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這次無論是以導演的身份,還是以演員的身份,都讓番茄君再次刮目相看了。
《熱辣滾燙》上映後,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
豆瓣開分7.8,目前上漲至7.9,在春節檔的影片中,評分穩固後還有上升的空間。
電影上映後,央媒接連給《熱辣滾燙》打call站台,先是新華社記者專訪;
後有《人民日報》記者專訪;
cctv6六公主隨後續上,更別提各種文字媒體的爭相報道。
採訪直播中,減重後的賈玲,連氣質都變了,彈幕中不少觀眾,認都不敢認。
這還是以前的賈玲嗎?還是那個在綜藝中各種搞怪整蠱,絲毫沒有偶像包袱的賈玲嗎?
看完這一切,番茄君也有點恍惚,似經歷了一場夢一般。
就在碼字的深夜,賈玲還掛在搜索引擎的熱搜第一。
熱搜前五,她和《熱辣滾燙》獨佔四席。
截止目前,《熱辣滾燙》已收穫6.87億票房,成功躋身票房排行榜第一名。
而且無論是綜合票房還是票房佔比,都領先於其他電影,是目前當之無愧的春節檔龍頭。
再看評論,都是誇讚,五顆星星都閃瞎了番茄君的眼。
有人因為它的主題,給她多一顆星星。
有人因為它細膩的情感,點滿了星星框。
也有人因為她的勵志、平凡和思考。
每個媒體平台,對《熱辣滾燙》的評價,都出奇地一致。
這也讓觀眾們好奇,《熱辣滾燙》真有這麼好?
《你好,李煥英》之後,賈玲就又成了?
其實上映的第一時間,番茄君就觀看了這部電影,看完後百感交集,悲喜交加,情感十分複雜。
賈玲,或許從這部電影開始,將是全中國最成功的女導演,而她成功的秘訣只有一個“真誠”。
這反應在電影中,反應在角色上,反應在行動里,也反應在她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
我們不妨先從《熱辣滾燙》本身看起。
作為一部喜劇電影,《熱辣滾燙》當然要以“喜”為起點。
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樂瑩的女孩,庸庸碌碌十年,沒有工作,無心學習,也沒有生活的動力。
她32歲,沒結婚沒成家沒孩子,整天渾渾噩噩,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裡。
突然,因為一個人,她愛上了拳擊這項運動。
她沒有練習拳擊的先天優勢,卻憑藉自己的毅力,走上了拳台,成為了業餘拳擊手。
電影的故事不複雜,人設也很簡單,整個鏡頭對準的,全部都是樂瑩。
但從這個簡單的故事中,番茄君看到了當下,很多國產電影缺失的精神。
這種精神,概括起來有三個字。
第一個,叫“樂”。
喜劇片,貴在“喜”,喜劇帶來快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春節檔走進影院觀看《熱辣滾燙》的原因。
大家在春節檔都習慣於追求一種快樂的氛圍,這也是喜劇天然契合春節的緣故。
只不過,當下的喜劇,“騙”越來越多,“樂”越來越少。
不是充斥着尷尬的笑點,就是充滿了網絡老梗和抄襲融梗,包袱不僅不多,而且不好笑,看得人如坐針氈,五指扣地。
但《熱辣滾燙》不是。
它最大的優勢,就是發揮出了賈玲喜劇演員的天賦,將《你好,李煥英》中同等密集,同等高質量的笑點,鋪開在整部電影中,讓觀眾從頭樂到尾。
這笑點,有文字類的。
比如:樂瑩剛開始認識拳擊教練昊坤,兩人微信相約去公園約會。
她想看一看昊坤的頭像照片,沒想到多點了一下,成了“拍一拍”,就這樣尷尬地聊了起來。
打字的時候,人家約她去公園。
她手一抖,打成了最喜歡去“勾引”,引得全場觀眾哈哈大笑,配以樂瑩那個不知道如何是好的表情,讓人笑不可仰。
也有設計類的。
有一些巧妙的設計和配合,讓笑點能在不經意間擊中觀眾,忍都忍不住。
比如:拳館搞活動,昊坤挑衣服挑晚了,就剩一件粉色的。
為了遮住亮粉色,他在外邊穿了一件外套,去跟樂瑩約會。
一陣風吹過,昊坤脫下外套給樂瑩穿上,本來是個極其溫馨的畫面。
但後面突然傳出了沙溢飾演的拳館老闆的聲音,緊接着看見他在後面指手畫腳:把粉色遮住,還挺會搭,一邊手指着昊坤罵罵咧咧。
這一幕,賈玲、雷佳音和沙溢配合完美,將陽春白雪的一幕瞬間變成被老闆抓包教訓的尷尬場面,不可謂不巧妙。
整部片中,類似笑點還有很多,番茄君就不一一舉例了。
總之,“樂”是喜劇的主題,再好的喜劇電影,失去了“樂”字,便沒有了精華,至少在這一點上,賈玲滿足了觀眾的期待,《熱辣滾燙》就是一部能讓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看進去,樂進去的合家歡大餐。
第二個,叫“真”。
賈玲的第一部電影,為什麼能成功?
