項目”,主題本身就足夠令人期待。
如果將新中國歷史上的75部藝術作品視為75個凝固的歷史時刻,那麼回閃這75個瞬間,就是在回顧中國人民一路走來的歷史。
這種宏大敘事的回歸,讓人感到既陌生又熟悉。熟悉的主旋律配方,久違的真情實感,加上新的技巧和製作技術,讓這一段文藝作品中的歷史引人入勝。
敢於鋪開如此恢弘的故事背景,去討論當代中國的歷史與文藝的關係,《文藝里的新中國》顯然是整個片單里具有戰略意義的節目。
以“紀錄片形態”為輔助,人們關於藝術作品的記憶與情愫,會天然形成一種共鳴,讓宏大的故事有血有肉,這樣的節目令人分外期待。
其實在整個片單里,可以窺見一種運營有序的龐大系統:聚合資源、追求高度、創新驅動、撿拾情懷,這些部分如齒輪一般相互咬合,相輔相承。
除了文物,這個國家還有許多別的寶藏。
散落在江湖之間的美景、藏在節日之中的古老習俗、年輕人舞動的身姿和他們純粹的熱愛,以及我們整個國家歷經坎坷走過的路上某些珍貴的瞬間……
吉光片羽珍同璧,而文藝的使命正是將這些寶藏的美好呈現在人前。還有更多寶藏等待人們去挖掘,恰如還有更多朝霞,尚未點亮我們的天際。
e姐結語
在賽博時代里,既保持熱度又保持格調地講中國故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拿準這個平衡需要千百次的實驗,也需要對大眾情緒的敏銳感知,在《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之前,沒人覺得冰冷的文物故事可以牽動這麼多人的心;《中國詩詞大會》成為橫跨老中青三代的爆款之前,也沒有人會覺得一檔背詩的節目,能引發人們的文化共鳴。
就像《主持人大賽》,它是央視自己的一檔補充選拔主持人節目,卻因為高質量高水準,反而成為了當代年輕人學說話的“考編考公必看”。
你看,題材本身其實並不具備什麼局限性,當內容足夠優秀,質量會讓節目殺出重圍,而這,恰恰也是央媽最擅長的一點。系統化、體系化的內容聚合,本身就是屬於央媽的平台優勢,廣闊的文化視野,更能讓它關注到那些相對狹窄的垂類。
這次的片單,也是再一次的例證,央視從不執着於製造爆款,從文化和內容出發的思路,或許才是央媽永遠能走在前面的原因。
今天的話題是:
你期待央媽的哪一部綜藝上新?
來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