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臻)10月31日,北京人藝新戲《華沙旋律》舉辦媒體見面會,導演張彤,主演張可盈、杜子俊現場亮相。正在上海巡演的北京人藝院長、本劇藝術指導馮遠征也通過視頻的形式介紹了作品創排情況,表達了對作品上演的期待:“我們希望在小劇場上演一些有分量的戲,讓劇目更加多樣化。這部戲是愛情又不簡單是愛情,它跨越了時間和歷史,同時也希望劇中的愛情可以跨越時空,打動當下的觀眾。”
主創合影。 攝影:王雨晨
北京人藝副院長張鵬出席見面會,在現場介紹了作品上演的意義。“選擇創排這部劇有三個原因:致敬經典、探索創新、培養新人。”
《華沙旋律》由俄羅斯劇作家列奧尼德·佐林創作,描寫釀酒專業的俄羅斯男孩和學習聲樂的波蘭女孩在戰爭後相遇、相愛又因為當時的通婚禁令而被迫分開,十年後和二十年後,二人兩次相遇,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各自的人生道路,終生再無交集。該劇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演。
《華沙旋律》是導演張彤繼《長子》《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之後,第三次與北京人藝合作。“我覺得這不只是個愛情故事。”青年導演張彤介紹道,這樣一部以愛情為主線的作品,背後展示的是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經歷過戰爭的人對未來的未知性有着巨大恐懼,他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呢?戰爭摧毀的,可能無法去彌補。所以我們在心底呼喚和平,珍惜和平。”
劇目海報。
主創們相信當一部作品指向人性與命運的內核時,能夠與當下觀眾產生連接,從而擊中內心。希望觀眾走進劇場,與劇中人一起尋找人生的意義與愛情的真諦。而如何向中國觀眾呈現一部俄羅斯的作品?導演張彤在這方面有着豐富的導演經驗。此次她以導演的視角對作品進行了重新翻譯修訂。這種翻譯沒有刻意去實現本土化,而是力圖展現作品的原貌,“我覺得原文中作者的表達更直白,我希望翻譯出的語言更接近作者的風格,去掉情緒的表達後能夠更現實、更有力量。”作品中,大量的時代、戰爭背景都通過對話來實現。張彤的修訂使得台詞背後的“潛台詞”更加豐富和明確,觀眾能夠直接通過演員的對話,感受到人物的過往經歷,捕捉到人物的性格和態度。
北京人藝有很多非常成功的“兩個人的話劇”,同樣只有兩個演員的《華沙旋律》也使得觀眾們對該劇的表演充滿期待。此次張可盈、杜子俊兩位青年演員出演一對難成眷屬的有情人,要表現二十年年齡跨度的人物狀態,這對於他們的演技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戰,也是一次有益的歷練。正如院長馮遠征所說,北京人藝“希望在小劇場培養人才”“其實變化不取決於外部狀態,而是從心態上的變化。”兩位演員在表演中,將着力塑造出人物所處的不同階段對於自我和對於世界的不同理解。通過對人物內心的挖掘,表現出背後的生活經歷。同時,配合演員表演,該劇在舞台呈現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一向擅長大劇場、大製作的舞美設計常疆此次出手小劇場劇目設計。據他透露,這個戲上演的時候,觀眾走進劇場,每天將看到不一樣的舞台。這使得大家對本劇的期待再上一個台階。
據悉,該劇將於11月21日登上北京人藝實驗劇場的舞台。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楊利