在番茄君看來,就是因為她足夠真誠。
在當下的營銷環境里,“真”字顯得格外重要。
從採訪中我們不難看到,賈玲為了《熱辣滾燙》,真的是拼。
減過肥的人知道減肥的痛楚,更何況賈玲為了角色,是先增後減。
這裡面的艱辛我們暫且不論,單就她一個人,為了一部戲,在公眾面前消失一年時間,就為塑造樂瑩這個角色,番茄君就覺得,賈玲值得。
真誠是殺手鐧,也是必殺技。
這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賈玲不是深諳此理的精明,反而恰恰有一種,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拍電影的笨拙。
這種笨拙,觀眾們看在眼裡,共情在心上。
如果說《你好,李煥英》是賈玲拍給母親的,那這部《熱辣滾燙》,她一定是拍給自己的。
在賈玲的自述中,番茄君一次次感覺到,片中努力拚搏的這個叫樂瑩的女孩,其實就是現實中的賈玲自己。
她突破一切藩籬,只為實現一個諾言。
她下決心減重增肌,只為了塑造一個角色,拍好一部電影。
這樣真誠的導演,我們應該買賬,也應該鼓勵。
畢竟當下,賈玲這樣的導演,已經不多了。
尊重觀眾的人,觀眾必報以尊重。
這也是《熱辣滾燙》的成功,教給所有中國商業片導演的道理,更是一個不“笨拙”的人,成功的必由之路。
第三個,叫“猛”。
很多人說,賈玲的《熱辣滾燙》,講了一個自我救贖的故事。
“熱愛自己”這個內核,大家普遍都看到了。
番茄君在這裡,也沒必要再將“奮鬥”、“努力”之類的雞湯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但除了這個主題,不知道還有沒有觀眾發現,賈玲在片中,也埋下了很多的隱藏的主題彩蛋。
沉痾應用猛葯,不少人看到了《熱辣滾燙》的溫和,番茄君卻看到了三個犀利的社會法則,它踩准了中國人的三個痛點。
痛點一:別低估人性的惡,也別高估人性的善。
有沒有發現,樂瑩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有不堪的一面,無論是男朋友、還是妹妹或者表妹以及閨蜜,都有傷害樂瑩的時候。
其實,這或許才是社會的常態。
現實中,尤其是身邊,期望你過得好的人並不多,白眼狼卻不少,繞不開的家長里短,是里里外外說不清的糾紛,這本就是人性。
永遠別低估人性的惡,也別高估人性的善,才能更好得保護自己。
痛點二:要做個有鋒芒的好人,千萬別做一個爛好人。
剛開始的樂瑩,生命如水流,一直隨波而行。
別人讓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
閨蜜出軌男友,她竟然去做伴娘。
妹妹大打出手,她竟然給了她房子。
明知道親戚騙她,還給她最後的表演和成全。
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樂瑩,心是空的。
她是善良的人,太過善良,善良反而成了別人道德壓制她的工具。
這不怪她,要怪就怪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在經歷的作祟中,她養成了習得性無助,表面聽任擺布,實則缺乏尊嚴。
一個人一旦失去了尊嚴的底線,那別人就會蜂擁而至,這就是人善被人欺的道理。
這也是前半段樂瑩的選擇,讓大家心酸的原因。
痛點三:接受失敗,找到自己的活法。
《熱辣滾燙》讓番茄君最喜歡的一點,就是國產片,終於可以大大方方接受失敗了。
樂瑩並沒有擊敗專業選手,她拋棄傳統的主角光環,褪下努力就會成功的濾鏡,沒有安排一個驚天大逆轉。
而是在擊中別人一拳後,又被別人重拳擊中。
也正因為如此,番茄君才更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那吊著一口氣,永不服輸的自己,和那個堅持要打完比賽,雖然沒有天賦但站在舞台的自己,更像我們千千萬萬個普通人。
是啊,哪有那麼多命運逆襲,迎接我們的,不也是一次次失敗。
可在這些失敗中,那些普通平凡的經歷,那些陌生的善意和溫暖,那些對自己對自己人生的拯救和目標的達成,不也是美好生活的來源,不也是活下去的力量源泉么?
樂瑩沒有失敗,她只是找到了自己的活法。
她腳下有路,拳下生風,為自己而活。
事實上,看完《熱辣滾燙》,番茄君角色,賈玲的提高不僅在執導水平,更在演技。
之前賈玲的角色,包括《你好,李煥英》中,都是那種性格大開大合,有點鬧騰的聒噪女孩。
但在《熱辣滾燙》中,賈玲明顯內斂了。
半天沒有話,看着十分壓抑,外冷內熱,雖然表面沉默冷淡,但心是火熱的。
克制,是一個演員演技,從表面到內心的重要轉變。
看《熱辣滾燙》你會發現,賈玲眼神里有內容了。
而片中,有幾個一轉身的笑容和表情,細膩靈動,恰到好處,所有觀眾都應該感受得到。
這一年來,賈玲無論是導演水平還是表演水準,都在肉眼可見地穩步提高,電影的表達直接,沒什麼彎彎繞,既沒有日常喜劇中落魄的油膩中年男,也沒有哭天搶地的情感糾紛,一切就如潮水般奔涌而來,奔騰而去,十分順暢,甚是好看。
加上密集的笑點和十足的教育意義,番茄君覺得,《熱辣滾燙》是春節檔,首選的合家歡,帶一家人去看,再適合不過。
春節剛過去一天,《熱辣滾燙》的表演才剛剛開始。
看完電影,或許你會愛上樂瑩,也因此愛上拳擊。
總有一天,我們要為自己揮拳一次。
但要記住,站在拳台,不光是為了贏。
那些汗水留下的痕迹,那些拳擊帶來的真切痛感,才是我們存在過,努力過的證據。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